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作者:第五种权力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喜欢看电影,特别是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因为这种电影是曾经的历史, 有很强的代入感并能引起观众的思考,而且能够改编成电影的真实事件足见其所具有的意义和价值。

自己习惯每次在观影后都会去找一些关于影片的相关资料,所以正好把影片背后的真实事件和历史罗列出来以馈读者,这个系列会不定期根据我曾经看过的影片进行更新。

您可以把这个系列的文章看做一个观影指南也可以当做对于曾经真实事件的一个探究,反正我写是出于爱好,您看完也能增加知识。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1933年(昭和八年),日本与欧美列强的矛盾加剧,开始走上扩军之路。海军省秘密计划建造世界上最大的战舰。但是,省内并非铁板一块,也有人反对这个计划。海军少将山本五十六认为在今后的海战中飞机才是主流,建造巨型战舰是浪费国家预算,他想自行重新计算战舰报价,但关于战舰的一切情报都被“造舰派”藏得严严实实。更重要的是,军部内没有得力的人相助。于是,山本看中了东京帝国大学百年一遇的天才数学家櫂直。櫂直偏爱数学、讨厌军队,而且一根筋不懂变通。他顽固地拒绝山本,不过,山本的惊人之语打动了他——“如果造出巨型战舰,过于相信自己实力的日本一定会开战。”因为这句话,櫂直下定决心独自进入帝国海军庞大的权力中枢。天才数学家vs海军,前所未有的头脑战开始了。在压力与阻碍之中,櫂直发现了巨额投资、建造费与报价额之间的矛盾,逐步接近巨型战舰的秘密,那艘战舰的名字叫“大和”。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声明:该片根据三田纪房的同名漫画改编,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被称为“日本阿基米德”的天才数学家櫂直发现了日本海军造舰计划中隐藏的阴谋的故事,从全新的角度演绎大和号的前世今生。片中细节纯属虚构,无有雷同。所以今天咱们就不去讨论片中的细节了,仅就日本当年的海军战略和大和号的建设来简单聊聊。

第一部分 建造大和级战列驱逐舰的三大原因

原因一:帝国的野心 1922年五国签署的《华盛顿海军条约》规定,美英日意法五国主力舰(战列舰与战列巡洋舰)排水量比为5∶5∶3∶1.75∶1.75,单艘主力舰排水量不得超过3.5万吨,火炮口径不得超过406毫米。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所拥有的两艘缔约前建造的长门级战列舰已经服役达20年以上,老旧不堪,根本没能力担负重任,入海战斗。1934年,条约还未废止之前,旧日本帝国便提出了建造一艘大型战列舰的计划。 1934年1月,日本修改帝国国防方针时,正式把美国列为假想敌。1936年6月再一次修改国防方针时,明确提出对美截击战略。日本帝国海军确定的在西太平洋地区对美作战的战略是,开战初期即须消灭美远东海军主力,摧毁或者夺取美海军赖以活动的基地,进而歼灭由美本土前来增援的舰队。为此,日海军选择小笠原群岛以西海域作为预定海上决战战场,并组建以战列舰为核心的海上打击力量,在海上截击美国舰艇编队,在此作战指导思想下,日海军认为,无法在战舰的数量方面,同美海军抗衡,因而企图以单艘战列舰的威力优势来抵消美海军在数量上的优越地位。海军在1937年制定了军备补充计划(即03计划),正式决定建造2艘a-140f5号方案舰(当时称为1号舰和2号舰)。1937年11月4日,1号舰开始在吴海军工厂动工建造。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华盛顿海军条约

