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作者:奇人奇史

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湧現了一大批富有經商頭腦的商人。有的商人與時俱進,在國家的政策支援下,不斷做大做強;有的商人步步為營,不斷鑽研和經營自己的産業,積累下了偌大家産;有的敢為人先,把目光放在一些新奇的産業上,最終一夜暴富。

這些商人在賺了錢以後,大多數都開始享受自己的生活,這也是無可厚非的。畢竟,在上個世紀80年代,能夠吃喝不愁,有個穩定的工作已經着實不容易了,而成為“萬元戶”更是當時大多數家庭一輩子為之奮鬥的目标。

但有個商人在賺取千萬資産後,并沒有貪于享樂,反而将所有賺到的錢都投資在了新能源汽車的研發上,這種精神不得不說很讓人佩服。這個人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主人公——葉文貴。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葉文貴,1950年出生于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金鄉的一個商家世家當中。葉文貴的祖父葉王增是有名的銀匠,早年經商就積累了不少财富,葉文貴的二伯更不得了,曾在上海開設過自行車廠,是當時上海出了名的大老闆。

,相對優渥的家庭環境,讓葉文貴青少年時期的生活過得相當滋潤。不知是源于家庭基因的遺傳還是受到世代經商環境的影響,葉文貴在這個時期也展現出了自己過人的聰明才智。當時村裡的大人和學校裡的老師都對葉文貴贊不絕口。

葉文貴還在讀書的時候,就曾研發出一個八管的收音機帶到學校裡去,電源接通以後,收音機裡果真傳出聲音來,對當時一起在學校讀書的同學産生了極大的震撼。哪怕很多年過去了,當曾經的同學再次聊起葉文貴,都對他發明收音機這件事十分難忘。

20世界60年代末,“上山下鄉”運動正在中國轟轟烈烈地進行着。那一年,葉文貴剛剛19歲,他也做為知青插隊生去往了黑龍江省七台河市。像葉文貴一樣安插在這裡的知青一共有十幾個,他們的生活非常艱苦,都住在兩米多高的茅草屋中,并且破破爛爛的。再加上東北冬天的天氣十分寒冷,在惡劣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下,葉文貴等人不得不激發自身最大的潛能,來改變自己的生活環境。

就在這個時候,葉文貴身上逐漸顯露出了做為商人的天賦。因為葉文貴等人去的地方在礦區附近,每天都在進行着礦産的交易和礦石的挖掘。葉文貴從當地礦務局打探到,礦區使用的煤鍬柄都是從外地購買而來的,當地并沒有生産煤鍬柄的工廠。于是,葉文貴就從其中嗅到了商機,覺得這将會是一個賺錢的好機會。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在經過簡單的思考後,葉文貴當即聯絡了九個和他一起去插隊的知青,并與生産隊達成秘密協定,每個人每天向所在的生産隊繳納兩塊錢,進而換來自由的時間,不在幹農活兒。他們一起辦起了當地的第一家鍬柄廠,其每天所生産的利潤就高達800元錢。葉文貴也在辦廠的第二年就将2米多高的茅草屋換成了4間大瓦房,成了當地的有錢人。對于葉文貴來說,這次的生意不過是小試牛刀而已,當時與他合夥辦廠的同伴也不會想到,多年以後葉文貴将成為創業的風雲人物。

在今天的金鄉,葉文貴這個名字對于當地大多數人來說較為陌生,但在老一輩溫州商人的耳中,葉文貴這個名字可以說是如雷貫耳。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葉文貴也早就結束了在黑龍江省七台河市的插隊生活。而此時的金鄉在工業生産上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人口大約隻有2萬的小鎮上,卻有兩千多個家庭工廠,大多都是在生産鋁制銘牌和塑膠制品等小商品,這些商品熱銷于全國。這一切都源于葉文貴起到了模範帶頭作用。

回到金鄉的葉文貴深知,創業才是自己的出頭路。于是,他召集了一部分親友一起合夥辦廠,不生産當時熱銷的産品,而是專門生産熱銷産品的原材料。這家工廠在葉文貴别具一格的商貿思想指引下,自然取得了成功。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據葉文貴的朋友回憶道,當時國家的各種材料是十分緊缺的,葉文貴就收購大量廢品來進行回收加工。于是,相比于其它工廠,葉文貴所産生出的原材料更加物美價廉,成本效益高,大家都到他那進貨。

辦廠後不久,葉文貴就收回了全部本金,并且随着工廠的薄利多銷,還積累了大量的資金,這筆錢也是葉文貴回到家鄉後,創業賺到的第一筆錢。但随着工廠生意的火爆,有些急于求成的股東坐不住了,他們想要将賺到的錢用來消費點,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質,這也是無可厚非的事情。

