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世紀北美洲上空的旅鴿群曾聚集如羽毛流淌般的河流。
根據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和國際鳥盟(birdlife international)對世界鳥類保護狀況最新評估,氣候變化和過度捕撈正将諸如三趾鷗和海角鲣鳥等海鳥推向滅絕的邊緣。
在陸地上,随着全球氣溫變暖,雪鸮在北極荒原尋找食物變得越發艱難。如果中國針對黃胸鵐進行的非法誘捕沒有停止,那麼這種曾經遮天蔽日鳥類注定将滅絕。過去,啄羊鹦鹉受到外來掠食物種的威脅,現如今,遊客們為這些為這些好奇的鹦鹉提供的垃圾食品卻成了影響它們繁育的最大因素。
但并不是全然渺無希望,在世界上的另一些地區,奇迹正在發生;得益于人造巢穴和幹擾調節,歐洲的卷羽鹈鹕呈現複蘇趨勢。而在紐西蘭,在實施專門控制外來掠食動物方案後,兩種原生幾維受到的壓力減輕,數量也正逐漸增加長。
“大多數鳥類已經被充分研究,它們被證明是環境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完整的重要名額。當一個物種面臨着較高的滅絕風險時,對于我們而言是一個十分令人擔憂的警報,需要立即采取行動”。國際鳥盟全球協調員ian burfield博士說道。“值得慶幸的是,幾維和鹈鹕在保育上的成功案例表明,當擁有充足的資源和來自各界廣泛支援時,保育工作将能夠有效的取得進展。”
下面我們将展示一些來自各地的通訊簡報,去看一看這幾年間,世界上鳥類保育工作有何進展。
無處容身的家園
來自環北極地區的報道
近年來,由于氣溫上升所引起的海洋生态變化,以及過度捕撈問題,導緻海洋魚類資源大幅減少。這極大的影響了黑腿三趾鷗(rissa tridactyla)繁殖季期間食物的數量和品質。如果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供應,北大西洋和北太平洋的繁殖種群就很難養活它們的雛鳥長大,近幾年的直接野外觀察報告也反映出黑腿三趾鷗雛鳥數量災難性減少的事實,對于成鳥來說,威脅主要暴露在海面之上,如法羅群島和格陵蘭島等地傳統的狩獵習俗、漁業活動中的誤捕以及海洋污染等問題,但對于幼鳥來說,隻要親鳥尋覓食物的過程中遭遇什麼意外事故,那麼等候在巢中的幼鳥,就有可能餓死。種種這些因素都造成這種海鳥的急劇減少。
黑腿三趾鷗
自2000年以來,奧克尼群島和設得蘭群島的黑腿三趾鷗築巢數銳減近87%,而在赫布裡底群島的聖基爾達島,這個數字是96%。全球範圍内來看,上世紀七十年代至今,這個物種規模減少了40%,保護等級由無危(lc)上升到易危(vu),黑腿三趾鷗通常需要遊蕩大片海域去尋找食物,包括很多不屬于任何國家管轄範圍的“公海”地區。
“以三趾鷗和刀嘴海雀為代表的環北極地區海鳥,近年來呈現出令人的衰落,給我們提供一個痛苦的教訓,當國家對環境保護視而不見時,會有什麼糟糕的後果發生。”作為國際鳥盟歐洲分部幹事,瑪格麗特.塔爾齊亞(marguerite tarzia)如此說到。
最近,國際鳥盟将中大西洋地區的一片公共海域确定為重點鳥區(iba),這片海域是包括三趾鷗在内的二十多種海鳥的重要覓食區域。國際鳥盟目前已經送出給東北大西洋環境保護公約組織(ospar),将推動實施在該地區建立海洋保護區的計劃。
當漁網也在挨餓
過度捕撈的危害
來自南部非洲的報道
對于海鳥來說,非常諷刺的是,它們素來在漁民之間以貪婪聞名,但真正造成漁業資源劇減的罪魁禍首卻渾然不覺。
