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觏(音构),何许人也?
李觏,字泰伯,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卒于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北宋建昌南城(今江西省南城县)人。南城在盱江边,世人称“盱江先生”。
李觏出身贫苦,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10岁通诗文,20岁文章才华远近闻名,但科举仕途不顺,后来退居家中,潜心学问。1043年在家乡创办盱江书院。慕名求学的学生很多,其中就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

李觏在生活上清贫,在政治上失意,一生基本生活在底层,远离官场。所以他对民生疾苦就有更深的了解,李觏又是个有抱负的人,他是范仲淹“庆历变法”理论上的支持者,同时也对“王安石变法”起到了思想先驱的作用,写出了《平土书》和《富国策》两部论述经济问题的专著。这在古代思想家中是罕见的。
非利不生,曷不可言
“义利之辩”从孔孟开启的儒家学派开始,后有西汉大儒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了宋代以后,义利之辩演变成了理欲之争。宋明的理学家甚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对于这些,李觏针对当时社会积弊,一反儒家的“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传统思想,主张公利,注重民利,提出了义利双行的义利观,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价值导向。
孟子说:何必曰利?在李觏看来,利欲是自然合理的,非利不生,曷不可言。欲利是人生之情,合乎人性的,为什么不可以说呢?关键在于要“节以制度”,要符合“礼”的规定,他反对的是唯利主义、损公利私的极端功利主义。
所以,李觏最终提出了"义利双行,以利统义“的价值观,这是看到当时那些”不耕不蚕,其利自至“的贪官污吏,那些官僚地主,兼并土地,巧取豪夺,损害公利的极端利己主义者而言的。
劳动创造价值和财富
脱离实际夸夸其谈肯定是不行的,李觏与同时代的迂腐儒生不同,他的研究集中于现实问题,在这个基础上谈兴盛之道。他对发展生产相当重视,“首以食货,天下之事未有若斯之急者也”。《李觏集*寄上范参政书》,他坚持农本思想,认为“王法必于农,嗟乎衣食之急,生人之大患也”,“生民之道食为大,......夫农人国之本也。“
李觏对财富的来源及劳动与生产资料之间的相互关系有深刻见解。社会物质财富是怎样生产出来的?“不知耕之劳,则以为田自生谷;不知蚕之苦,则以为桑自生丝。”说得深刻点,就是劳动对象必须要同人的劳动相结合,不经过劳动,土地等劳动对象是不会自己创造财富的。这不就是“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的朴素表达吗?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李觏不仅对劳动者的重要性作出阐述,他还对生产工具及劳动协作的重要性也深入研究。劳动者在进行生产劳动时,如果有了适当的生产工具,就会耗费更少的劳动,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
犁杖
农业社会离不开土地,北宋时期,土地兼并盛行,大量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和豪族手中,社会阶级矛盾尖锐化,穷人无立锥之地,无地可耕,富人享受生活,又不可能自己去耕作,这必然导致”田广而耕者寡,其用功必粗,地力不可得而尽也“《李觏集*富国策》的结局。李觏提出“平土”之策,就是抑制工商业,使弃农者回归土地,“限人占田”,抑制土地兼并,鼓励开荒,增加耕种面积。
强本节用的消费观
强本,加强农业生产自不必说,但在“节用"的理解上,李觏认为,过去的思想家都没有把握这个“节用”的真义。怎么才能做到“节用”呢?李觏认为,“节用”应遵循三个原则:
1、“节用”必须近乎“人情”。人情就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又指不同阶层人的身份属性。应该享用什么,节省到什么程度,应与当时生产条件一致,也要与人的身份地位相符。
2、“节用”必须符合“损上益下”之道。一个人的吃穿用度应达到什么水平,也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具体境遇而定。“当有余之时,用之可以盈礼;遇之不足之际,则宜深自菲薄;《李觏集*富国策第一》,李觏并不是一味主张节俭,他主张的“损上益下”之道,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要求他们在生活上要“深自菲薄”,不能不顾劳动人民的生活疾苦而行奢侈享乐之风,从而减轻百姓负担。
3、一个国家“节用”要“国用量入以为出”。也就是说要以财政收入的多少来决定财政的支出。
“凡其一赋之出,则给一事之费,费之多少一以式法,如是而国安财阜非偶然也。《李觏集*礼论第一》既然国之收入,只能按规定取得一定的限量,国家的支出就应按收入的多少来加以决定,这样就可使国家财政收支平衡足用。
李觏在讨论财政收支问题时,对不在“四民之列”的冗者,像什么和尚、道士、巫医、卜相和倡优,严加指责,并列举僧道的危害。因为北宋中期,僧道和寺观不断大量发展,不仅消耗大量社会资财,而且由于很多的无地和破产的劳动者,因生活无着和逃避沉重的赋税,跑去投附于寺观的人就有几百万。成了当时一个严重的社会大问题,所以,我们可以看出,李觏让这些冗者还俗务农也是切中时弊。
李觏与那些空谈性理的一些儒家不同,他真是致力于经世致用之学,重视社会经济问题,并提出了很多独到的思想和主张,值得后世进一步发掘研究。
↓↓欢迎关注“建国读书会”,一起领略古代贤哲的经济哲学思想,也期待您的真知灼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