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作者:Mtime時光網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一秒鐘》劇照

<b>時光網特稿</b>歐洲三大電影節,是藝術電影的聖地,而每年年初開幕的柏林國際電影節,以鼓勵政治性強的影片而著稱,這裡是西方世界最早借電影了解中國的視窗,也是華語藝術電影的福地。第69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即将于2月7日開幕,本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将會有多達14部中國電影“出征”。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地久天長》海報

包括入圍主競賽的《一秒鐘》(張藝謀)、《地久天長》(王小帥)、《恐龍蛋》(王全安),入圍全景單元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婁烨)、《再見,南屏晚鐘》(相梓),以及新生代單元的《少年的你》(曾國祥)、《過春天》(白雪)、《第一次的離别》(王麗娜)等等。

近40年來大量華語片有機會在柏林展映,更有不少影片得到獎項的垂青。今天,時光君就為你盤點,華語電影的柏林“征戰史”。

80年代:内地電影國際首露臉 張藝謀《紅高粱》一鳴驚人

柏林國際電影節對華語片最為友好,但背後也有複雜的曆史原因。

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中國内地改革開放,第五代導演登上了曆史舞台,他們有機會吸收過去幾十年來外國電影運動的藝術氧份,還擁有前所未有的創作自由。那時候的中國電影工業還不成熟,有資質有實力拍攝電影的隻有六大國有電影制片廠,拍攝影片的題材也都較為嚴肅,沒有太多商業壓力,新導演們需要考量的,更多是藝術和創作層面的東西,乘着時代東風,借着一批新人的崛起,國産電影的藝術水準走上全新高峰。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燕歸來》劇照很有時代氣息

而此時的中國台灣和香港,也正在經曆着各自的電影革命,台灣新電影運動和香港新浪潮運動風起雲湧,兩岸三地的電影人,共同将80年代的華語電影帶向巅峰。

作品有了藝術品質的提升,中國與西方關系明顯緩和,于是,柏林電影節向中國電影抛出了橄榄枝。1981年第3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傅敬恭導演的作品《燕歸來》入圍柏林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成為首部入圍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内地電影,創造了曆史。這部影片的故事涉及當年反右運動對下一代人造成的傷害,用人物境遇表現曆史和政治的構思很符合柏林電影節的胃口。

多提一句,此前也有一部華語電影入圍過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早在1957,從大陸來到香港的嚴俊導演拍攝了作品《亡魂谷》,入圍第7屆柏林影節主競賽單元。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三個和尚》法國版海報

然而第一部在柏林大放異彩的華語電影卻是動畫短片《三個和尚》!沒錯,就是那部路人皆知,三個和尚沒水喝的國産動畫。這部隻有20分鐘的動畫短片在1982年第32屆柏林國際電影節上入圍短片競賽單元,三個和尚沒水喝的故事征服評委,獲得當屆短片競賽單元最佳編劇銀熊獎,成為第一部抱走小熊獎杯的國産電影。

華語電影真正征服柏林,要等到六年以後張藝謀和他的《紅高粱》橫空出世。在這之前,也有幾部華語電影入圍過主競賽單元,包括胡炳榴導演的“田園三部曲”首部《鄉情》(第32屆)和徐雷導演的《陌生的朋友》(第33屆),後者還得到“特别提及”,是三大電影節上類似安慰獎、鼓勵獎的性質。此外香港導演方育平的名作《半邊人》和内地導演文彥的《血,總是熱的》一同入圍了第34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華語電影逐漸在柏林紮下了根。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紅高粱》是華語電影在影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8年,張藝謀帶着鞏俐、姜文,帶着他的導演處子作《紅高粱》來到了柏林,影片意料之外地擊敗了《月色撩人》《女政委》等名片,一舉拿下金熊大獎,成為首部登頂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華語電影,張藝謀出道即巅峰,之後成為近40年來最重要的中國内地導演,這就是後話了。

之後一年,另一位第五代導演吳子牛的作品《晚鐘》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這部抗日題材電影得到僅次于金熊獎的二獎評審團獎,華語片的光輝持續照耀着柏林。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謝飛導演展示獎杯

<b>90年代:華語片成柏林常備軍 每年都有影片入圍主競賽</b>

90年代是截至目前,華語電影在柏林最輝煌的年代,在這十年期間,每年都有至少一部華語電影入圍主競賽單元,1995年第44屆柏林電影節上,更是有多達五部影片入圍主競賽,創造曆史,想想三分之一的主競賽電影都說着漢語和粵語的場景,确實堪稱盛世。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本命年》

1990年最重要的華語電影可能就是謝飛導演、姜文主演的那部《本命年》,影片表現了小人物在大時代的徘徊,得到了柏林電影節的認可,不僅入圍主競賽單元,還獲得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相當于最佳攝影)。要知道當屆和《本命年》競争的,包括後來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為黛西小姐開車》,捷克新浪潮大師伊利·曼佐的代表作《失翼靈雀》。

91年和92年,分别有田壯壯的《大太監李蓮英》和關錦鵬的《阮玲玉》,而1993年,注定是華語電影在柏林的又一次巅峰。1993年,謝飛導演帶着新作《香魂女》再次來到柏林,而他的對手也有一位華人面孔,這位“新人”此前隻拍攝過一部作品,第二部作品便得到了柏林電影節的邀請,影片的名字叫做《喜宴》,這位導演叫做李安。

