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作者:芷兰斋

光绪十六年,朱一新在广州任职期间,跟康有为有了较多的接触,但他并不完全赞同康的激进观念,朱一新说:“道、咸以来,说经专重微言,而大义置之不讲,其所为微言者,有多强《六经》以就我,流弊无穷。”那个时候,康有为大讲公羊学,朱一新并不反对康的所讲,但他认为,公羊学的精髓是只可体悟而不可言说,这种公开的演说恰恰违背了公羊的真正精神所在,所以,朱一新认为:“《公羊》家多非常可怪之论,西汉大师自有所受,要非心知其意,鲜不以为悖理伤教。故为此学者,稍不谨慎,流弊兹多。”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进入了院内

朱一新虽然是传统文人,但他对于西方的现代文明非常接受,这一点在他主持端溪书院与广雅书院时体现得极为充分。在藏书观念上,他同样接受西方的图书馆观念,并大胆对书院藏书制度予以革新,为书院赠购了大量的自然科学、汉译西书等,将书院藏书对院外士子们开放,并专门为书院的借书、还书设定章程,使原来的传统藏书楼初具现代图书馆的模式。他自己的藏书处则有佩弦斋和小拙盦,关于佩弦斋,我没有查到更多的资料,似乎只是有此堂号,而并无实址,小拙斋则是确实存在的,我此次寻访的就是位于朱一新故居内的小拙盦。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精美的雀替

朱一新故居位于浙江省义乌市赤岸镇朱店村,俗称“大夫第”。司机是义乌本地人,对于各乡镇之间的道路极为熟悉,让我的寻访顺利了很多。从赤岸镇往朱店村走时,沿途问路,遇上一位村民,把朱店村的路径讲得极为详细,告诉我说从这里到朱店村还有25里,又告诉我看到什么之后要转弯,往哪里转弯等等。见他指得这么详细,我感觉他对于朱店村极为熟悉,于是问他是否知道那里有个朱一新故居。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约经堂中每扇门窗都有雕花

他说当然知道,因为他母亲就是朱店村人,以前去外婆家,就常去那里玩。遇到这样一位明白人,这在寻访的过程中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我很想知道当地人怎样看待朱一新这位前贤。这位村民马上骄傲地说:“那不得了,那是个能人,是代理宰相,比宰相还大哩。”看来,各地都一样,村民们所尊崇的乡贤,更多的是要看谁的官儿更大,至于到藏书是个什么东东,极少有人会提起我所在意的这件事。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终于看见了“朱一新”三字

我每到一地都喜欢用这个问题向当地人提问,所得之答案少有人能说出“藏书家”这几个字,这样的多次经历已经把我神经变得很是粗壮,没有希望也就没有失望,但是这位老乡所言,朱一新做到了那么大的官儿,我还真没有查到这样的史料。朱一新的最高官职是监察御史,距离宰相还远着呢,不过我想他这么说,极有可能是因为乡人推崇乡贤的桑梓情结,一念即此,也就没有向他解释的必要了。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又一个大门紧闭

进入朱店村,才意识到整个村子应该大部分都为朱姓,村中多为三层小楼,皆清爽悦目,村道边还有整齐的花圃,村口立着“一新故居”的旅游标牌,又建有小亭供人休憩,可以感觉到朱店村的经济实力颇为不俗。但朱一新的故居究竟是哪一间,我仍然没有头绪。经人指点,我来到一个小场院内,一家人正在吃饭,其中一位斯文年轻人正端着大碗吃得正香,我向他打听朱一新故居,他指引我往一条小巷内走。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朱一新故居内景

于是我随着小巷七拐八弯的来到一个月亮门前,看见月亮门后是一间晚清建筑,门楣上写着“经锄小筑”,侧有文物保护标牌“朱怀新故居”,这正是朱一新同时中举的弟弟的故居,这位朱怀新到了光绪十五年,也成为了进士,授工部都水司主事,后调至广东顺德等地任知县,卒于官。见到“朱怀新故居”这几个字,我略有疑惑,怀疑自己走错了,这时刚才的斯文小伙儿又出现了,依旧是托着大碗,边吃边说:“可以进去的,一推就开了,朱一新的在后面,这个是他弟弟的。”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养余堂和约经堂之间的小天井

