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腸旺面是我對貴陽不多的念想之一。

我不大喜歡貴陽,我跟很多人說過這個事。大家的回應基本上都是:哦。從沒有瞪大眼睛,像個裝傻的姑娘嘟起嘴問我:這是為什麼呢?是以我也沒仔細想過為什麼,可能就是簡單的氣場不對。

而我去貴陽出差太多了。去年,我有 121 天在貴陽。今年七月,貴陽到六盤水的高鐵開通了,在這之前,我每次都是坐四個小時的綠皮車去貴陽。從來沒有一節車廂是故鄉,但每次踏上列車,都仿佛進入一個沒有命運也沒有浴缸的房子,可以用來暫時逃避人生的巨大與繁瑣。

而一碗腸旺面,往往能對沖掉一部分差旅的厭倦,也能把我從閉塞的車廂拉回現實,擁抱貴陽。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每次坐地鐵到噴水池,我就像快到家了,b 站口出來,離開人民大道,去上合群路,蔣家腸旺面館。也不用走太急,心裡知道,不論什麼時候去,前面都會排着十幾個人,在等候他們的腸旺面。

我們都覺得,貴陽人講話有點兒沖,喜歡說小厮兒,喜歡說家媽賣批。我們愛學他們講話,覺得有意思。作為西南重鎮之一,對外宣傳為「爽爽的貴陽」,大家吃的都偏重口,與兩位鄰居成都、重慶相去不遠。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老貴陽人的早餐從一碗腸旺面開始。©黔滿福

腸旺面的三件套,已經在它的名字裡昭告天下:肥腸、血旺、面。這三兄弟是在晚清時候相遇的,如今大清已經亡了上百年,他們卻攜手在時間的長河裡把路越走越寬,越走越遠。有人會問,在河裡如何行路呢?《舊約》的《出埃及記》裡,摩西也是如此問耶和華的,耶和華說:「哀嚎何用?告訴子民,隻管前進!然後舉起你的手杖,向海上指,波濤就會分開,為子民空出一條幹路。」

傅師傅和顔師傅是否信摩西的手杖我不知道,但他們舉起了肥腸、血旺和面,把它們裹成了自己的手杖,在時間長河裡空出一條幹路,讓三兄弟朝我們走來,走到貴陽人的心窩裡,讓他們一天不吃都覺得欠;走到我這個外鄉人的眼睛裡,讓我迫不及待地隻想把它吃下去,湯也要喝得一口不剩。

這時再來回憶我吃下去的都是什麼,都長什麼樣子。煙已經點上,但我得趕緊起身,把座讓給下一波人。須臾間,我走在人民大道上,讓貴陽的風無規則地擦拭我額頭上的汗水,讓我做一個被滿足的小市民。小市民想對腸旺面說:「于無可救藥之地,療人寂寞,是菩薩行。」

腸旺面初端上來時,是彩色的。油紅、面黃、蔥青、腸白,深褐色的血旺上面,還會背着幾顆脆哨。脆哨也顯紅色,不過,像兩支口紅,色号不同。每一種配料都貢獻自己的顔色,在碗中調和成一幅色彩豐富、立體感強烈的罂粟花油畫。但這樣的畫不能儲存長久,食客不願意做美學鑒賞家,也不願做收藏家,而願意添油加醋,用筷子去拌和 —— 這是一種主權宣示,表示這是我的,我要盡快把它吃幹抹淨。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常旺、長旺和腸旺,确實是一個還算美麗的巧合,是一個有點破的諧音梗。我猜起初也不是為了吉祥才叫腸旺面的。因為你看,「腸」和「旺」确實在裡頭。興許腸旺面自己會想,這個名字絕對誠實,至于和「常旺」諧音上了,那不是我本意,但倒也不錯。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肥腸白鹵,鹵之前先焯水,再加鹽、醋搓揉,改刀成小塊,加料炖煮,直至耙軟糯滑。©散到了

腸,當我看着腸旺面裡肥軟白嫩的肥腸,會有一瞬間想起小時候過年殺豬,叔叔用一根長長的竹簽插進豬大腸,把它翻過來清洗的情景。這個技能我沒打算學會,但還是輕易學會了吃肥腸的技能。肥腸加鹽和醋搓揉、清洗,再用刀改小,加鹽、醋及各種我們無法獲知的香料炖煮白鹵,放到腸旺面裡,俊俏而潔淨,早就沒有它原本的猙獰面目和刺鼻氣味了。老馬丁在《冰與火之歌》裡寫 valar dohaeris(高等瓦雷利亞語,意為「凡人皆需侍奉」),我看,萬物皆需化妝。從碗裡夾一口送到嘴裡,軟糯韌滑,耐嚼而不難嚼。這是我吃腸旺面的第一口。

