天天看点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知乎热榜上有这么一个问题:庄子天天怼惠子,为什么他们还能是好基友?

下面有个回答让我深感触动。

在《庄子·徐无鬼》中有过记载:

庄子送葬,过惠子之墓,顾谓从者曰:“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闻之,召匠石曰:‘尝试为寡人为之。’匠石曰:‘臣则尝能斲之。虽然,臣之质死久矣。’自惠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翻译过来就是:

庄子给惠子送葬时,给旁人讲了一个故事。说是郢都有个人在自己鼻尖抹上如苍蝇翅膀大小的一块白粉,让一个叫石的工匠人拿斧头砍下来。匠石抡起斧头夹杂着风声砍下去,结果白粉完全除掉,鼻子却没伤分毫。郢人不仅脸色未变,连眼睛也不眨一下。

宋元君听后,让匠石再表演一次。匠石回答说:“曾经我确实能做到,可是能配合我的人已经死去很久了。”

看到这里我就有些泪目,原本还觉得两个喜欢斗嘴的人很有趣,突然又觉得有些凄凉。虽然庄子天天怼惠子,但也是独一份的“宠爱”。

很多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朋友很多,甚至还称为知己。可知己知己,不就是了解自己嘛,正因为了解你,所以知道和你相处时的分寸。

人来到世间都是孤独的,即使有家人或爱人的陪伴,也时常感到空虚,他们代表着一种羁绊,甚至压得我们喘不过气。如果有人能在没有利益的牵扯下,只凭兴趣交往,那才是最纯粹的关系,也许我们真正想要的只是一份理解。所以说,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庄子和惠子互怼的关系,让我想起相声界一对有名的搭档“奇志大兵”。

可以说,我就是因为这对组合而开始喜欢相声的。众所周知,相声的形式就是一个说、一个捧,说的人要生动有趣,捧的人要有眼力劲。

逗哏的大兵油腔滑调,捧哏的奇志憨厚老实,每次都能用演技将大兵的包袱完美接下。说起来,两人年龄上虽然相差16岁,可在舞台的表现却让人觉得默契十足,不过两人的结局却让人唏嘘。

14岁的大兵在公园偶遇正在排练的奇志,于是跑过去对他说:“老师,我很喜欢相声,您能教我吗?”奇志见这男孩如此大胆,天赋还不错,便收他为徒。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后来两人以“奇志大兵”组合出道,从一开始在长沙歌厅跑场子,到后来名声响彻全国。当时还有着“南有奇志大兵,北有牛群冯巩”的口号。

彼时的大兵年轻有趣,更受欢迎,总是商业邀约不断。相比之下,在旁默默帮衬的奇志便显得冷清无比,两人之间也开始出现隔阂。因为成名太快让大兵变得骄傲自满,他觉得自己承担大部分笑料,却要跟师傅五五分账,实在不公平。

虽然在媒体问起为何分道扬镳时,两人说是创作理念不和。可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都心照不宣。后来奇志还公开爆料大兵做人不地道,还把自己赶出长沙。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后来结局大家也都知道,虽然大兵因为调侃已故之人而遭封杀。可这种结局早在“奇志大兵”组合散伙时就已经注定。

人总是容易被欲望迷眼,忘了自己的初心。万两黄金容易得;一个知心最难寻。不要高估自己,也不要轻视别人,有时候你的成功只是因为有人默默给你当垫脚石。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曾以为自己有很多朋友,直到看了这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广交天下豪杰的、很仗义的武夫。临终时对儿子说:“别看我自小在江湖闯荡,结交的人如过江之鲫,其实我这一生就交了一个半朋友。”

儿子纳闷不已。他的父亲就贴近他的耳朵交代一番,然后对他说:“你按我说的去见我的这一个半朋友,朋友的要义你自然会懂得。”

儿子先去了父亲认定的“一个朋友”那里。对他说:“我是某某的儿子,现在正被朝廷追杀,情急之下投身你处,希望予以搭救!”这人一听,容不得思索,赶忙叫来自己的儿子,喝令儿子速速将衣服换下,穿在这个并不相识的“朝廷要犯”身上,而让自己的儿子穿上“朝廷要犯”的衣服。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儿子明白了:在你生死攸关的时候,那个能与你肝胆相照,甚至不惜割舍自己的亲生骨肉来搭救你的人,可以称做你的一个朋友。

儿子又去了他父亲说的“半个朋友”那里,抱拳相求,把同样的话说了一遍。这“半个朋友”听了,对眼前这个求救的“朝廷要犯”说:“孩子,这等大事我可救不了你。我这里给你足够的盘缠,你远走高飞快快逃命,我保证不会告发你……”

儿子明白了:在你患难时刻,那个能够明哲保身、不落井下石加害你的人,可称做你的半个朋友。

庄子和惠子的“相爱相杀”:人生得一知己足以

蒲松龄说:“宴笑友朋多,患难之交寡。”

不要因为认识很多人而沾沾自喜,只有当你落难时,才知道有多少颗真心。看过这么一句话:“要想有朋友,自己要先够朋友。”

想要交朋友容易,能够交出真心的却难,能够成为知己的更难。真正的知己是比自己更信任的人,难怪古人会说“士为知己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