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作者:印象义乌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朱一新(1846-1894),字蓉生,号鼎甫,清代朱店村人。

5岁从师,听邻座同学读《中庸》、《论语》,即能默记背诵。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光绪二年(1876)中恩科二甲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次年,考列一等,升翰林院编修。历时15年编成《京师坊巷志》。光绪九年(1883)夏,法军侵越,窥视我国,他上《请速定大计以措危局疏》,力主“兴团练”。又撰写《海防策》,认为“治水师,扼险要,储将才,精器械,兴团练,开饷源”等6项急务。光绪十四年,与同事上《和议未可深恃疏》,反对屈辱妥协,建议加强海防。光绪十一年(1885)秋,任湖北乡试副考官,是年冬,任陕西道监察御史。次年八月,针对李莲英在天津期间胡作非为,毅然上《豫防宦寺流弊疏》,慈禧阅表震怒,将一新降为候补主事,他遂以母病为由辞官还乡。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无邪堂答问》

光绪十三年(1887)八月,应两广总督张之洞之聘至广东主讲端溪书院,1889年任广雅书院山长,立院规:“先读书而后考艺,垂实行而屏华士。”1894年病逝于广雅书院。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我国著名国际问题学者何方称:“金华三百年来为朱一新一人而已”,纵观朱一新的一生,他的学术成就和为官之道一直受人称颂,“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人称有杨(雄)左(思)之风,誉为“浙江理学最后绝响”。

著有《拙庵从稿》16册、《汉书管见》四卷、《无邪堂答问》五卷、《京师坊卷志》二卷等书。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朱一新故居,建于清光绪年间。建筑坐北朝南,占地面积534.303平方米,前后两进三开间,左右两厢各六间,为前廊式四合院结构。硬山顶,阴阳合瓦、铺望砖、重檐。廊用抬梁式,余皆穿斗。与其弟朱怀新(历任主事、知县、知州)故居(十八间)合称“大夫第”,又名“约经堂”。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出檐用牛腿,雕刻精美,二楼檐用直棂窗,四周内、外檐装修极精。大额枋上雕夔龙纹和折枝花卉;隔扇门、窗制作精美,采用浅浮雕、烫漆工艺雕刻图案。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东西厢走廊安落地花罩,镂空雕玉兰花和如意祥云等,西厢书房内用方整板壁,刻有八幅由当时书画家、官宦题赠的书法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在朱一新故居东厢前有一口六角井,保存较好。

朱一新——在朝为诤臣,在野为民师

其风格与义乌传统的民居不同。它由朱一新亲自参与设计,在传统民居的主风格中,明显接受了近代西方建筑风格的影响,其建筑雕刻艺术也有明显的闽南文化的影响,是一座典型的十九世纪末建筑遗存,它代表了一个时代,体现了多文化的交融。(朱师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