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作者:印象義烏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清代朱店村人。

5歲從師,聽鄰座同學讀《中庸》、《論語》,即能默記背誦。同治九年(1870)中舉人。光緒二年(1876)中恩科二甲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次年,考列一等,升翰林院編修。曆時15年編成《京師坊巷志》。光緒九年(1883)夏,法軍侵越,窺視我國,他上《請速定大計以措危局疏》,力主“興團練”。又撰寫《海防策》,認為“治水師,扼險要,儲将才,精器械,興團練,開饷源”等6項急務。光緒十四年,與同僚上《和議未可深恃疏》,反對屈辱妥協,建議加強海防。光緒十一年(1885)秋,任湖北鄉試副考官,是年冬,任陝西道監察禦史。次年八月,針對李蓮英在天津期間胡作非為,毅然上《豫防宦寺流弊疏》,慈禧閱表震怒,将一新降為候補主事,他遂以母病為由辭官還鄉。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無邪堂答問》

光緒十三年(1887)八月,應兩廣總督張之洞之聘至廣東主講端溪書院,1889年任廣雅書院山長,立院規:“先讀書而後考藝,垂實行而屏華士。”1894年病逝于廣雅書院。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我國著名國際問題學者何方稱:“金華三百年來為朱一新一人而已”,縱觀朱一新的一生,他的學術成就和為官之道一直受人稱頌,“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人稱有楊(雄)左(思)之風,譽為“浙江理學最後絕響”。

著有《拙庵從稿》16冊、《漢書管見》四卷、《無邪堂答問》五卷、《京師坊卷志》二卷等書。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朱一新故居,建于清光緒年間。建築坐北朝南,占地面積534.303平方米,前後兩進三開間,左右兩廂各六間,為前廊式四合院結構。硬山頂,陰陽合瓦、鋪望磚、重檐。廊用擡梁式,餘皆穿鬥。與其弟朱懷新(曆任主事、知縣、知州)故居(十八間)合稱“大夫第”,又名“約經堂”。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出檐用牛腿,雕刻精美,二樓檐用直棂窗,四周内、外檐裝修極精。大額枋上雕夔龍紋和折枝花卉;隔扇門、窗制作精美,采用淺浮雕、燙漆工藝雕刻圖案。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東西廂走廊安落地花罩,镂空雕玉蘭花和如意祥雲等,西廂書房内用方整闆壁,刻有八幅由當時書畫家、官宦題贈的書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在朱一新故居東廂前有一口六角井,儲存較好。

朱一新——在朝為诤臣,在野為民師

其風格與義烏傳統的民居不同。它由朱一新親自參與設計,在傳統民居的主風格中,明顯接受了近代西方建築風格的影響,其建築雕刻藝術也有明顯的閩南文化的影響,是一座典型的十九世紀末建築遺存,它代表了一個時代,展現了多文化的交融。(朱師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