但是,葉文貴還想将事業繼續擴大,覺得他們的做法不行,會使得公司沒有發展。為了這件事葉文貴也與當初所有的投資人讨論了半年多的時間。最後的結果還是有三分之二的人同意把賺到的錢分掉,用來蓋房或是其他消費。

葉文貴要的是把事業做大,而其他股東要的是沉甸甸的現金,這種商業觀念上的不合也導緻了葉文貴和他們分道揚镳。葉文貴後來也說道:“他甯願不賺錢,也不想跟目光短淺,心思狹隘的人一起共事。”

幾個月後,葉文貴另起爐竈開設了一家pvc薄膜生産廠,與鋁闆加工廠類似,都是将回收過來的邊角料進行加工處理,大大降低了生産成本。通常是以1000元一噸的價格收進來,然後經過加工再以2600元的價格賣出去,葉文貴生産的這種pvc薄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

據葉文貴本人回憶,pvc薄膜廠在銷售最好的時候,需求方的人會拿一條又一條的煙賄賂他們的生産班長,來做一些私下的交易。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在當時,pvc薄膜廠一天能收獲的純利潤高達2萬多元,勞工們也開玩笑的說道:機器印的不是pvc薄膜,更像是在印鈔票。

造成葉文貴工廠生産的pvc薄膜能夠如此行銷的直接原因就是便宜,并且品質和性能與其他廠家生産的産品對比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是以,葉文貴的工廠能夠在當時那麼強大的社會競争力和國有企業的包圍下笑到了最後。

随後的幾年時間裡,葉文貴陸陸續續辦了五個廠。那時溫州的整體經商環境,也在葉文貴“賺不完的錢,辦不完的廠”的創業名言下取得了蓬勃發展。那時的溫州人都稱贊葉文貴是“了不起的新型企業家”。

葉文貴憑借過人的商業頭腦和社會影響力,也在1984年被推選為金鄉區的副區長。個體戶當了官,這在當時來說是個十分勁爆的新聞。

但是,葉文貴并不是自願來當這個副區長的。地方上開會,葉文貴一般都不會參與,要不就是參與後聽個一兩句話就離場了。葉文貴自己也說,自己不是個當官的料。讓個體企業家進入政府機構本來是當年溫州市在用人體制方面的一個全國性創舉,但随着三個月後葉文貴的悄然辭别而告終。

1986年,葉文貴的事迹登上了《人民日報》,當日的報紙用了半個版面的篇幅來介紹了葉文貴的創業故事。“我們需要更多的葉文貴”的口号也一度在當時流傳。後來,在經過中國人民銀行的準許後,葉文貴的金鄉材料包裝廠還發行了股票,成為了中國最早發行股票的私企之一。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葉文貴是當時國家新評選出的100位優秀企業家之一,但他沒有前往領獎的打算,因為一個新的計劃正在他的腦海中不斷浮現。這個計劃也使得葉文貴本就精彩的人生越發的傳奇。

那個時間段裡,溫州最著名的企業家葉文貴逐漸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了。葉文貴在接下來的數年時間裡,把自己的所有精力和金錢都投入到了研究新能源轎車上。

關于研究新能源汽車這件事,葉文貴回憶道:就想自己搞個車子玩玩,按照當時的經濟實力,市面上的任何高檔車都買得起,而自己做出輛車來才更有意思;汽油車會有污染,而電動車沒有污染。

在有了堅定不移的目标後,葉文貴開始行動起來。他先是請了與汽車制造相關的專家來到溫州,一同商讨電動轎車的研發細節,再租下了廠房并購買了大量造車所需的零件。一切準備就緒後,葉文貴開始了自己的造車夢。

葉文貴請了很多工程技術的人員天天在為電動轎車的模型畫圖。為了這些技術人員吃住友善以及用于汽車的研發,葉文貴又在溫州租了八間房子。是以,葉文貴的電動車夢是從金鄉開始的,但夢想實施地是在溫州市。

三十多年前的溫州,私企和私營經濟已經十分成熟,大街小巷都有一種叫“菲亞特”計程車,這是一款源自于東歐的積壓産品汽車,當時的溫州商人就經常搭乘這種計程車,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但他們并不知道,曾轟動一時的葉文貴卻“隐居”于鬧市中,完成着聽起來并不實際的夢想。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1989年2月的一天,葉文貴研發的第一款電動汽車正式行駛在了溫州市的公路上,雖然外形十分簡陋,但并沒有行人察覺出它的與衆不同。這電車從開始研發到上路,隻花費了短短6個多月的時間,葉文貴将它命名為“葉豐零号車”。這款電動汽車的研發成功也把葉文貴高興壞了,同時也給了葉文貴繼續研發電動轎車的信心。

