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古代文學豐富燦爛,雖然盛唐時期詩歌藝術已經達到了巅峰,但是後世依然人才輩出。北宋的王安石、蘇轼、晏殊等,才華卓越;南宋的辛棄疾、陸遊、李清照等,也是出類拔萃。他們譜寫出無數可歌可泣的優秀作品,讓後世也有幸享受到一場場文化的饕鬄大餐。
可是一個時代既要有描繪風花雪月的才子,也要有仰望星空的偉大人物,北宋就有這樣一位思想家,他一生都在努力工作,更殚精竭慮地考慮很多常人以為司空見慣的事情。有一次作者看見秋日蕭瑟,于是便賦詩感懷。下面分享李觏的一首悲秋之作,跌宕起伏,結尾卻彰顯出超凡的襟懷。

秋晚悲懷
宋代:李觏
漸老多憂百事忙,天寒日短更心傷。
數分紅色上黃葉,一瞬曙光成夕陽。
春水别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
壺中若逐仙翁去,待看年華幾許長。
李觏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出身寒微,卻勤奮刻苦,一生著述無數,吸引了無數學子前來訪學。範仲淹就曾極力向朝廷舉薦他,并贊賞其才華堪比古代的孟轲和揚雄。
李觏的詩歌具有突出的現實主義傾向,也有一些作品抒寫羁旅愁情、懷鄉之意。這首詩是悲秋之作,作者借景抒情,表達了内心的悲慨。
詩人是一代大儒,但也并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在開篇就直抒胸臆,表達了時不我待的悲愁。詩人逐漸衰老,卻依然要為各種事情操勞和忙碌,深秋時節、白晝漸短,天氣也越來越寒冷,他的内心更感到一絲悲涼。
“多憂”二字,說明詩人挂念很多,日夜煩憂;“百事忙、更心傷”,也傳達出才子作為一位卓越的思想家,總是比普通人思維超前,進而也就顧慮更多。他曾擔心,北宋時期佛道的盛行會棄本逐末,耗盡人力;他還提出了一些發展經濟的積極措施,對後來的革新也有直接的作用。
詩人愁緒滿懷,眼前的景象也似乎都充滿了悲意。接下來具體展現身邊的秋景,秋夜凄清蕭瑟,寒霜也将枯葉染上了幾分紅色;清晨的曙光令人心情振奮,可是轉瞬間就夕陽西下,又讓人無比惆怅。無論是黃葉還是夕陽,都是悲劇的意象,詩人在此同時羅列,更突出了題目中的“悲懷”二字。
大師既然是一位思想家,應該深知四季變換是自然現象,猶如潮起潮落,更何況沒有衰敗就沒有新生,經過秋收冬藏之後,才有春天的萌芽和萬物的生機。但是作者也是凡胎俗子,同樣具有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是以他抒寫如此感想,當然實屬正常。
不過作者很快就調整情緒,頸聯展現了闊大的情懷,“春水别來應到海,小松生命合禁霜。”海納百川,春水緩緩流淌,終将彙成雄波巨瀾,并形成磅礴的力量。青松不畏寒風冷霜,不僅虬枝奮昂,而且令人肅然起敬。
作者以青松自比,表達出雖然身處逆境,依然奮發向上的昂然姿态。而春水彙入大海,也形象地描述了自己筆耕不辍、鞠躬盡瘁,為文化寶庫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寫到這裡,詩人忽然覺得心情有些放松,最後兩句表達了一種蓬勃向上的精神。如果可以追随壺裡仙翁,或許可以了解人世間的滄桑變化,不至于芳華早衰、流年易逝。
壺公是東漢時期的賣藥人,經常腰懸一壺出診,看完病之後就神奇地跳入壺中,普通人難以追蹤其身影。詩人化用這個典故,希望自己的思想也能為蒼生指點迷津,進而不枉此生。
李觏的這首七律緊扣“悲懷”二字,跌宕起伏,起首兩句情緒悲涼,颔聯的寫景也融入了強烈的悲秋之意。頸聯忽然從悲戚中振奮,表達了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的豪情,最後兩句彰顯超凡襟懷,更是令人贊賞其不懈奮鬥、一心為民的無私精神。
作者能從強烈的悲秋情緒裡突圍出來,表現了一種超凡的克制力。人生沒有圓滿,是以需要知足,一個人隻要盡力而為,餘生也就再無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