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作者:第五種權力

“以銅為鑒,可正衣冠;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以人為鑒,可明得失。”

喜歡看電影,特别是由真實事件改編的電影,因為這種電影是曾經的曆史, 有很強的代入感并能引起觀衆的思考,而且能夠改編成電影的真實事件足見其所具有的意義和價值。

自己習慣每次在觀影後都會去找一些關于影片的相關資料,是以正好把影片背後的真實事件和曆史羅列出來以饋讀者,這個系列會不定期根據我曾經看過的影片進行更新。

您可以把這個系列的文章看做一個觀影指南也可以當做對于曾經真實事件的一個探究,反正我寫是出于愛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識。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1933年(昭和八年),日本與歐美列強的沖突加劇,開始走上擴軍之路。海軍省秘密計劃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戰艦。但是,省内并非鐵闆一塊,也有人反對這個計劃。海軍少将山本五十六認為在今後的海戰中飛機才是主流,建造巨型戰艦是浪費國家預算,他想自行重新計算戰艦報價,但關于戰艦的一切情報都被“造艦派”藏得嚴嚴實實。更重要的是,軍部内沒有得力的人相助。于是,山本看中了東京帝國大學百年一遇的天才數學家櫂直。櫂直偏愛數學、讨厭軍隊,而且一根筋不懂變通。他頑固地拒絕山本,不過,山本的驚人之語打動了他——“如果造出巨型戰艦,過于相信自己實力的日本一定會開戰。”因為這句話,櫂直下定決心獨自進入帝國海軍龐大的權力中樞。天才數學家vs海軍,前所未有的頭腦戰開始了。在壓力與阻礙之中,櫂直發現了巨額投資、建造費與報價額之間的沖突,逐漸接近巨型戰艦的秘密,那艘戰艦的名字叫“大和”。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聲明:該片根據三田紀房的同名漫畫改編,講述了20世紀30年代,被稱為“日本阿基米德”的天才數學家櫂直發現了日本海軍造艦計劃中隐藏的陰謀的故事,從全新的角度演繹大和号的前世今生。片中細節純屬虛構,無有雷同。是以今天咱們就不去讨論片中的細節了,僅就日本當年的海軍戰略和大和号的建設來簡單聊聊。

第一部分 建造大和級戰列驅逐艦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帝國的野心 1922年五國簽署的《華盛頓海軍條約》規定,美英日意法五國主力艦(戰列艦與戰列巡洋艦)排水量比為5∶5∶3∶1.75∶1.75,單艘主力艦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火炮口徑不得超過406毫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所擁有的兩艘締約前建造的長門級戰列艦已經服役達20年以上,老舊不堪,根本沒能力擔負重任,入海戰鬥。1934年,條約還未廢止之前,舊日本帝國便提出了建造一艘大型戰列艦的計劃。 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國國防方針時,正式把美國列為假想敵。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國防方針時,明确提出對美截擊戰略。日本帝國海軍确定的在西太平洋地區對美作戰的戰略是,開戰初期即須消滅美遠東海軍主力,摧毀或者奪取美海軍賴以活動的基地,進而殲滅由美本土前來增援的艦隊。為此,日海軍選擇小笠原群島以西海域作為預定海上決戰戰場,并組建以戰列艦為核心的海上打擊力量,在海上截擊美國艦艇編隊,在此作戰指導思想下,日海軍認為,無法在戰艦的數量方面,同美海軍抗衡,因而企圖以單艘戰列艦的威力優勢來抵消美海軍在數量上的優越地位。海軍在1937年制定了軍備補充計劃(即03計劃),正式決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艦(當時稱為1号艦和2号艦)。1937年11月4日,1号艦開始在吳海軍工廠動工建造。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華盛頓海軍條約

