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辛亥革命的沖擊波之新疆伊犁槍聲

作者:看山一醉鎮邊樓

1912年1月,一封發自武漢的密電輾轉上海、俄國至新疆伊犁:“袁大化、升允、長庚、志銳等,謀擁宣統西遷;伊犁應迅速起義響應武昌,以破彼偏安。”

升允,陝甘巡撫。長庚,陝甘總督。

志銳,滿洲鑲紅旗人,大清最後一位伊犁将軍,也是光緒帝妃子瑾妃和珍妃的堂兄。

1911年初,志銳由杭州将軍調任伊犁将軍。調任前,他曾多年紮根新疆。上任途經蘭州,志銳與陝甘總督長庚、巡撫升允密謀,萬一清廷危急,當迎接宣統帝西遷,在庫倫(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或阿勒泰建都,外借沙俄的保護,内聯甘新等各族封建王公,割據西北,與革命軍對抗。10月入疆途中,武昌起義爆發,帝國風雨飄搖。作為清朝的鐵杆殉道者,志銳早已斷了“生入玉門關”的念想,依然赴任伊犁。

辛亥革命的沖擊波之新疆伊犁槍聲

最後一位伊犁将軍志銳

就任伊犁将軍後,為了防止革命之火在伊犁燎原,志銳開始瘋狂地做最後的垂死掙紮,矛頭直指伊犁新軍和新軍頭領楊缵緒。志銳祭出了三闆斧:

其一,下令停辦《伊犁白話報》。當時《伊犁白話報》為革命黨人控制,是向各族人民宣傳革命的輿論陣地。

其二,召集旗人衛惠遠城,并調集蒙古官兵千餘人屯駐伊犁河南岸。

其三,防範伊犁新軍。因各地響應革命的多為新軍,故志銳對伊犁新軍心存疑懼。借新軍士兵與武備學堂學生毆鬥事件,撤消武備學堂,并将新軍彈藥全部收繳入庫,并迫使伊犁陸軍混成協協統領楊缵緒辭職,還以避免沖突為由下令撤銷伊犁陸軍混成協建制,強行遣散士兵和官佐。

下面介紹新疆革命另一個風口浪尖上的風雲人物,楊缵緒。介紹楊缵緒先從新軍談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戰争爆發,大清又一次“習慣性”慘敗。慈禧苦着臉低頭瞧瞧自己的那些東倒西歪的兵勇,湘軍、防軍、練軍,沒一個成器的。曾經在鎮壓太平軍、撚軍時所向披靡的淮軍也被小日本打得分不清東西南北。老佛爺歎了口氣道:難怪每次和老外打架,哀家都得跑路,原來自個兒的家丁都是一群飯桶。

1895年,清政府開始編練新軍。其中最出名的要屬袁世凱的“建立陸軍”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的“自強軍”。1906年,張之洞的湖北新軍達15000餘人,與以前的舊式武裝有以下進步,其一,廢除冷兵器和土槍,代之為新式槍炮。其二,訓練、編制效仿歐日。其三,淘汰老弱病殘,補充新生力量。其四,指揮官多位軍事學堂出身者擔任。其五,士兵文化水準顯著提高。

滿洲貴族本想利用新軍繼續鞏固自己的統治,但是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新軍後來竟成了滿清的掘墓人!是以說軍隊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把雙刃劍,用好了殺人,用不好自殺。

1907年,楊缵緒以标統(團長)身份帶領湖北陸軍800人,作為訓練伊犁新軍的模範團開赴伊犁。

辛亥革命的沖擊波之新疆伊犁槍聲

伊犁新軍

楊缵緒,湖北人,畢業于日本戶山陸軍大學,任武漢兩湖書院與講武堂的兵操練習,後成績優異,曆任湖北各營教官、管帶、标統。

到伊犁後,楊缵緒繼續盡職盡責、秣馬厲兵,日夜操練新軍,防範沙俄,保衛邊疆。1911年,楊缵緒升任協統(旅長)。1911年11月中旬,志銳到任伊犁,于是便發生了開頭的場景。

伊犁将軍志銳不僅是皇親國戚,而且是進士高學曆出身,才華橫溢,顔值也不低。是以性格比較牛逼,一根筋、狂傲自大、目中無人,對待下屬也比較暴力。這樣的性格命中注定讓他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一到伊犁,他就發現自己其實是個“要飯的”。武昌起義後,十五個省宣布獨立,新疆的協饷本是靠内地兄弟省份支援的,現在内地省份大部分獨立,誰還有理你的空?志銳隻得厚着臉皮向中央要錢,過河的泥菩薩清廷很客氣地回複:要錢沒有,要命一條!

