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作者:芷蘭齋

光緒十六年,朱一新在廣州任職期間,跟康有為有了較多的接觸,但他并不完全贊同康的激進觀念,朱一新說:“道、鹹以來,說經專重微言,而大義置之不講,其所為微言者,有多強《六經》以就我,流弊無窮。”那個時候,康有為大講公羊學,朱一新并不反對康的所講,但他認為,公羊學的精髓是隻可體悟而不可言說,這種公開的演說恰恰違背了公羊的真正精神所在,是以,朱一新認為:“《公羊》家多非常可怪之論,西漢大師自有所受,要非心知其意,鮮不以為悖理傷教。故為此學者,稍不謹慎,流弊茲多。”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進入了院内

朱一新雖然是傳統文人,但他對于西方的現代文明非常接受,這一點在他主持端溪書院與廣雅書院時展現得極為充分。在藏書觀念上,他同樣接受西方的圖書館觀念,并大膽對書院藏書制度予以革新,為書院贈購了大量的自然科學、漢譯西書等,将書院藏書對院外士子們開放,并專門為書院的借書、還書設定章程,使原來的傳統藏書樓初具現代圖書館的模式。他自己的藏書處則有佩弦齋和小拙盦,關于佩弦齋,我沒有查到更多的資料,似乎隻是有此堂号,而并無實址,小拙齋則是确實存在的,我此次尋訪的就是位于朱一新故居内的小拙盦。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精美的雀替

朱一新故居位于浙江省義烏市赤岸鎮朱店村,俗稱“大夫第”。司機是義烏本地人,對于各鄉鎮之間的道路極為熟悉,讓我的尋訪順利了很多。從赤岸鎮往朱店村走時,沿途問路,遇上一位村民,把朱店村的路徑講得極為詳細,告訴我說從這裡到朱店村還有25裡,又告訴我看到什麼之後要轉彎,往哪裡轉彎等等。見他指得這麼詳細,我感覺他對于朱店村極為熟悉,于是問他是否知道那裡有個朱一新故居。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約經堂中每扇門窗都有雕花

他說當然知道,因為他母親就是朱店村人,以前去外婆家,就常去那裡玩。遇到這樣一位明白人,這在尋訪的過程中是很開心的一件事,我很想知道當地人怎樣看待朱一新這位前賢。這位村民馬上驕傲地說:“那不得了,那是個能人,是代理宰相,比宰相還大哩。”看來,各地都一樣,村民們所尊崇的鄉賢,更多的是要看誰的官兒更大,至于到藏書是個什麼東東,極少有人會提起我所在意的這件事。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終于看見了“朱一新”三字

我每到一地都喜歡用這個問題向當地人提問,所得之答案少有人能說出“藏書家”這幾個字,這樣的多次經曆已經把我神經變得很是粗壯,沒有希望也就沒有失望,但是這位老鄉所言,朱一新做到了那麼大的官兒,我還真沒有查到這樣的史料。朱一新的最高官職是監察禦史,距離宰相還遠着呢,不過我想他這麼說,極有可能是因為鄉人推崇鄉賢的桑梓情結,一念即此,也就沒有向他解釋的必要了。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又一個大門緊閉

進入朱店村,才意識到整個村子應該大部分都為朱姓,村中多為三層小樓,皆清爽悅目,村道邊還有整齊的花圃,村口立着“一新故居”的旅遊标牌,又建有小亭供人休憩,可以感覺到朱店村的經濟實力頗為不俗。但朱一新的故居究竟是哪一間,我仍然沒有頭緒。經人指點,我來到一個小場院内,一家人正在吃飯,其中一位斯文年輕人正端着大碗吃得正香,我向他打聽朱一新故居,他指引我往一條小巷内走。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朱一新故居内景

于是我随着小巷七拐八彎的來到一個月亮門前,看見月亮門後是一間晚清建築,門楣上寫着“經鋤小築”,側有文物保護标牌“朱懷新故居”,這正是朱一新同時中舉的弟弟的故居,這位朱懷新到了光緒十五年,也成為了進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後調至廣東順德等地任知縣,卒于官。見到“朱懷新故居”這幾個字,我略有疑惑,懷疑自己走錯了,這時剛才的斯文小夥兒又出現了,依舊是托着大碗,邊吃邊說:“可以進去的,一推就開了,朱一新的在後面,這個是他弟弟的。”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養餘堂和約經堂之間的小天井

