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1月,一封发自武汉的密电辗转上海、俄国至新疆伊犁:“袁大化、升允、长庚、志锐等,谋拥宣统西迁;伊犁应迅速起义响应武昌,以破彼偏安。”
升允,陕甘巡抚。长庚,陕甘总督。
志锐,满洲镶红旗人,大清最后一位伊犁将军,也是光绪帝妃子瑾妃和珍妃的堂兄。
1911年初,志锐由杭州将军调任伊犁将军。调任前,他曾多年扎根新疆。上任途经兰州,志锐与陕甘总督长庚、巡抚升允密谋,万一清廷危急,当迎接宣统帝西迁,在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或阿勒泰建都,外借沙俄的保护,内联甘新等各族封建王公,割据西北,与革命军对抗。10月入疆途中,武昌起义爆发,帝国风雨飘摇。作为清朝的铁杆殉道者,志锐早已断了“生入玉门关”的念想,依然赴任伊犁。

最后一位伊犁将军志锐
就任伊犁将军后,为了防止革命之火在伊犁燎原,志锐开始疯狂地做最后的垂死挣扎,矛头直指伊犁新军和新军头领杨缵绪。志锐祭出了三板斧:
其一,下令停办《伊犁白话报》。当时《伊犁白话报》为革命党人控制,是向各族人民宣传革命的舆论阵地。
其二,召集旗人卫惠远城,并调集蒙古官兵千余人屯驻伊犁河南岸。
其三,防范伊犁新军。因各地响应革命的多为新军,故志锐对伊犁新军心存疑惧。借新军士兵与武备学堂学生殴斗事件,撤消武备学堂,并将新军弹药全部收缴入库,并迫使伊犁陆军混成协协统领杨缵绪辞职,还以避免冲突为由下令撤销伊犁陆军混成协建制,强行遣散士兵和官佐。
下面介绍新疆革命另一个风口浪尖上的风云人物,杨缵绪。介绍杨缵绪先从新军谈起。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大清又一次“习惯性”惨败。慈禧苦着脸低头瞧瞧自己的那些东倒西歪的兵勇,湘军、防军、练军,没一个成器的。曾经在镇压太平军、捻军时所向披靡的淮军也被小日本打得分不清东西南北。老佛爷叹了口气道:难怪每次和老外打架,哀家都得跑路,原来自个儿的家丁都是一群饭桶。
1895年,清政府开始编练新军。其中最出名的要属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和湖广总督张之洞的“自强军”。1906年,张之洞的湖北新军达15000余人,与以前的旧式武装有以下进步,其一,废除冷兵器和土枪,代之为新式枪炮。其二,训练、编制效仿欧日。其三,淘汰老弱病残,补充新生力量。其四,指挥官多位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其五,士兵文化水平显著提高。
满洲贵族本想利用新军继续巩固自己的统治,但是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军后来竟成了满清的掘墓人!所以说军队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把双刃剑,用好了杀人,用不好自杀。
1907年,杨缵绪以标统(团长)身份带领湖北陆军800人,作为训练伊犁新军的模范团开赴伊犁。
伊犁新军
杨缵绪,湖北人,毕业于日本户山陆军大学,任武汉两湖书院与讲武堂的兵操练习,后成绩优异,历任湖北各营教官、管带、标统。
到伊犁后,杨缵绪继续尽职尽责、秣马厉兵,日夜操练新军,防范沙俄,保卫边疆。1911年,杨缵绪升任协统(旅长)。1911年11月中旬,志锐到任伊犁,于是便发生了开头的场景。
伊犁将军志锐不仅是皇亲国戚,而且是进士高学历出身,才华横溢,颜值也不低。所以性格比较牛逼,一根筋、狂傲自大、目中无人,对待下属也比较暴力。这样的性格命中注定让他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一到伊犁,他就发现自己其实是个“要饭的”。武昌起义后,十五个省宣布独立,新疆的协饷本是靠内地兄弟省份支援的,现在内地省份大部分独立,谁还有理你的空?志锐只得厚着脸皮向中央要钱,过河的泥菩萨清廷很客气地回复:要钱没有,要命一条!