兩位華語片導演正面交鋒,雙方卻難分高下,當時的評委會裡還坐着張藝謀,評委們十分中意兩部華語影片,競争十分激烈。三大電影節的獲獎由評委會的評審們投票決定,是以每個人的一票都十分關鍵。當時,《喜宴》的制片人徐立功和導演李安每天都在餐館裡和張藝謀碰面拉票,說服了張藝謀為《喜宴》投下關鍵一票,最終《喜宴》和《香魂女》兩部影片票數相當,評委會決定同時授予兩部影片最佳影片金熊獎,從此李安導演蜚聲國際影壇。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李安拿到金熊獎,人生從此改變

之後華語電影在柏林電影節顯然更受關注,一年後吳子牛導演的《火狐》來到這裡,也得到了特别提及的鼓勵,而1995年,兩岸三地的電影齊聚柏林,香港方面,許鞍華的《女人四十》,梁本熙的《歸土》,台灣地區與大陸、香港合拍的《紅玫瑰和白玫瑰》,大陸導演李少紅的《紅粉》,何平的《日光峽谷》均入圍主競賽單元,華語片在這裡風頭正勁。

1996年嚴浩導演的《太陽有耳》和楊德昌導演的《麻将》都來到了柏林,前者得到了頗具分量的最佳導演大獎和費比西獎(影評人的獨立獎項),而後者最終得到了時間的認可,是楊德昌導演的代表作之一。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蔡明亮的《河流》

97和98年同樣是華語片在柏林大放異彩的兩年,97年兩岸三地共有四部影片在這裡彙合,包括爾冬升的《色情男女》,嚴浩的《我愛廚房》,蔡明亮的《河流》,黃建新、楊亞洲共同指導的《埋伏》;而一年之後,陳沖的《天浴》,林正盛的《放浪》,關錦鵬的《愈快樂愈堕落》也同時入圍,這兩年雖然沒有太多獎項的認可,但這麼多提名本身,就是對華語電影的一種褒獎。

<b>21世紀:新一代導演登上舞台 兩奪金熊大獎 </b>

進入新世紀,華語片繼續保持在柏林電影節的強勢姿态,雖然偶有幾年掉隊,無影片入圍主競賽單元,但總體來看,這裡依然是華語藝術電影最為包容。可以說,過去十幾年來,兩岸三地最好的藝術片導演,都有作品在這裡追逐小金熊。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海報上赫然寫着柏林銀熊獎

首先是2000年的《我的父親母親》,張藝謀在威尼斯電影節得到認可後又回到了發迹的柏林電影節,回到起點的張藝謀也不負衆望,憑借本片拿下了評審團獎。那一年同時入圍的,還有再次來到柏林的關錦鵬導演,他的新作《有時跳舞》也角逐了金熊獎的争奪。

一年之後,第六代導演帶着他們的作品登上國際舞台,王小帥的現實主義電影《十七歲的單車》在這裡讓西方世界見識到了當下中國普通人的生活狀态,評審團獎也連續第二年頒給了華語電影,兩位主演李濱、崔林還獲得新秀獎的肯定,當然影片中給筆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還是高圓圓。

下一個值得一提的年份是2003年,那年張藝謀的《英雄》和李楊的《盲井》一同入圍,前者讓我們看到了張藝謀電影風格的轉變,對類型化叙事和宏大曆史題材的興趣,而後者卻依然延續第六代導演對當下底層人民現實生活的關注,得到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的肯定。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盲井》中的王寶強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王全安

此後的今年裡,張艾嘉、顧長衛、彭浩翔、王全安、李玉、杜琪峰、婁烨甚至陳凱歌等最頂尖的華語電影導演都有作品得到柏林電影節的賞識,顧長衛的《孔雀》還得到了評審團獎,但最值得一提的還是王全安,他俨然已經成為柏林電影節的嫡系。《圖雅的婚事》《團圓》《白鹿原》三度入圍主競賽單元,《圖雅的婚事》獲得金熊獎的肯定,《團圓》獲得最佳編劇,而口碑平平的《白鹿原》也獲得傑出藝術成就銀熊獎。這不,他的新片《恐龍蛋》已經确定第四度入圍了。

國片很強勢!盤點華語電影柏林征戰史!

《白日焰火》,最後的輝煌

華語電影豈止在柏林取得的最後輝煌,是2014年。那年三部華語片《無人區》《推拿》《白日焰火》圍剿柏林電影節,最終刁亦男意外摘得金熊大獎,那年的主競賽影片競争力十足,包括韋斯·安得森的巅峰作品《布達佩斯大飯店》,左岸派大師阿倫·雷乃的遺作《縱情一曲》,理查德·林克萊特的《少年時代》,山田洋次的《小小的家》,《白日焰火》能拿大獎,實屬不易。

2016年《長江圖》拿下傑出藝術成就獎,是華語片在這裡最後一次拿到重要獎項。38年來,共有55部華語電影入圍過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五次斬獲金熊大獎,不誇張的說,柏林電影節提高了一大批華語電影和導演的國際聲譽,見證着華語藝術片的成長。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