一推開門,我馬上被故居儲存至今的精美木雕震撼,沒想到這麼偏僻的地方,居然有如此精美的藝術品經過了戰火與文革,還能夠儲存得如此完好,尤其是屋檐下的雀替,每一個都不一樣,無論花卉、人物,還是靈獸,都非常繁複,且纖毫畢現。這些木雕遍布舊居的每一個角角落落,回廊、門闆、立柱,幾乎可以用木雕博物館來形容這座舊居,盡管經過了一百多年的日月浸洗,但當年的盛況仍然一覽無遺。

穿過朱懷新故居,緊接着就是朱一新故居,兩座故居中間隔着一條小巷,巷中有古井一眼。朱一新故居中的木雕一如前宅,而門闆上的木雕更為精美,上半部分皆為不同圖案透雕的明窗,下半部分是在整塊的門闆上雕刻的完整繪畫作品,有些還用上了燙漆工藝,這些畫作風格不一,有洗練如潑墨者,也有精妙如工筆者,看着這滿天滿地的木雕,我覺得當年設計這座舊居的人,一定是個極有個性的人。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懸梁有臘肉

我正在為這些木雕感歎時,一位老奶奶從裡屋走了出來,這時我才留意到舊居仍然有人在裡面生活,檐下的小凳和梁上的臘肉,顯示着這是一座有生活氣息的屋子。老奶奶見我拿着相機,很敏感地避到柱子後面去了,我試圖與她攀談,可惜鄉音不通,隻好求助一直在旁邊吃飯的小夥子,哪裡是朱一新的小拙盦?小夥子推開左側的一間房門說:“這是他以前的書房,應該也算藏書樓吧,以前這裡有人住的。聽說以前十八間屋子都是他的書,後來都捐了,現在都在圖書館呢。”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當歸

我後來才知道,整個“大夫第”是由朱懷新的“養餘堂”和朱一新的“約經堂”合成,據說朱一新在廣東端溪、廣雅書院講學時,發現當地的木棉樹木質極好,堪稱良材,于是千裡迢迢運回老家,在朱店村親自規劃,造起了這座“大夫第”。光緒二十年六月,朱一新自題“約經堂”,記其本末:“辛勤以有此廬,但願子孫能世守;民物若環一室,未知懷抱向誰開。此九世祖亦政堂舊址也。鹹豐季年,大人以重值得之,遂移居焉。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擡頭有八仙

歲久牆柱倚側,遇大風雨,岌岌動搖,兩大人極思更建。歲戊子,餘主講端溪,次年移主廣雅,節縮修羊以成兩大人之志。庇材鸠工,兩年始就,複一年而甫獲安居,蓋成事若斯之難也,後人其念之哉。”當年朱一新為了李連英的事情被慈禧貶職,辭職之後就沒有了收入,他隻是被張之洞聘為了學校的校長,但是這個職位能夠賺到這麼多的錢,多少讓我有些意外,否則的話,他怎麼可能修起這等精美的豪宅。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時光凝滞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木雕的博物館

但是關于約經堂中小拙盦的具體位址,卻有着兩個說法:一說約經堂東側的一排五間樓房就是當年的藏書樓小拙盦,另一說是朱一新在約經堂西側另建小拙盦用于藏書。我不知道哪一個說法才是對的,小夥子雖然對朱一新故居非常熟悉,卻也說不出小拙盦的具體位置,他推開的那間書房雖然光線極暗,但仍然讓我眼前一亮,其中一面牆是用木闆做壁,而這些木闆全部做成屏風狀,每一扇上又都刻着不同字型的書法作品,金、篆、隸、楷,力道撲面而來,當年書房主人的情趣立現眼前,令人肅然生敬。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屏風上的字迹讓我激動

朱一新去世後,小拙盦藏書由其子朱萃昌負責管理,據說當時有樓中有幾萬冊線裝古籍。朱萃昌去世後,晚輩分家,其中兩萬冊古籍由朱一新的長孫朱世芬繼承,朱世芬請來村中幾位長者協助,将藏書分類、登記,存于約經堂的正堂樓上,可惜的是,人事不敵命運,這些藏書在後來的亂世中逐漸散去,隻有極少的部分最後分别落架于義烏市圖書館、文化館及浙江圖書館。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朱家水缸

從朱一新的書房出來,再一次打量這座約經堂,堂前的天井中,立着一件青釉陶缸,缸上題有“朱約經堂”四字,腹上繪着花鳥和蝙蝠,我想,以朱一新如此清高的人,當年這口缸中,應該種着蓮花吧。

朱一新小拙盦:學術漢宋兼采,藏書未詳其重(下)

光與影有如梵婀玲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