旺,《說文解字》裡寫作暀,光美也,從日往聲,于放切。旺是個好字兒,中國人喜歡它。毛血旺,是動物血加鹽凝固而成的食物,常有鴨血、豬血、雞血等。腸旺面裡的血旺是用豬血制作,很薄,卻不散不碎,吃起來無比滑嫩,入口就化了。作為一個食客,很難去想象這背後的故事,郭德綱常說,「渾身是鐵,能打多少鋼釘?一腔熱血,能做幾碗毛血旺?」一汪豬血如何被汆燙、如何被切片,師傅如何揮刀、如何煮熬、如何沉底、如何打撈,都被隐去了,再見時,師傅已經一統這江湖。這是我吃腸旺面的第二口。

相比于米粉,貴州人沒那麼愛吃面,或者說沒那麼專業。腸旺面用的面,是堿水面,得益于苦荞面粉和雞蛋的功勞,顔色偏黃,口感勁道脆爽,有堿味兒,略像沒有泡好的友善面,紅油附着在上面,看着鮮豔、辣,實際并不,很香,很想趕快嚼碎下咽,再夾下一口。這話貴陽人聽了肯定不高興了,說你小厮兒家媽賣批怎麼說話呢,怎麼像友善面了?我說我不是這意思,是好吃,真的好吃。這是我吃腸旺面的第三口。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脆哨,原名「脆臊」,即酥脆的肉臊子。©aihuazhu.com

腸旺面裡還有一樣東西不得不提,那就是脆哨。起初,腸旺面裡本沒有脆哨,是以它沒有撈着冠名權,也許「腸旺脆面」也是個不錯的名字。脆哨的加入,确實讓腸旺面更上了一層台階,吃起來更有層次感。

脆哨原本該寫成「脆臊」,貴陽人平翹舌不分,小販寫了錯别字,也就一錯到底了。脆哨,其實和油渣沒多大分别,說是和油渣沒多大分别,又不得不說,貴陽人的這個脆哨确實更優秀一些 —— 油渣與之相比太原始了。

以五花肉為原料,肥瘦相間,切成大拇指大小的肉丁,炸成小拇指大小的油渣,再加酒、醋、醬油,翻炒出鍋,即為脆哨。腸旺面裡的脆哨,像是調皮的幽靈,既不沉底,也不漂到湯面,喜歡玩捉迷藏,躲在肥腸或血旺下面,找到一顆塞到嘴裡,嘎嘣脆,是一種小确幸。這是我吃腸旺面的第四口。

程咬金有三闆斧:劈腦袋,鬼剔牙,掏耳朵。打完這三闆斧,就叫不出名字了。我也不遑多讓,吃完這四口,就要亂戰了。大口吃面大口喝湯,沒有現代文明人該有的樣子,再叫一個鹵蛋、一塊鹵豆腐放到面裡一起狼吞虎咽下去。腸旺面的湯很棒,看着又紅又辣,但喝起來正好,很鮮,是以說,湯也能喝得一口不剩。以腸旺面作基礎,每家腸旺面館都發展出了其他的面,加上别的澆頭,大排、辣雞、蹄花等等。加辣雞的比較受歡迎,還有了新名字:雞腸旺。

貴陽的腸旺面館很多,也許每個貴陽人都有自己心裡的排行榜。有人排隊的一般味道都差不了,最出名的當數上合群路蔣家腸旺面館,另外兩家是南門口腸旺面和蔡家灣金牌羅記腸旺面,沙河街雷家腸旺面也不錯,這些都算是我這個外地人給「外外地人」的推薦。這幾家面館都是從清晨開到下午三點就關門,是以隻能作為早餐或午餐。

寫到此處,我已經咽了不少口水,拿起手機一看,又接到了明早去貴陽出差的通知。想着明日又能吃到腸旺面,今夜會睡得好一些,隻希望夢中的哈喇子,不要流到現實的枕頭上。

腸旺面,忘怅惘,求常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