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菌綱—牛肝菌目
真核生物域
真菌界
擔子菌門
傘菌亞門
傘菌綱
傘菌亞綱
牛肝菌目

牛肝菌目包含有約1300種的真菌。牛肝菌目原來隻有牛肝菌科一個科,後來經過分子生物學測定,将許多其他的科劃入本目。
本目真菌是屬于外生菌根的大型真菌,但也有部分種類是營寄生的,一般生長在森林内或森林邊緣地帶,許多種類都是可食用的,也有一些品種雖然沒有毒,但味道苦,是以無法食用。樁菇科部分品種有毒。
下屬科:
牛肝菌科(boletaceae)
小牛肝菌科(boletinellaceae)
美口菌科(calostomataceae)
粉孢革菌科(coniophoraceae)
雙核菌科(diplocystaceae)
小腹菌科(gasterellaceae)
腹孢菌科(gastrosporiaceae)
圓孢牛肝菌科(gyroporaceae)
層腹菌科(hymenogasteraceae)
網褶菌科(paxillaceae)
原腹菌科(protogastraceae)
須腹菌科(rhizopogonaceae)
硬皮馬勃科(sclerodermataceae)
幹朽菌科(serpulaceae)
乳牛肝菌科(suillaceae)
塔氏菌科(tapinellaceae)
小牛肝菌科(學名:boletinellaceae)為牛肝菌目的一科真菌。
小牛肝菌,子實體小至中等大。菌蓋直徑2-10cm,初期半球形或近鐘形,後漸平展、扁半球形至近平展,中部有寬的凸起,表面起紫色至近血紅色,具纖毛狀小鱗片或叢毛狀小鱗片,邊緣後期近波狀,濕時粘。菌肉黃色,近表皮處紅色,傷處變色,中部稍厚,稍有酸味。菌管延生,黃色至污黃色,放射狀排列,管口角形。菌柄較細,圓柱形,長3-8cm,粗0.5-0.8(1)cm,頂部具有網紋,下部污黃色,有紅色棉毛或纖毛狀鱗片或花紋,内部實心。菌環膜質,很薄,淺褐色,易碎破,孢子橢圓形至近橢圓形,光滑,淺黃色,7-8μm×3-3.5um。有褶緣和褶側囊體,近紡錘形或柱形,40-80μm×7.5-13um。
單生或群生,多見于針葉林下,尤多見于落葉松(larix)林下。是外生菌根菌。分布于華南及吉林、遼甯、安徽、福建、四川、雲南等地。
紅皮美口菌,子實體較小。柄長1-4.5cm,由許多條淺黃色膠質線狀體交織成柱狀。外包被2層,外層厚、膠質、透明。内層薄,非膠質,鮮紅色,全部開裂成片并全部脫落。内包被薄,幹時韌強,角質,圓球形,表皮被朱紅色的粉粒,頂端開口處有5-7片深紅色突起的皺褶 。孢子袋淺黃色。孢子長方橢圓形,淡黃色,12-16×8-9.5μm,壁厚約1.5μm,并有凹穴。
生長環境:秋季闊葉林中地上群生或近叢生。
分布範圍:湖南、福建、安徽、浙江、海南、廣西、香港、四川等。
經濟用途:用途不明,但色彩誘人,形态特殊,可用于生物教學。
粉孢革菌科(學名:coniophoraceae)為牛肝菌目的一個科。此科的模式屬為粉孢革菌屬(coniophora)。
形成光滑、含色素的飽子,飽子中,厚的雙層孢子壁的内層是極喜藍的。依不同的種,子實層表面可以是光滑的、皺褶的或瘤狀的,在一定環境下,還可以含有一層齒形隆起。不形成囊狀體(cysridia}。在加有iu%硫酸亞鐵水溶液的涪養基巨,子實體不能發育為綠色。
粉抱革菌科包括粉孢革菌屬和色孢皺孔菌屬。