與此同時,世界上各大汽車廠商也在進行着電動汽車的研發,而續航差、壽命短等問題一直困擾着各國的汽車專家。是以,各國的專家都想到了研發一種由電力和汽油混合發動的轎車。而遠在中國溫州的葉文貴也想到了這一點。

于是,葉文貴專門飛往美國,考察電動車技術,并于第二年就做出了第二代車的車模。相比于第一代,第二代車将在動力系統上展開一項領先于當時世界技術水準的突破。在尋找制造汽車所需的各種零件中,也帶給了葉文貴不小的煩惱。畢竟,很多特殊的零件在市面上根本買不到,無奈之下,葉文貴隻好自己動手做出這些零件。

當時,國内知名大學和研究所的專家都曾到葉文貴的廠房,對他研發混合動力轎車進行過指導。這些人裡,有的是葉文貴苦口婆心花重金請來的,也有的是聽說葉文貴的事迹後慕名而來。但是,在那個年代進行自主造車無疑是件十分“燒錢”的事。

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葉文貴研發的混合動力轎車取得了空前的成功。這輛車不僅能依靠電力行駛,還能通過汽油發動機提供動力。放眼全世界,這輛車的出現可以說是舉世無雙,讓很多汽車産業發達的國家都望塵莫及。在當時,這輛車也被評為國家級産品,是科研上的一個重大成果。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但在這個時候,嚴酷的現實将葉文貴從夢想的旅程裡拉了回來,他沒錢了。雖然,葉文貴的幾個小工廠此時也在運轉當中,但他手裡已經拿不出多餘的現金來繼續維持電動汽車的研發了。

無奈之下,葉文貴隻有變賣自己手中的産業,在當時私營經濟蓬勃發展之時,從工廠到房産都被葉文貴一一甩賣了出去。其實,葉文貴有好幾次獲得别人投資的機會,但由于葉文貴對自己轎車某些理念上的堅持,最後都不了了之了。

在随後的時間裡,葉文貴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的混合電動轎車,使其各種性能不斷優化。但這種電動車始終不能做為商品進入市場,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被當時的市場所需要,那個時候汽車都沒普及到家家戶戶,更别說電動轎車了,而且能買得起車的人隻是少數。另一方面是資金問題,如果要實作車的量産的話,起碼得要好幾億的資金投入,而對當時已經捉衿見肘的葉文貴來說,這也是最為根本的現實問題。

1995年,葉文貴或許是因為自己的捉衿見肘,又或是因為在造車夢上追逐了太久感到些許疲乏,終究還是停下了造車的腳步。這段時間花光了他前半生所積累的财富,也用盡了當初心頭的熱血,故事終有結局,葉文貴也帶着遺憾謝幕了。

對于葉文貴的“電動轎車夢”,有媒體曾撰文說:他的想法過于理想化,并在具體的運作過程中脫離了實際情況,他把自己置身于唐吉坷德鬥風車的處境中,失敗是必然的。葉文貴的大多數朋友也認為,他的行為太瘋狂,太超前了。但無論如何,葉文貴也是我國新能源轎車研發的第一人,并成功研制出了電動轎車和混合動力轎車。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對于造車一事,葉文貴也在後來面對鏡頭時說道:千萬資産對于研究車來說不算什麼,很多人是站在做買賣的角度上,覺得我投資這麼多就應該有投資回報。但這個事情不好比較,我認為自己已經成功了。

确實,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付出與回報從來都不成正比,對于葉文貴來說,他已經做到了大部分自己想做的。

葉文貴的兒子受到父親的熏陶,順利考上了清華大學汽車工程系,現在早已畢業,繼續延續着父親葉文貴的電動轎車夢。他的兒子認為,科研和市場是兩碼事,科研成功不代表市場就會成功。

而後,在家過着十餘年悠閑生活的葉文貴,突然接到各大汽車制造公司的邀請,希望他能共享新能源汽車的研發技術,投入進新能源轎車的生産中來。可是當時的葉文貴已經年近花甲,面對新能源轎車的研發,他早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2017年,曾有着“溫州第一能人”之稱的葉文貴因病醫治無效去世,終年68歲。

80年代,浙江一位商人千萬資産,花4000萬研究新能源車,後來怎樣早期經曆創業階段造車的新計劃

葉文貴的努力和成就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尊敬的,中國也需要更多像葉文貴一樣“敢為人先”的人。雖然,當時的市場不能提供給電動轎車适宜的生長環境,但在今天,電動轎車已然成為了“香饽饽”,受到世界各國汽車制造業的追捧。我們也應當學習葉文貴的精神,不能隻貪圖一時的享樂,而要把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認為有意義的事當中。要勇于跳出目前固定的圈子,對于生活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希望大家都能在過好自己生活的前提下,繼續追逐自己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