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千年古村黎川县潭溪乡河塘村的九井十八巷中行走,踩着绕膝缠足的荒草,寻觅被时光磨砺的古屋内核,嗅闻被岁月浸染的老井深巷那悠长亘古的韵味,唯恐惊扰那一丝丝潜隐其中原始的安宁。

怀着对乡贤的景仰之情,我慕名来到泰伯嗣续世居之地黎川县河塘村怀古览胜。站在河塘“北宋理学家李觏纪念馆”的牌坊前,诵读门楼两侧“朝风扫地四方朝阳紫气广被帝子裔,夜月点灯万古长明吉星高照儿孙贤”醒目的对联,让人思绪万千,记忆的驿站重现出900多年前那个英俊朴厚、博学多思、忧国忧民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的儒雅风姿。在河塘“报本祠”,在“赤溪风月亭”,风华绝代的李觏在讲坛上讲学、宏辩,说者口若悬河、字字珠玑,听者凝神仰视、几欲俯伏。一年又一年,一夜复一夜,在冷雨孤灯、寒风皓月的河塘老屋,在“朝朝风扫地,夜夜月为灯”的赤溪风月亭,斯人孜孜矻矻、勤学博览,使他在哲学、教育、文学、宗教等领域都有深入研究和独到见解。就是这样一个“饿焉而无田,寒焉而无桑。”的邑外草莱之民,却有着强烈的改革思想。正因为生活在河塘乡野,生活在贫民中间,故他对百姓有切肤之感,对社会现实和百姓诉求了如指掌。虽学富五车,然多次科考不第,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的他,不计爵位高低,胸怀满腔热情和强烈的使命感,通过著书立说的方式,反映社会现实,在宋代率先发出“救弊之术,莫大乎通变”的呐喊,并提出自己的改革主张。在范仲淹施政的过程中,李觏也不断地写信给范仲淹、富弼等推行新政者,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人们视他为范仲淹庆历新政的理论支持者,北宋改革的理论先驱。范仲淹称他“著书立言,有孟轲、杨雄之风义,实无愧于天下之士”。一代改革家、政治家王安石由衷赞佩地说:“李泰伯、曾子固豪士,某与纳焉”,还在自己的变法中借鉴吸纳了李觏改革思想的许多内容。明代著名学者左赞毫不夸饰地称他为“一代之名儒,后学之师表”。现代著名学者胡适认为:“他是江西学派的一个极重要的代表,是王安石的先导,是两宋哲学的一个开山大师。”胡氏的高度评价,后世学者颔首赞许。近千年来,李觏的理学观点和哲学思想成为中华民族思想宝库中的经典,他的改革创新、“济生民为意”的著述,被国人称作 “医国之书”,他的位卑不忘忧国、职微但求为民请命的精神,令后世崇拜和敬慕。
李氏家庙
李觏纪念馆
李觏纪念馆内景
矗立眼前的面积约1400平米的李觏纪念馆由李氏祠堂改建而成,始建于元朝中期,现址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4年)重建,迄今140多年。馆内大厅前院两棵桂花树杆粗枝繁,叶盛色绿,虽花季已过,然余香染指,清气满庭。馆内前厅高高悬挂着留存至今的清康熙年间匾额“先贤名裔”告诉我们,李觏渊博的学识滋润着后裔,李氏一门代有名人,他的曾孙辈兄弟四人全中举,且有两人荣登进士榜。李觏6世孙河塘的李茂一,继承始祖泰伯一生追求的事业,云游四方,聚徒讲学,成为一位声名远播的民间教育家。中厅悬挂的同为康熙年间友人所赠横匾“成均师表”,称赏李觏的理学、哲学和教育成就,赞叹斯人为一代宗师、后世师表。悬挂在纪念馆横梁上的另一块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重修时的“绩著沙城”匾额,则是福建省沙县子民为表彰李觏11世孙李容肃在沙县为官时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而请当地名流书写赠予李氏家庙的横匾。由于年代久远,这些牌匾虽然有些陈旧,但字体苍劲、字迹清晰。在李觏及历代世祖牌位的下面,一张已经有点泛黄的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张2002年11月29日在南城县麻姑山召开的“全国首届李觏学术思想研讨会”的珍贵留影,黎川河塘的李师白先生,作为李觏28世孙被邀请参会,并与专家学者合影。一千多年来,河塘李氏的后辈一直以李觏为荣,奋发作为,以无愧先贤。
在李觏29世孙、河塘村党支部书记李珍如的引领下,我们徒步行走在李觏曾经居住和生活过的河塘老街。就在这条老街上,皎洁的月光见证了两位大思想家的历史性见面,一个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为中国历史也为李氏后人留下了一段久传不衰的佳话。被列宁称作中国十一世纪伟大改革家的王安石,在他实施变法改革前,曾借回临川省亲的机会,专程来到黎川县河塘村看望泰伯兄,在银色的月光下,两位老乡和知己,促膝侃谈,彻夜不眠,他们谈古论今,谈诗论词,谈得最多的话题是变法改革,真可谓话语投机千句少啊!李氏后人曾立碑一座,以纪念介甫先生与泰伯先生的这次历史性会见。此碑原立县城念佛林附近,“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已不知去向。随着朝代的变迁,李氏后裔的发达外迁和至今仍坚守李氏故地的400多户2000多李觏世孙住进新盖的砖瓦楼房,老街已然慢慢变得清冷而寂僻。然而,九井依存,除少数几眼已经淤积塞封,大部分至今壁坚水丰、清澈见底;十八巷也因为岁月的过化而失去了往日的泽润,但荒草凄凄中透露出古朴端庄和雍容大气。面对寂静的院落和斑驳的墙瓦,我们似乎穿越在时空的隧道中,能够模拟出当年李觏穿行在九井十八巷的身影,也能想像出老街昔日书香墨臭竹影婆娑的光景。
流年似水,一千多年后的今天,太阳刚刚沉入山后,在夕阳余晖的伴随下,月亮已迫不及待挂在了河塘的上空,清风弦月之下的李觏故里,今日的繁华和兴旺取代了往日的荒寂和颓唐。“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试想,假如泰伯先生读过这两句诗,不但会喜欢,说不定还会把它作为其理学思想的一个注脚。李觏万万不曾想到,这两句诗会成为他的后裔用来在他的故居前感叹韶华易逝和今人不古。
来源:风雅黎川
监制:尧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