原因二:民族的精神 在建造“大和号”的日子裡,日本海軍内部曾經有種說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國有萬裡長城,日本有‘大和号’戰列艦”。可以看出來大和号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在上文《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7——男人的大和号》中提到海軍是一個驕傲的軍種,是所有軍種中最具備榮譽感的軍種,很多時候戰艦的命名都具有着特殊的意義,比如用國家的開國元勳、著名地點、著名事件等來命名。而且海軍的軍艦在退役後或者被擊沉後可以用新的戰艦來命名,這種傳承精神是别的軍種所不具備的。是以日本建造大和号的初衷就是要把日本民族主義情緒激發出來并向列強展示自己的肌肉。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原因三:經驗使然 這得從1905年日俄對馬海戰說起,1905年,日俄戰争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着,在北韓半島與日本本州之間的對馬海峽爆發了一場海戰。由日本海軍大将東鄉平八郎指揮的聯合艦隊對陣沙俄海軍中将羅傑斯特文斯基指揮的俄國第二太平洋艦隊。沙俄第二艦隊從波羅的海啟程,經過3萬多公裡的長途跋涉,進入對馬海峽,日軍艦隊已經早早在此等候。雙方戰列艦在6公裡的距離上開炮互射,得益于戰前的訓練以及不可多得的運氣,日軍主炮射擊極其精準,戰法的運用得當最終讓日軍以少勝多。38艘俄國戰艦被擊沉21艘,7艘被俘,損失艦艇27萬噸,最後隻有3艘回港,陣亡4830人,被俘6106人,反觀日軍僅損失3艘魚雷艇,117人陣亡。 此戰也直接奠定了戰列艦在海戰中無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大炮巨艦主義開始走上巅峰。對馬海戰的成功極大的鼓舞了日本人對于大炮巨艦的崇拜,戰列艦直接讓日本這個東亞國家把傳統意義上的西方列強中的俄國挑落馬下,是以,日本人固執的認為與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的戰鬥還是得靠戰列艦。再加上日本當時由于資源禀賦的限制,選擇品質優于數量政策,集結當時日本最高的技術而建成,大和級很簡單,即戰列艦史上最大,裝甲最強,火力最猛,最沉最結實的戰列艦。 我個人認為這就是日本人自以為精于算計,他們認為一個超級戰艦的作用肯定是多于多建幾艘普通的戰艦,如果與美軍爆發海戰,與其打亂戰,不如利用超級戰艦的超級火力重創美艦,在建造大和号的時候,海軍部的頭頭們都是經曆過對馬海戰的将領,是以大炮巨艦理論在他們的腦海裡根深蒂固,還夢想着跟美軍在一定距離上艦炮對轟,結果到二戰中曆次日美海軍對決日本海軍都在吃癟,讓美國海軍航空兵按在海面上一頓摩擦。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對馬海戰

第二部分 大和号的建造

從大和号戰列艦的體量來看, 說它是一座用鋼鐵鑄就的奇迹也許并不為過。尤其是對于一個剛剛近代化不到一百年的國家來說,建造一艘排水量超過之前最大艦船近一倍的巨型戰列艦,無疑是種 國家整體實力和工業水準都難以承受的瘋狂舉動。為此,日本不惜動用包括十幾萬噸優質鋼材在内的大量戰略物資,并耗巨資為其造船工業增添大量新式裝置,從德國購進了15000噸水壓機(一說16000噸)以及3台70噸酸性平爐(據資料,這些裝置一共花了1000萬美元),進而能夠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裝甲鋼闆(大和艦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鍛造件。甚至特意将吳海軍工廠的船塢加深了1米。據統計,在大和号及其姊妹艦武藏号的整個建造過程中,日本人前後耗資1500億日元(戰後價格),平均每噸重量就需要 砸近200萬日元。要知道大和号動工時正值1937年,中日戰争已經打響,日本此時真的是勒緊褲腰帶,在以傾國之力建造大和号。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以下内容引自網易軍事)

1937年,日本九州島有名海岸附近的漁民遇到了一件怪事:往年根本不會缺貨的棕榈纖維今年卻一點也買不到了。棕榈是當地常見的纖維來源。每年他們都會購置棕榈纖維制成棕榈網等漁具使用。棕榈不像馬尼拉麻等材料那麼搶手,從來沒有斷過貨。起初他們以為隻是自己家附近賣光了,但去工會一打聽才知道,原來在一夜之間幾乎整個九州的棕榈纖維全被買走了。當地政府得到工會消息後判斷有是人想投機倒把,故意囤積。但一路追查下去隻得到是有人以高出市場價的價格,而且全部用現金買光了棕榈纖維,還買了數台織網機。至于買家是誰,東西運去了哪兒,線索斷的幹幹淨淨。有趣的是在另一邊。這些東西的買主,三菱造船材料科的采購員同樣一頭霧水。沒人告訴他們為啥要跑遍整個九州買這些和造船毫不相幹的東西。不久之後,這些不起眼的棕榈纖維即将為人類史上最大戰列艦:大和号和武藏号的秘密建造提供掩護。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吳海軍船廠