一推开门,我马上被故居保存至今的精美木雕震撼,没想到这么偏僻的地方,居然有如此精美的艺术品经过了战火与文革,还能够保存得如此完好,尤其是屋檐下的雀替,每一个都不一样,无论花卉、人物,还是灵兽,都非常繁复,且纤毫毕现。这些木雕遍布旧居的每一个角角落落,回廊、门板、立柱,几乎可以用木雕博物馆来形容这座旧居,尽管经过了一百多年的日月浸洗,但当年的盛况仍然一览无遗。

穿过朱怀新故居,紧接着就是朱一新故居,两座故居中间隔着一条小巷,巷中有古井一眼。朱一新故居中的木雕一如前宅,而门板上的木雕更为精美,上半部分皆为不同图案透雕的明窗,下半部分是在整块的门板上雕刻的完整绘画作品,有些还用上了烫漆工艺,这些画作风格不一,有洗练如泼墨者,也有精妙如工笔者,看着这满天满地的木雕,我觉得当年设计这座旧居的人,一定是个极有个性的人。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悬梁有腊肉

我正在为这些木雕感叹时,一位老奶奶从里屋走了出来,这时我才留意到旧居仍然有人在里面生活,檐下的小凳和梁上的腊肉,显示着这是一座有生活气息的屋子。老奶奶见我拿着相机,很敏感地避到柱子后面去了,我试图与她攀谈,可惜乡音不通,只好求助一直在旁边吃饭的小伙子,哪里是朱一新的小拙盦?小伙子推开左侧的一间房门说:“这是他以前的书房,应该也算藏书楼吧,以前这里有人住的。听说以前十八间屋子都是他的书,后来都捐了,现在都在图书馆呢。”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当归

我后来才知道,整个“大夫第”是由朱怀新的“养余堂”和朱一新的“约经堂”合成,据说朱一新在广东端溪、广雅书院讲学时,发现当地的木棉树木质极好,堪称良材,于是千里迢迢运回老家,在朱店村亲自规划,造起了这座“大夫第”。光绪二十年六月,朱一新自题“约经堂”,记其本末:“辛勤以有此庐,但愿子孙能世守;民物若环一室,未知怀抱向谁开。此九世祖亦政堂旧址也。咸丰季年,大人以重值得之,遂移居焉。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抬头有八仙

岁久墙柱倚侧,遇大风雨,岌岌动摇,两大人极思更建。岁戊子,余主讲端溪,次年移主广雅,节缩修羊以成两大人之志。庇材鸠工,两年始就,复一年而甫获安居,盖成事若斯之难也,后人其念之哉。”当年朱一新为了李连英的事情被慈禧贬职,辞职之后就没有了收入,他只是被张之洞聘为了学校的校长,但是这个职位能够赚到这么多的钱,多少让我有些意外,否则的话,他怎么可能修起这等精美的豪宅。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时光凝滞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木雕的博物馆

但是关于约经堂中小拙盦的具体地址,却有着两个说法:一说约经堂东侧的一排五间楼房就是当年的藏书楼小拙盦,另一说是朱一新在约经堂西侧另建小拙盦用于藏书。我不知道哪一个说法才是对的,小伙子虽然对朱一新故居非常熟悉,却也说不出小拙盦的具体位置,他推开的那间书房虽然光线极暗,但仍然让我眼前一亮,其中一面墙是用木板做壁,而这些木板全部做成屏风状,每一扇上又都刻着不同字体的书法作品,金、篆、隶、楷,力道扑面而来,当年书房主人的情趣立现眼前,令人肃然生敬。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屏风上的字迹让我激动

朱一新去世后,小拙盦藏书由其子朱萃昌负责管理,据说当时有楼中有几万册线装古籍。朱萃昌去世后,晚辈分家,其中两万册古籍由朱一新的长孙朱世芬继承,朱世芬请来村中几位长者协助,将藏书分类、登记,存于约经堂的正堂楼上,可惜的是,人事不敌命运,这些藏书在后来的乱世中逐渐散去,只有极少的部分最后分别落架于义乌市图书馆、文化馆及浙江图书馆。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朱家水缸

从朱一新的书房出来,再一次打量这座约经堂,堂前的天井中,立着一件青釉陶缸,缸上题有“朱约经堂”四字,腹上绘着花鸟和蝙蝠,我想,以朱一新如此清高的人,当年这口缸中,应该种着莲花吧。

朱一新小拙盦:学术汉宋兼采,藏书未详其重(下)

光与影有如梵婀玲的吟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