腹孢菌(學名:gastrosporium simplex)是屬于牛肝菌目腹孢菌科腹孢菌屬的一種擔子菌。擔子果球圓、卵圓至不規則分葉狀,寬1.5-2cm,白色,幹後黑褐。包被2層,外層厚150-350μm,由交織菌絲所組成;内層厚200-500μ m,由緊密的膠質菌絲所組成,延續的。孢體成熟後粉末狀,深橄榄黃至奶油黃色,無中柱或不育基部。假孢絲無色,分枝,有隔,直徑3.5-5.5μm。擔孢子球圓至近球圓,3-4.5μm,近無色至淡黃色,有稀疏小疣。
該種分布于中國、亞洲、歐洲。
藍圓孢牛肝菌,傘菌目圓孢牛肝菌科圓孢牛肝菌屬。
形态特征:子實體中等大。菌蓋直徑6-8cm,寬凸形至扁平,淡稻草黃色到黃色,有粗糙小鱗片。菌肉白色,傷後很快變藍色。菌芝淡黃色,傷後變藍色,在柄周圍凹陷。管口圓形,每毫米2-3個。柄長6-11cm,粗1-1.5cm,與菌蓋同色,傷變藍色,中空。孢子印淡黃色。孢子近橢圓形,平滑,近無色至近淡黃色,7.5-10μm×4-4.5μm。囊體多棒形或稍彎曲,頂端圓鈍或稍細尖,無色,24-43μm×6-10μm。
生态習性:夏秋季于林中地上單生、散生或群生。
分布地區:雲南、西藏等。
經濟用途:可食用。屬樹木外生菌根菌,與松、山毛榉、榛等形成菌根。
擔子果地下生或地上生,無不育基部或基部稍收縮,有基部菌絲索。包被1-2層,不開裂。擔孢子大型,橢圓或有角,平滑或粗糙,罕無色或有色。
模式屬:層腹菌屬hymenogastervitt.。
層腹菌屬,擔子果近球形、不規則球形至梨形,偶呈塊狀,以一基部菌絲索與基物相固着。包被1-2層,由繩索狀菌絲或假薄壁組織所組成,不開裂。 孢體通常稍呈褐色,由菌髓片 交織成小腔;小腔排列不規則至或多或少從一小的不育基 點輻射而出;菌髓片無色至有 色。擔子永存,圓柱狀,2-4孢子的,小梗短而強健。擔 孢子有色,卵圓、橢圓、梭狀、 寬梭狀至檸檬形,平滑或有疣、有皺紋、蜂窩狀至網紋狀 ,無或有一或多或少有皺的膠 質孢鞘(外膜)。該屬全世界已知92種和變種,我國有28種和變種。廣泛分布于全世界,但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該屬不同于奧腹菌屬octaviania和粉褶包屬richoniella之處是具有橢圓形的擔孢子;不同于須腹菌屬rhizopogon和黑腹菌屬melanogaster之處是其與基物固 着用基 部菌絲索代替了側生菌絲索;不同于輻片包屬 hysterangium,軸腹菌屬 hydnangium和高腹菌屬gautieria之處乃是它缺乏中柱。該屬分種的特征以擔孢子為主,包被厚度則居于次要 地位。
須腹菌科(學名:rhizopogon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個科,于1928年由瑞士植物學家ernst albert gäumann(英語:ernst albert gäumann)與美國真菌學家卡羅爾·威廉·多奇(英語:carroll william dodge)定義、描述。大學下包含須腹菌屬與rhopalogaster等兩個屬,共約150種物種,其中rhopalogaster為單型屬,隻包含一種物種。有另一屬fevansia(英語:fevansia)傳統上被認為屬于須腹菌科,但已有研究基于分子證據将其改歸入紅菇目的地花菌科。
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也顯示牛肝菌目中,須腹菌科與鉚釘菇科、乳牛肝菌科、截軸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類群的親緣關系較為接近,有研究将大學與這三科共同歸屬于乳牛肝菌亞目(suillineae)。