海角鲣鳥(morus capensis)是一種隻見于南非西部和那密比亞繁殖的海鳥,過去曾數目龐大,現在卻面臨着嚴峻的滅絕危機;由于鲣鳥的首選獵物沙丁魚和鳳尾魚被過度捕撈,緻使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時,南部非洲沿岸的沙丁魚資源幾乎完全崩潰,那密比亞海域至今尚未恢複。這導緻1950年以來,海角鲣鳥的種群規模減少了近一半。此外,在南非,由于未知原因,魚群由西部海域轉移到南部和東部,結果當地鲣鳥不得不忍受饑餓,大量個體因營養不良而死亡,海角鲣鳥的保育等級也由易危(vu)提高到瀕危(en)。
海角鲣鳥
國際鳥盟南非分部的海鳥學家克裡斯提娜.哈根(christina hagen)表示:“為了彌補食物短缺的影響,不少鲣鳥會聚集在漁船周圍,以漁船丢棄的低營養副漁獲物為食,這不僅增加了漁具意外纏繞和溺水的風險,而且研究證明,哪些以副漁獲物喂養的雛鳥要比以自然飲食喂養的雛鳥生長更難,生存機會也就更低”
在南大洋,安島信天翁(diomedea antipodensis)數量的大幅下降意味着這種海洋漂泊者的保育等級由易危(vu)上升到瀕危(en),延繩捕魚所造成的兼捕是最主要的威脅,随着海洋中漁業資源的枯竭,信天翁不得不飛越更廣闊的海域才能尋覓到充足的食物,而且由于雌鳥更加容易被誤捕和溺亡,現有的信天翁種群中已經呈現出嚴重的性别比例失衡。
下一個旅鴿?
非法鳥網導緻曾經泛濫的候鳥瀕臨絕境
來自亞洲的報道
黃胸鵐 (emberiza aureola)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旅鴿?我們誰都不知道,也不敢猜測。這種鳥類過去曾極為豐富,但由于大規模的狩獵(主要是食用),如今數量急劇減少,有着極高的滅絕風險。曾經遷徙時遮蔽太陽如雲朵般的大群,如同耕地上羽毛彙內建的河流,這些畫面很快将成為亞洲過去的記憶。這情景似曾相識,就像十九世紀北美洲旅鴿群在圍獵之下而滅亡的畫面重制。
黃胸鵐雄性
被稱作“禾花雀”的黃胸鵐自2002年以來被認為減少了超過80%,在當時它們被視作無危(lc)物種,而僅僅十幾年後,就上調到紅色名錄的最高等級-極危(cr)。
交通運輸方面的改善加劇了偷獵問題,盡管在中國,1997年以後這種行為就屬于非法,但是黑市上的交易卻從未中止過。
香港觀鳥會呼籲立即采取行動拯救這個物種,并将2018年定為“國際黃胸鵐年”,作為新的公衆宣傳的一部分,香港特區政府呼籲群眾“支援本土農業,拒絕食用黃胸鵐”。
垃圾食品與瀕危鹦鹉
來自太平洋地區的報道
随着紐西蘭政府對原生物種的關注和精力越來越大,當地的兩種幾維鳥數量目前正在恢複,保育等級也由瀕危(en)下調到易危(vu)上,但例外的是,2017年紐西蘭年度鳥類-啄羊鹦鹉(nestor notabilis)卻情況不妙,新的資訊顯示它們正在減少,以至于到了瀕危的境界,科學研究發現;遊客會經常給這些好奇的高山鹦鹉喂食不健康食物(如面包和薯條之類),但這無意間是在阻礙保育工作的實施。
啄羊鹦鹉
每年都有近60%的啄羊鹦鹉巢穴被諸如白鼬、褐家鼠等掠食動物所破壞,在某些低海拔地區,這一比例可能會上升到99%,利用毒餌控制當地入侵哺乳動物的規模,已證明在幾維鳥和其他原生鳥類上非常成功,然而,考慮到啄羊鹦鹉可能會誤食毒餌,這種技術目前還無法在它們的栖息地完全實施。