“要想騙過敵人就要先騙過自己”作為在未來對抗美英海軍的絕對主力,“大和”級的建造必須要在絕密狀态下進行。從艦體建造,到艦體下水,再到靠岸舾裝,最後進行海試。這幾個環節哪一個出現洩密,就會導緻前功盡棄。但畢竟是幾萬噸的巨艦,要避人耳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人為此可謂是絞盡了腦汁,下了血本。與在傳統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不同,先開工的“大和”号是在船塢中建造的。船塢本身就可以遮擋住一半艦體,從側面難以看到艦體全貌。不過這還遠遠不夠,船廠方圍着船塢邊沿用鐵皮闆造起圍牆,從龍門吊上垂下棕榈網。在船塢上方設定船塢1/4長度的頂蓋,以防外界知道艦船的長度,整艘船被遮得嚴嚴實實。 除了遮擋措施,參與建造的員工均被要求簽署保密書,每人領取一個特别通行證,證件上有唯一編号和本人照片。船廠由憲兵嚴密把守,沒有通行證或者證人不符的話,不論是誰也不得進入。城内遍布便衣警察和憲兵,如發現員工洩密則立即逮捕。此外,船廠可以望見船塢的小山丘也有憲兵把守,禁止無關人等上山。面朝船廠開的窗戶一律封閉,在海岸邊運作的火車,面向船廠的車窗也被封死。而且還在容易望到軍港的公路和鐵路沿線兩側設定圍牆。所有途經下水作業區域的無關船隻繞道航行,港内作業船則在位于港外的海軍哨所仔細檢查,船廠方面給出通行信号後方可進入。在嚴密的保密措施下,完成了“大和”号的艦體的建造。 艦體建造完成後,要給船塢内注水使艦體浮起。而後由拖船拉出船塢,整個過程中“大和”号的艦體将去除僞裝遮蔽物,完全暴露在外。那怎麼解決保密問題呢?海軍的解決方法是在下水當天,于吳市内進行海陸空聯合軍事演習,對市民實施管制,禁止任何人外出。正所謂“要想騙過敵人就要先騙過自己”。在船廠外,“參演”部隊并不知道此次“演習”的真正目的。而在船廠内,據下水現場負責人佐佐川清回憶:“船廠裡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外頭在進行軍事演習。”本來“大和”号作為未來日本的國家象征,應該舉辦隆重的下水儀式,但為了保密也沒有對外公布,除了勞工外隻有100名高官參加儀式,天皇本人也沒來。海軍大臣宣讀艦名時也不得不壓低聲音,整個下水儀式顯得冷冷清清。好在這麼一番折騰後,“大和”号艦體終于順利下水。 不過這隻是階段性成功,之後還需要長時間停靠在岸邊進行舾裝作業。期間主要采取了三種措施防止洩密。首先,在一、二号炮塔的底座上安裝了一個整體金屬頂蓋,三号炮塔處也如法炮制。這樣從遠處看就像是兩個巨大的倉庫。其次盡可能縮短其它艦船停靠在艦體附近的時間,防止通過對比推算艦體長度。最後,在艦首兩側安裝突出船舷的橫杆,上面挂有棕榈網,防止推測艦寬。三個措施中對炮塔有關部分的保密措施占到了兩個。因為艦寬與炮塔底座的直徑相關,在得知炮塔底座的大緻尺寸後就可以推算出主炮塔大小,進而推算出主炮口徑。視獨一無二的460毫米主炮為緻勝法寶的日本海軍自然對此慎之又慎。在嚴密措施保護下,“大和”号于1941年12月完工并正式入役。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第三部分 大和之殇

回顧整個1930年代,我們會發現當時的日本海軍對戰列艦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夠伴随機動部隊航空母艦作戰為标準,而是遵循傳統的教科書式炮戰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敵”來确定的,其目的是盡快搶占t字陣橫列陣位。日本海大海戰後,“日本馬漢”秋山真之參謀所說的“由于聯合艦隊具有3節速度優勢,是以取得了海戰勝利”的說法對此後的日本戰列艦設計思路影響很大。在海軍中這種思想受到海軍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親王、海軍大臣大角岑生和艦政本部部長中村良三為首的,擁有一大批可以說都是聞着對馬海戰的硝煙味成長起來的十九世紀的東洋“80後”們粉絲的死硬“戰艦派”的推崇。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山本五十六

