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5歲習字書,10歲通詩文,20歲就以文章著稱,曾鞏是他的得意門生,歐陽修是其文壇好友,他的教育理念是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範仲淹更是極其敬佩他的才華學識。
他就是北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李觏,雖出身微寒,卻刻苦自律,勤奮向上;雖博學通達,才華橫溢,卻屢屢在科舉途中铩羽而歸。
他的前半生,可謂挫折不斷,屢遭打擊,幸運的是,他能及時變通,放棄了不适合自己的那條路,轉而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在人生的後半場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沒有随随便便的成功,李觏也一樣,人生的路也是曆經百轉和千回,現在我們就通過他的一首《秋晚悲懷》,來走近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彼時的心路曆程。

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
數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
春水别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宋 李觏《秋晚悲懷》
簡譯:年華漸長,每日裡為生計奔波,總有忙不完的事情,特别是秋分過後,夜長晝短,轉眼就是一天,許多的事情還沒來得及做,這一天就過去了,真是讓人着急。
金風送爽,秋意漸濃,樹葉一天天地變黃,又漸漸地染上紅色,時光倏忽,從早晨的朝陽到傍晚的夕陽,好像就是一瞬間而已。
春水東流,帶着離人的情誼和祝福,終究會奔流入海,彙入浩瀚無邊的海洋,奔騰着它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量。
高山峽谷中的小松樹雖然還沒有長高,但是卻能頂天立地,它虬枝昂揚,經受得住耐得住任何風霜雨雪的摧殘,進而更加茁壯挺拔。
如何才能留住這匆匆而逝的光陰呢,如果能像道書中的壺公那樣就好了,追随着壺中的仙翁,也許就能知道日月的長短,進而不令歲月白白地蹉跎,華年不再匆匆地流逝。
賞析:首聯和颔聯寫悲秋傷逝,這秋天既是自然界的秋天,也是人生的秋天,華年不再,壯志未酬,而天又将寒,時日漸短,時不我待,那逝去的光陰再也回不來了,人生更沒有從頭再來的機會。
屈原說,惟草木之零落兮,傷美人之遲暮。愁人知夜長,志士嗟日短。對于屢試不第的李觏來說,這悲秋感時之情都是其内心的真實感受。
日日年年,時光催人老,自己的才華得不到的賞識,滿腹的雄才大略更是無從施展,時間依舊向前,心中的塊壘無從化解,這憂傷之情亦是情理之中。
頸聯寫壯志,力求奮發向上,激勵自己同時也是鼓勵和他有相同際遇的人,乘風破浪會有時,春水流,總有奔流到海的時候;不畏懼,經得住歲月的磨砺和考驗,小松樹總有頂天立地的時候。
雖然有頸聯的鞭策和豪情,但是,作者還是未能完全釋懷,是以尾聯中又略微帶了點淡淡的傷懷。
其實,那也無他,作者也隻是怕歲月空蹉跎而已,因為世上沒有壺公,是以這悲懷倒是有給予人警醒的作用,莫等待,莫幻想,唯有前行才是正解。
前半部分是傷秋悲時,後半部分是警醒自振,卻是雖悲不傷,充滿生生不息的希望和無窮向上的力量,令人起振奮之情,不愧是一首有着積極意義的佳作。
寫在後面:
唐太宗李世民詩曰:疾風知勁草,闆蕩識忠臣。李觏就是這樣一棵勁草,屢試屢敗,幾經打擊後,李觏放棄了科舉之路,轉而投身講學,興辦書院,教書育人,就連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鞏都投身其門下,成了他的得意門生。
李觏一生都以講學為業,主張“文以經世,緻用為貴”,他的這一思想後來成為王安石變法的理論基礎。
李觏的這一生雖然僅僅在世50年,但是其成就格外顯著,學識淵博,著書立說,弟子衆多,而且還極得範仲淹賞識,被推薦為太學直講。
蘇轼說,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其實,人活得就是一個精神,隻要我們自己不放棄,隻要堅持和努力,前方就有無限的希望和可能。
世上的路千萬條,這條不通就試着走另一條,陽關大道到不了你的詩和遠方,崎岖小路也許就會是你山重水複之後的柳暗花明,因為,總有一條路适合你,就像李觏,雖曆經千回百轉,卻仍不放棄,終于走出了自己的那條輝煌之路。
注:本文系劉玲子candy原創,謝絕搬運和抄襲,圖檔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不妥聯系立即删除,謝謝您的關注和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