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直臣碩學憶鄉賢朱一新之生平及著述:吳格商城大講堂實錄(上)實錄

作者:映像義烏

朱一新(1846—1894),義烏赤岸鎮朱店人。清光緒二年登進士,曆官内閣中書舍人、翰林院編修、陝西道監察禦史。為官正義剛直,愛國憂民,直言遭貶。緻意執教,任廣東肇慶端溪書院主講及廣州廣雅書院(廣州中山大學前身)山長(校長)。著述頗豐,對經學尤有研究,為清末著名學者、漢宋調和學派代表人物之一。

直臣碩學憶鄉賢朱一新之生平及著述:吳格商城大講堂實錄(上)實錄

主講人吳格,複旦大學圖書館研究館員,校古籍保護研究中心主任,校古籍保護研究院、古籍整理研究所兼職教授,古典文獻學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專家委員會成員,《辭海》、《大辭海》(圖書版本)分科主編等職。長期立足圖書館崗位,緻力于古籍保護、整理工作實踐,對古籍版本鑒定、古籍目錄編制、古典文獻研究、古典文獻學教學等極有經驗。曾整理出版《詩三家義集疏》、《遜志堂雜鈔》、《嘉業堂藏書志》等,先後參與《中國古籍總目》、《續修四庫全書》、《四庫存目叢書》等一系列大型古籍整理項目編纂,現仍承擔高校古委會重點規劃項目《全明詩》(主編)、教育部“十五”重點科研項目《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主編)等整理研究。

直臣碩學憶鄉賢朱一新之生平及著述:吳格商城大講堂實錄(上)實錄

大家好,今天我和新老義烏人一起來緬懷追憶,距離我們現在一百多年前的一位鄉賢,義烏南鄉赤岸鎮朱店村的朱一新先生的生平以及他的著作。

我是義烏人,離開家鄉已經有四五十年,我的少年時代有在原平疇鄉下灣村生活的經曆。最近這數十年忙于工作,疏于還鄉,鄉音漸漸少了,但是對家鄉的熱愛,對家鄉鄉賢的熟悉以及緬懷之情并沒有減弱。

朱一新先生是義烏近現代清末的一位大學者,他留下了許多著作、許多故事、許多話題,值得我們作為今天的新老義烏人來共同緬懷。

朱一新生活在清代的末年,他是1846年出生,1894年去世,隻有48歲周歲。封建社會裡有一定品級的大臣去世,會由死者門生故吏或親友,為這位去世的大臣整理行狀,也就是生平回顧和大事記。朱一新的行狀和傳記都是由兩位和他年齡相當的、資曆也相當的朋友為他整理。行狀和傳記整理完畢後,再将它們交給官方。

明清兩代在中央政府都有一個叫國史館的機構,負責搜集每年去世的大臣的生平傳記。1894年朱一新在廣東去世以後,廣東的學政就把朱一新的傳記送到北京,專門報告說,朱一新先生學問那麼好,在廣東主講著名的廣雅書院,造就了一大批的兩廣子弟,影響非常大。是以在現在的清代的國史館檔案中《儒林傳》的部分就有朱一新的傳記。

另外,清朝結束以後,北洋政府時期,在1914年到1928年成立了為前朝修史的清史館。在1928年問世的《清史稿》當中也有朱一新的傳。

根據清末國史館的《國史·儒林傳》中朱一新傳的記載,朱一新字鼎甫,浙江義烏人,同治九年的舉人。做了舉人以後,曾經做過内閣中書,主要是處理文字、文書的工作。在此期間,他還在備考參加三年一次的全國性進士考試。直到1876年,他中了進士,之後在翰林院待了有十年的光景。

到了光緒十一年的時候,他有一次外派的公差,擔任湖北鄉試的副考官。當時選拔舉人就是要通過各省舉辦的三年一次的鄉試。這場考試一定要從中央派正副考官,要到翰林院找有一定的資曆的人。

朱一新在湖北鄉試中擔任副考官後回京,就被任命為陝西道監察禦史。由翰林院的編修變為監察禦史,他的崗位變了。不完全做文化工作,就變得要更加關心朝政、國家的重大事務,包括外交、軍事、吏治等方面。

光緒十二年,國家遇到了連續的災害,皇帝發诏書讓大家提意見。朱一新就給朝廷上了一道叫《遇災修省疏》的奏書,直言我們國家連續地遇到了災害,目前最要緊的要做什麼?要修省。修,要修正一些錯誤,對政策要有一些修訂。省,孔夫子講吾日三省我身,要自我檢討。這份修省書并沒有直接批評光緒皇帝和他的母親慈禧太後。但是非常嚴厲地批評到了慈禧太後的寵臣、大内總管李蓮英。因為李蓮英權勢很大,給朱一新帶來的後果是“懿旨诘責,降主事,告歸”。原是五品監察禦史,被降為六品主事,朱一新很倔強,受了處分後,說母親生病,原來忙于公務,不能回家侍奉老母,現在犯了錯誤,惹了皇太後不高興,正好趁機回去,陪伴生病的老母,就等于辭官。

直臣碩學憶鄉賢朱一新之生平及著述:吳格商城大講堂實錄(上)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