擔子果近球形、塊狀至不規則,時常以細弱的菌絲索與基物相固着。包被發育良好,不開裂的。孢體由小腔組成,局部膠質化;小腔小型,排列不規則,空虛至半充塞的。菌絲系統為單系的,生殖菌絲薄壁至稍增厚的;鎖狀連合通常缺如,罕存在。柄中柱缺如。子實層托髓狹窄,規則,局部膠質化或不膠質化。包被皮層為一狹窄的菌絲所形成的橫走的外皮層。擔子葫蘆形至圓柱棒狀,時常崩解或自溶,大多為4,6或8孢子的。擔孢子為靜态孢子,對稱的,小型至中等,臘腸狀、圓柱狀至寬卵圓形,無色、麥稈黃至淡褐色,無澱粉質反應,無拟糊精反應,孢壁平滑,不具一容易分離的、或明顯的粘孢鞘;臍附肢甚短。囊狀體缺如。拟側絲有時存在。
地下生或半地上生,可在樹木根上形成外生菌根,在造林上有經濟價值。廣泛分布于全世界。
幹朽菌,拉丁學名:gyrophana lacrymans (wulf. : fr.) pat.。中文别名:伏果圓炷菌、淚菌。
形态特征:子實體平伏,近圓形、橢圓形,有時數片連接配接成大片,一般長寬10-20cm,互相接連可以達100cm,肉質,幹後近革質。子實層鏽黃色,由棱脈交織成凹坑或皺褶,棱脈邊緣後期割裂成齒狀,子實層邊緣有寬達1.5-2cm的白色或黃色具絨毛狀的不孕寬帶。凹坑寬1-2mm,深約1mm。擔子棒狀,細長,40-68μm×6-9.5μm。囊體長棱形,50-80μm×6-8μm。孢子淺鏽色,橢圓形,往往不等邊,光滑,7.5-13μm×5-8μm。
生态習性:生于各種建築木材上。如木地闆、木棚、原木、橋梁、木門、木櫃等。
分布地區:雲南、四川、西藏、新疆、内蒙古、黑龍江、吉林等。
經濟用途:該菌是世界著名的木腐菌,腐朽力很強,破壞力極大。使木材造成塊狀褐色腐朽。朽材褐色,形成方塊,之間有菌索,後期朽塊變成粉末。試驗抗癌,對小白鼠肉瘤180的抑制率70%,對艾氏癌抑制率為60%。
乳牛肝菌科(學名:suillaceae)是牛肝菌目的一個科,包含牛肝菌狀的乳牛肝菌屬、假松露的截軸包菌屬(英語:truncocolumella)、以及單型的裸小牛肝菌屬(英語:psiloboletinus)。2008年的統計顯示大學有54種物種。大學原本還有兩個屬gastrosuillus與fuscoboletinus,已基于分子種系發生學的研究而被并入乳牛肝菌屬中。分子證據也顯示牛肝菌目中,乳牛肝菌科與須腹菌科、鉚釘菇科、截軸包菌科(truncocolumellacae)等類群的親緣關系較為接近,有研究将大學與這三科共同歸屬于乳牛肝菌亞目(suillineae)。
乳牛肝菌,野生食用菌,子實體傘狀,口感滑爽,肉質細嫩,營養豐富,富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對增強人體免疫系統有較好的作用,可分為紅乳牛肝菌和白乳牛肝菌兩種。
菌蓋直徑3-10cm,土黃色、淡黃褐色,表面光滑,濕時很粘。菌肉,淡黃色。菌管,延生,淡黃褐色,管口複式,寬0.7-1.3毫米。菌柄:2.5-7cm,粗0.5-1.2cm,近圓柱形,無腺點。孢子印黃褐色,孢子長橢圓形、橢圓形,平滑,淡黃色,7.8-9.1μm×3-4.5μm。
可食,味較好;菌根菌,可與馬尾松建立共生關系。民間有采食,并已深加工;菌根利用正在研究階段。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衆号“世界民族與文明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