本片中主要的沖突沖突在日本海軍的航母派和戰艦派之間展開,為了是要建造航母還是戰艦雙方有大量的争執。這是基本符合事實的,在1934年10月,日本海軍内部針對建造'大和'型戰列艦展開論證,以此為契機,一場戰艦派和航空派的争論由此爆發,前者依然堅持以戰列艦作為海戰主力,而後者主張以航空兵取代戰列艦作為海軍的核心作戰力量。 1934年日本海軍内部的戰艦派和航空派的大論戰結果就是“丸三計劃”的誕生。“丸三計劃”對海軍航空兵不可謂不重視,'翔鶴'、'瑞鶴'這兩艘太平洋戰争中功勳最卓著的日本航母由此誕生,但排在兩鶴之前的仍然是超級戰艦'大和'、'武藏','航空主兵'派到底還是敗下陣來。但以當時種種因素量,'航空主兵'派在沒有實際經驗證明的情況下,獲得論戰勝利的機會确實極為渺茫。這需要日本海軍完全颠覆其作戰理論,需要海軍工業體系轉型。山本五十六在這一時期無奈的對部下說道:“要改變頭腦僵化的鐵炮主義想法,除了拿出實績來沒别的辦法,諸位應更加努力地訓練和研究。” ,源田實甚至不屑地說:“大艦巨炮派反對變革的真實理由還不是擔心自己畢生所學淪為無用,沒得晉升甚至可能飯碗不保麼?”

二戰太平洋戰争末期日本為了解沖繩島之圍,聯合艦隊讓大和号做主力去參加特戰,想讓它在沖繩島擱淺成為永久炮台,可以想象如果大和号真的沖到了沖繩外海,就憑他460毫米的巨炮,登島的美軍傷亡應該會比硫磺島還要多。但好在大和号沒有飛機護航,再大的戰艦在戰機的圍攻下也隻有死路一條。大和号被擊沉是有一系列原因的,但最重要的原因還是日本的航空兵經曆中途島、珊瑚島、萊特灣、馬裡亞納一系列戰役消耗殆盡,無力補充,是以沒有能力再為戰艦護航。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美軍的水上飛機在救人

影片中還有一個細節就是美軍飛機在攻擊大和号被擊落後,迫降在海面上,飛行員跳傘後,時間不長就被一架水上飛機之間打撈上來救走了。大和号上的官兵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擊落的飛機,還沒來得及歡呼雀躍,就又陷入到了沮喪之中。飛機打下來可以再造,但飛行員損失了才是最重要的損失,美國人在進攻的過程中都能有水上飛機進行伴航救助,力量的此消彼長,必定注定了日本人會被消耗戰拖死,是以這仗從一開始打就注定輸了。

二戰結束後,曾經有人對大和号戰列艦的得失進行過估算,得出的結論是,日本如果省下建造該艦及其3艘姊妹艦的産能、人力和資金,大約足以能夠生 産12艘飛龍級或6艘翔鶴級航母,即便達到這一預想一半的效果,日本聯合艦隊前期也足以對美軍構成壓倒性優勢。大和号這艘日本傾盡國力所打造的鋼鐵圖騰, 最終卻加速了日本的失敗,而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日本在太平洋戰争中其實是敗于那個早已被時代所淘汰的迷夢。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至于片尾所說“建造大和号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在戰場上被擊沉,給日本以驚醒。”那就是作者給其一個自圓其說和看似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建造大和号的目的真的是為了讓美國人幹沉,進而讓國人警醒的話,早該在中途島戰役中就應該沖到前線去,這樣就算被擊沉,也算死的體面一些,也能早一些讓日本群眾清醒,而不是到了最後時刻跑到沖繩去做無謂的自殺沖鋒。

玩過即時戰略遊戲的朋友都應該知道,無論你手裡用的是多爛的角色,隻要你能有持續爆兵的能力,就算埋也能把對手怼死,二戰美國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其他各型戰艦數量更是不計其數。就算日本不建設大和與武藏兩艘超級戰艦,而是選擇建設更多的航母,美國人隻是在戰争初期要承受更大的壓力罷了,結果還會是一樣的。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二戰中美國的船廠

好在曆史沒有如果,從各種拍攝大和号的影片中我們可以依稀看到日本人對于昔日帝國榮光的一種留戀,也是,世界上唯一攻擊過美國本土的國家,他們多少還是有一些小驕傲的資本的。但也僅僅是停留在留戀上,一個在政治、軍事上被閹割的主權國家,做夢的權力還是有的。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7—日本電影《男人們的大和》背後的曆史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6—美國電影《風語者》背後的曆史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5(下)—美國電影《硫磺島家書》背後的曆史

曆史背後的曆史系列18—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背後的曆史引子影片介紹影片背後的曆史後記點選下方連結可閱讀更多原創文章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