军队上没有军饷是很恐怖的事情,随时会发生兵变。这个志锐不是不知道。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志锐被逼得脑子进了水银,做了一件太绝的事情。他知道新军是一颗革命的定时炸弹,于是遣返新军回老家。但拒发遣返费(从伊犁回内地路费是一笔不少的数目),致使士兵怨恨交加。不发就不发,他竟然还下令设卡,在严冬里强行让被遣返的官兵脱去皮衣裤,让其冻死算逑(新疆话)。这种做法实在太过分了。他的这件“绝事”成了伊犁起义的导火索。
迪化起义爆发后,志锐知道大事不好,部队出现哗变的机率上升到百分之二百。他知道没有军饷你就是个光杆司令。于是拼命向中央要钱求救。此时快要断气的清廷依然客气地回复:要钱没有,要命半条!
此时的杨缵绪也被志锐这个神经病兼狂躁症逼得走投无路,他身边的革命党人看到了契机,与他开始密谋起义。在从湖北到伊犁的新军中,杨缵绪的同乡兼好友冯特民是同盟会成员,此外还有十几个革命党人混入队伍中。来伊犁的三年多,革命党会同哥老会在伊犁军队和社会各阶层将革命力量发展的如火如荼。迪化起义的失败对伊犁的革命党震动很大。加上一封武汉的密电让革命党人必须当机立断!
1912年1月7日傍晚,起义枪声响彻伊犁大地,部分起义部队在惠远城集结,组成“铁血团”正式宣布起义。起义军兵分五路开始进攻城内重要据点。将军署被攻下后,志锐翻墙逃入到协领衙门。起义军仍然和新旧满营的军队发生激战。此刻的杨缵绪不愧是大丈夫,能屈能伸,为了减少不必要的牺牲他长跪在威望较高,前任伊犁将军广福(他和志锐对调,就任杭州将军,但志锐自持高智商,十分鄙视没文化的蒙古人广福,借口手续交接不清,不准广福去杭州。)的面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请求广福将军担任新伊大都督,避免军队火并,死伤无辜。广福一听要他这个清朝的将军当民国的都督,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看到杨缵缵绪软硬兼施的威逼态度,又想到志锐对待自己老部下的恶劣行径,心想这家伙实在不是东西,把老子扣在这儿不让去杭州吃西湖醋鱼。于是他勉强答应并出面调停,满营官兵看着他的面子,放下了武器。
志锐最后在芦苇堆里被搜出,被俘后只求速死,被一枪毙命。死时倒也大义凛然。
伊犁起义胜利后,新伊大都督府成立。临时政府一面通电全国宣布共和,一面致电迪化的袁大化让他识时务者为俊杰。袁大化说“俊杰你个头,一群乱臣贼娃子!”。老谋深算、愚忠愚孝的袁大化当然不可能就范。于是开打!
伊犁新军旅长杨缵绪
伊犁革命军便和迪化清军展开激战,各有胜负,最后对峙僵持在乌苏县。1912年1月12日,袁大华化接到一个晴天霹雳的消息:宣统帝永久性下课,袁世凯上台当了总统!
这则消息让袁大化大口吐血,吐完血,内心崩溃的他只得坐下来和伊犁和谈。在谈判过程中袁大化开始找退路,他知道革命党、哥老会的人被他干掉了不少,这伙人恨不得喝他的血、吃他的肉、吸他的骨髓。另外,他对大清还是蛮痴情的,民国的官他是不屑一顾的。于是他准备闪人,闪人之前他推荐了喀什道伊袁鸿祐接替大都督的职务。没想到革命党对此人不感冒,于是喀什哥老会将袁鸿祐刺杀。袁大化又推荐迪化道伊兼新疆提法使(省最高司法行政长官)杨增新为新疆大都督。
1912年5月18日,袁世凯政府正式委任杨增新为新疆都督,委任杨缵绪为伊犁镇总兵。
袁大化赶紧夹着尾巴溜回内地,定居天津,活了84岁,相当高寿了,挺好,善终。评价此人,虽维护帝制,与共和为敌,但各为其主,无所谓善与恶。他治理新疆还是有一套,后人对他的口碑不错。欠了不少人命的袁大化能从新疆全身而退,没被哥老会追杀,说明自己身边的人还是很维护他的。不像志锐,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待人刻薄最终落得孤家寡人、惨死异域。
新疆有句土话:逼层(轻狂)就斯(是)牺牲,骚情就斯献身。是志锐的真实写照。
袁大化、志锐悲情地退出了新疆历史舞台,大清那面迎风飘舞的黄龙旗在熊熊燃烧的大火中砰然坠地。民国的戏台早已搭好,你方唱罢我登场,新疆将迎来民国时期第一个政治强人——杨增新。
一代“新疆王”杨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