軍隊上沒有軍饷是很恐怖的事情,随時會發生兵變。這個志銳不是不知道。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志銳被逼得腦子進了水銀,做了一件太絕的事情。他知道新軍是一顆革命的定時炸彈,于是遣返新軍回老家。但拒發遣返費(從伊犁回内地路費是一筆不少的數目),緻使士兵怨恨交加。不發就不發,他竟然還下令設卡,在嚴冬裡強行讓被遣返的官兵脫去皮衣褲,讓其凍死算逑(新疆話)。這種做法實在太過分了。他的這件“絕事”成了伊犁起義的導火索。

迪化起義爆發後,志銳知道大事不好,部隊出現嘩變的機率上升到百分之二百。他知道沒有軍饷你就是個光杆司令。于是拼命向中央要錢求救。此時快要斷氣的清廷依然客氣地回複:要錢沒有,要命半條!

此時的楊缵緒也被志銳這個神經病兼狂躁症逼得走投無路,他身邊的革命黨人看到了契機,與他開始密謀起義。在從湖北到伊犁的新軍中,楊缵緒的同鄉兼好友馮特民是同盟會成員,此外還有十幾個革命黨人混入隊伍中。來伊犁的三年多,革命黨會同哥老會在伊犁軍隊和社會各階層将革命力量發展的如火如荼。迪化起義的失敗對伊犁的革命黨震動很大。加上一封武漢的密電讓革命黨人必須當機立斷!

1912年1月7日傍晚,起義槍聲響徹伊犁大地,部分起義部隊在惠遠城集結,組成“鐵血團”正式宣布起義。起義軍兵分五路開始進攻城内重要據點。将軍署被攻下後,志銳翻牆逃入到協領衙門。起義軍仍然和新舊滿營的軍隊發生激戰。此刻的楊缵緒不愧是大丈夫,能屈能伸,為了減少不必要的犧牲他長跪在威望較高,前任伊犁将軍廣福(他和志銳對調,就任杭州将軍,但志銳自持高智商,十分鄙視沒文化的蒙古人廣福,借口手續交接不清,不準廣福去杭州。)的面前。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請求廣福将軍擔任新伊大都督,避免軍隊火并,死傷無辜。廣福一聽要他這個清朝的将軍當民國的都督,是一百個不願意。但是看到楊缵缵緒軟硬兼施的威逼态度,又想到志銳對待自己老部下的惡劣行徑,心想這家夥實在不是東西,把老子扣在這兒不讓去杭州吃西湖醋魚。于是他勉強答應并出面調停,滿營官兵看着他的面子,放下了武器。

志銳最後在蘆葦堆裡被搜出,被俘後隻求速死,被一槍斃命。死時倒也大義凜然。

伊犁起義勝利後,新伊大都督府成立。臨時政府一面通電全國宣布共和,一面緻電迪化的袁大化讓他識時務者為俊傑。袁大化說“俊傑你個頭,一群亂臣賊娃子!”。老謀深算、愚忠愚孝的袁大化當然不可能就範。于是開打!

辛亥革命的沖擊波之新疆伊犁槍聲

伊犁新軍旅長楊缵緒

伊犁革命軍便和迪化清軍展開激戰,各有勝負,最後對峙僵持在烏蘇縣。1912年1月12日,袁大華化接到一個晴天霹靂的消息:宣統帝永久性下課,袁世凱上台當了總統!

這則消息讓袁大化大口吐血,吐完血,内心崩潰的他隻得坐下來和伊犁和談。在談判過程中袁大化開始找退路,他知道革命黨、哥老會的人被他幹掉了不少,這夥人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吸他的骨髓。另外,他對大清還是蠻癡情的,民國的官他是不屑一顧的。于是他準備閃人,閃人之前他推薦了喀什道伊袁鴻祐接替大都督的職務。沒想到革命黨對此人不感冒,于是喀什哥老會将袁鴻祐刺殺。袁大化又推薦迪化道伊兼新疆提法使(省最高司法行政長官)楊增新為新疆大都督。

1912年5月18日,袁世凱政府正式委任楊增新為新疆都督,委任楊缵緒為伊犁鎮總兵。

袁大化趕緊夾着尾巴溜回内地,定居天津,活了84歲,相當高壽了,挺好,善終。評價此人,雖維護帝制,與共和為敵,但各為其主,無所謂善與惡。他治理新疆還是有一套,後人對他的口碑不錯。欠了不少人命的袁大化能從新疆全身而退,沒被哥老會追殺,說明自己身邊的人還是很維護他的。不像志銳,狂妄自大、剛愎自用、待人刻薄最終落得孤家寡人、慘死異域。

新疆有句土話:逼層(輕狂)就斯(是)犧牲,騷情就斯獻身。是志銳的真實寫照。

袁大化、志銳悲情地退出了新疆曆史舞台,大清那面迎風飄舞的黃龍旗在熊熊燃燒的大火中砰然墜地。民國的戲台早已搭好,你方唱罷我登場,新疆将迎來民國時期第一個政治強人——楊增新。

辛亥革命的沖擊波之新疆伊犁槍聲

一代“新疆王”楊增新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