“盡管有很多标志勸說人們不要去投喂啄羊鹦鹉,但仍有很多的遊客和本地人會去喂食它們,這種行為會鼓勵野生鳥群去嘗試新奇的食物,研究表明哪些經常接受人類投喂的個體,誤食毒餌的機率要遠遠高于正常個體,而毒餌的投放是旨在控制引入的褐家鼠、白鼬、負鼠和野貓等掠食動物,是以我們保育方面最大的挑戰就是阻止遊客或其他人去投喂野生鹦鹉”-森林與鳥類協會的首席環保顧問凱文.哈科維爾(kevin hackwell)說到。
苔原上的刺客
雪鸮受到食物短缺的威脅
來自北美洲的報道
一則令人擔憂的新聞指出,北美洲苔原地區的旗艦物種雪鸮(bubo scandiacus)的種群數量要比之前想象中的小的多,且呈下降趨勢。雖然在歐亞大陸北部的趨勢尚不清楚(歐洲種群已經被認為處于下降中),但自1970年以來。美國和加拿大的主要種群已經下降了64%,這種以海德薇(hedwig)而聞名于世的物種,在最新的評級中由無危(lc)被提升到易危(vu),氣候變化是物種一系列威脅之一,影響了融雪速率,進而降低了對齧齒動物的捕食成功率。此外與車輛或建築物碰撞也是另一個主要威脅。
雪鸮雄性
雪鸮雌性
“北極生物多樣性正受到包括氣候變化在内的一些因素的壓力,我們是以希望雪鸮作為該地區旗艦物種出現的危機,也将引起人們對該地區更廣泛的關注。” ――國際鳥盟全球科學協調員ian burfield博士。
歐洲最大水鳥的生命線
來自南歐的報道
由于歐洲長期而持續有效的保護工作,歐洲東南部的卷羽鹈鹕(pelecanus crispus)種群實作有效的恢複,在最新的評估中由易危(vu)下調到近危(nt),這要歸功于保育行動計劃的徹底實施。以及歐盟鳥類和栖息地保護法令賦予的限制,這些法律有助于保護希臘,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的重要繁殖地,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歐洲種群的數量增加了四倍。
卷羽鹈鹕
從2017年起,黑山的斯庫台湖(lake skadar)卷羽鹈鹕繁殖種群被嚴格監控,相關水域也被封鎖,以保護鳥類育雛不受幹擾,因而這個繁殖季成了有史以來最成功的繁殖季之一,共有60隻雛鳥成活。在希臘,當地的鹈鹕種群在過去20年間增長了200%。
盡管歐洲種群數量不斷增長,但中亞種群目前的狀況仍不明朗,東亞零散的小族群正受到高度威脅,即使是在歐洲,這種對環境十分敏感的物種依然要依賴保育人員全方面的養護,才能在一些濕地繁殖成功。
以上6種鳥是2017年度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的一個縮影,它們之中有些因為保育力量的提升而數量增長,等級得以下調,但更多的是比以往更加危機,目前在獲得國際鳥盟和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認可的11122種鳥類中:
有156種自1500年以來已經絕種,沒有理由相信仍有個體依然存在。
5種鳥在荒野中已經消失,隻在圈養環境中生存。
共222種鳥類被列為極度瀕危(cr),其中21種可能已經滅絕,另有一種可能在野外滅絕。極危物種被認為在野外面臨着極高的滅絕風險。
461種屬于瀕危(en)物種,這意味着它們在野外有很高的滅絕風險。
786種易危(vu)物種在野外有很高的滅絕風險。
這三類瀕危物種共同被稱為受威脅物種。在現存的鳥類中,大約有13%,即八分之一,目前被列為受威脅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