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李觏故裡行

我在千年古村黎川縣潭溪鄉河塘村的九井十八巷中行走,踩着繞膝纏足的荒草,尋覓被時光磨砺的古屋核心,嗅聞被歲月浸染的老井深巷那悠長亘古的韻味,唯恐驚擾那一絲絲潛隐其中原始的安甯。

李觏故裡行
李觏故裡行

懷着對鄉賢的景仰之情,我慕名來到泰伯嗣續世居之地黎川縣河塘村懷古覽勝。站在河塘“北宋理學家李觏紀念館”的牌坊前,誦讀門樓兩側“朝風掃地四方朝陽紫氣廣被帝子裔,夜月點燈萬古長明吉星高照兒孫賢”醒目的對聯,讓人思緒萬千,記憶的驿站重制出900多年前那個英俊樸厚、博學多思、憂國憂民的理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儒雅風姿。在河塘“報本祠”,在“赤溪風月亭”,風華絕代的李觏在講壇上講學、宏辯,說者口若懸河、字字珠玑,聽者凝神仰視、幾欲俯伏。一年又一年,一夜複一夜,在冷雨孤燈、寒風皓月的河塘老屋,在“朝朝風掃地,夜夜月為燈”的赤溪風月亭,斯人孜孜矻矻、勤學博覽,使他在哲學、教育、文學、宗教等領域都有深入研究和獨到見解。就是這樣一個“餓焉而無田,寒焉而無桑。”的邑外草萊之民,卻有着強烈的改革思想。正因為生活在河塘鄉野,生活在貧民中間,故他對百姓有切膚之感,對社會現實和百姓訴求了如指掌。雖學富五車,然多次科考不第,一生懷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他,不計爵位高低,胸懷滿腔熱情和強烈的使命感,通過著書立說的方式,反映社會現實,在宋代率先發出“救弊之術,莫大乎通變”的呐喊,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張。在範仲淹施政的過程中,李觏也不斷地寫信給範仲淹、富弼等推行新政者,提出自己的建議和見解,人們視他為範仲淹慶曆新政的理論支援者,北宋改革的理論先驅。範仲淹稱他“著書立言,有孟轲、楊雄之風義,實無愧于天下之士”。一代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由衷贊佩地說:“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與納焉”,還在自己的變法中借鑒吸納了李觏改革思想的許多内容。明代著名學者左贊毫不誇飾地稱他為“一代之名儒,後學之師表”。現代著名學者胡适認為:“他是江西學派的一個極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導,是兩宋哲學的一個開山大師。”胡氏的高度評價,後世學者颔首贊許。近千年來,李觏的理學觀點和哲學思想成為中華民族思想寶庫中的經典,他的改革創新、“濟生民為意”的著述,被國人稱作 “醫國之書”,他的位卑不忘憂國、職微但求為民請命的精神,令後世崇拜和敬慕。

李觏故裡行

李氏家廟

李觏故裡行

李觏紀念館

李觏故裡行

李觏紀念館内景

矗立眼前的面積約1400平米的李觏紀念館由李氏祠堂改建而成,始建于元朝中期,現址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重建,迄今140多年。館内大廳前院兩棵桂花樹杆粗枝繁,葉盛色綠,雖花季已過,然餘香染指,清氣滿庭。館内前廳高高懸挂着留存至今的清康熙年間匾額“先賢名裔”告訴我們,李觏淵博的學識滋潤着後裔,李氏一門代有名人,他的曾孫輩兄弟四人全中舉,且有兩人榮登進士榜。李觏6世孫河塘的李茂一,繼承始祖泰伯一生追求的事業,雲遊四方,聚徒講學,成為一位聲名遠播的民間教育家。中廳懸挂的同為康熙年間友人所贈橫匾“成均師表”,稱賞李觏的理學、哲學和教育成就,贊歎斯人為一代宗師、後世師表。懸挂在紀念館橫梁上的另一塊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時的“績著沙城”匾額,則是福建省沙縣子民為表彰李觏11世孫李容肅在沙縣為官時所作出的突出貢獻而請當地名流書寫贈予李氏家廟的橫匾。由于年代久遠,這些牌匾雖然有些陳舊,但字型蒼勁、字迹清晰。在李觏及曆代世祖牌位的下面,一張已經有點泛黃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這是一張2002年11月29日在南城縣麻姑山召開的“全國首屆李觏學術思想研讨會”的珍貴留影,黎川河塘的李師白先生,作為李觏28世孫被邀請參會,并與專家學者合影。一千多年來,河塘李氏的後輩一直以李觏為榮,奮發作為,以無愧先賢。

李觏故裡行
李觏故裡行

在李觏29世孫、河塘村黨支部書記李珍如的引領下,我們徒步行走在李觏曾經居住和生活過的河塘老街。就在這條老街上,皎潔的月光見證了兩位大思想家的曆史性見面,一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為中國曆史也為李氏後人留下了一段久傳不衰的佳話。被列甯稱作中國十一世紀偉大改革家的王安石,在他實施變法改革前,曾借回臨川省親的機會,專程來到黎川縣河塘村看望泰伯兄,在銀色的月光下,兩位老鄉和知己,促膝侃談,徹夜不眠,他們談古論今,談詩論詞,談得最多的話題是變法改革,真可謂話語投機千句少啊!李氏後人曾立碑一座,以紀念介甫先生與泰伯先生的這次曆史性會見。此碑原立縣城念佛林附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現已不知去向。随着朝代的變遷,李氏後裔的發達外遷和至今仍堅守李氏故地的400多戶2000多李觏世孫住進新蓋的磚瓦樓房,老街已然慢慢變得清冷而寂僻。然而,九井依存,除少數幾眼已經淤積塞封,大部分至今壁堅水豐、清澈見底;十八巷也因為歲月的過化而失去了往日的澤潤,但荒草凄凄中透露出古樸端莊和雍容大氣。面對寂靜的院落和斑駁的牆瓦,我們似乎穿越在時空的隧道中,能夠模拟出當年李觏穿行在九井十八巷的身影,也能想像出老街昔日書香墨臭竹影婆娑的光景。

流年似水,一千多年後的今天,太陽剛剛沉入山後,在夕陽餘晖的伴随下,月亮已迫不及待挂在了河塘的上空,清風弦月之下的李觏故裡,今日的繁華和興旺取代了往日的荒寂和頹唐。“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試想,假如泰伯先生讀過這兩句詩,不但會喜歡,說不定還會把它作為其理學思想的一個注腳。李觏萬萬不曾想到,這兩句詩會成為他的後裔用來在他的故居前感歎韶華易逝和今人不古。

來源:風雅黎川

監制:堯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