原因二:民族的精神 在建造“大和号”的日子里,日本海军内部曾经有种说法叫“埃及有金字塔,中国有万里长城,日本有‘大和号’战列舰”。可以看出来大和号是民族精神的代表,我在上文《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7——男人的大和号》中提到海军是一个骄傲的军种,是所有军种中最具备荣誉感的军种,很多时候战舰的命名都具有着特殊的意义,比如用国家的开国元勋、著名地点、著名事件等来命名。而且海军的军舰在退役后或者被击沉后可以用新的战舰来命名,这种传承精神是别的军种所不具备的。所以日本建造大和号的初衷就是要把日本民族主义情绪激发出来并向列强展示自己的肌肉。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原因三:经验使然 这得从1905年日俄对马海战说起,1905年,日俄战争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在朝鲜半岛与日本本州之间的对马海峡爆发了一场海战。由日本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指挥的联合舰队对阵沙俄海军中将罗杰斯特文斯基指挥的俄国第二太平洋舰队。沙俄第二舰队从波罗的海启程,经过3万多公里的长途跋涉,进入对马海峡,日军舰队已经早早在此等候。双方战列舰在6公里的距离上开炮互射,得益于战前的训练以及不可多得的运气,日军主炮射击极其精准,战法的运用得当最终让日军以少胜多。38艘俄国战舰被击沉21艘,7艘被俘,损失舰艇27万吨,最后只有3艘回港,阵亡4830人,被俘6106人,反观日军仅损失3艘鱼雷艇,117人阵亡。 此战也直接奠定了战列舰在海战中无可替代的霸主地位,大炮巨舰主义开始走上巅峰。对马海战的成功极大的鼓舞了日本人对于大炮巨舰的崇拜,战列舰直接让日本这个东亚国家把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列强中的俄国挑落马下,所以,日本人固执的认为与美国海军在太平洋上的战斗还是得靠战列舰。再加上日本当时由于资源禀赋的限制,选择质量优于数量政策,集结当时日本最高的技术而建成,大和级很简单,即战列舰史上最大,装甲最强,火力最猛,最沉最结实的战列舰。 我个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人自以为精于算计,他们认为一个超级战舰的作用肯定是多于多建几艘普通的战舰,如果与美军爆发海战,与其打乱战,不如利用超级战舰的超级火力重创美舰,在建造大和号的时候,海军部的头头们都是经历过对马海战的将领,所以大炮巨舰理论在他们的脑海里根深蒂固,还梦想着跟美军在一定距离上舰炮对轰,结果到二战中历次日美海军对决日本海军都在吃瘪,让美国海军航空兵按在海面上一顿摩擦。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对马海战

第二部分 大和号的建造

从大和号战列舰的体量来看, 说它是一座用钢铁铸就的奇迹也许并不为过。尤其是对于一个刚刚近代化不到一百年的国家来说,建造一艘排水量超过之前最大舰船近一倍的巨型战列舰,无疑是种 国家整体实力和工业水平都难以承受的疯狂举动。为此,日本不惜动用包括十几万吨优质钢材在内的大量战略物资,并耗巨资为其造船工业增添大量新式设备,从德国购进了15000吨水压机(一说16000吨)以及3台70吨酸性平炉(据资料,这些设备一共花了1000万美元),从而能够制造出包括650毫米厚装甲钢板(大和舰主炮炮塔使用)在内的大型锻造件。甚至特意将吴海军工厂的船坞加深了1米。据统计,在大和号及其姊妹舰武藏号的整个建造过程中,日本人前后耗资1500亿日元(战后价格),平均每吨重量就需要 砸近200万日元。要知道大和号动工时正值1937年,中日战争已经打响,日本此时真的是勒紧裤腰带,在以倾国之力建造大和号。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以下内容引自网易军事)

1937年,日本九州岛有名海岸附近的渔民遇到了一件怪事:往年根本不会缺货的棕榈纤维今年却一点也买不到了。棕榈是当地常见的纤维来源。每年他们都会购置棕榈纤维制成棕榈网等渔具使用。棕榈不像马尼拉麻等材料那么抢手,从来没有断过货。起初他们以为只是自己家附近卖光了,但去工会一打听才知道,原来在一夜之间几乎整个九州的棕榈纤维全被买走了。当地政府得到工会消息后判断有是人想投机倒把,故意囤积。但一路追查下去只得到是有人以高出市场价的价格,而且全部用现金买光了棕榈纤维,还买了数台织网机。至于买家是谁,东西运去了哪儿,线索断的干干净净。有趣的是在另一边。这些东西的买主,三菱造船材料科的采购员同样一头雾水。没人告诉他们为啥要跑遍整个九州买这些和造船毫不相干的东西。不久之后,这些不起眼的棕榈纤维即将为人类史上最大战列舰:大和号和武藏号的秘密建造提供掩护。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吴海军船厂

“要想骗过敌人就要先骗过自己”作为在未来对抗美英海军的绝对主力,“大和”级的建造必须要在绝密状态下进行。从舰体建造,到舰体下水,再到靠岸舾装,最后进行海试。这几个环节哪一个出现泄密,就会导致前功尽弃。但毕竟是几万吨的巨舰,要避人耳目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日本人为此可谓是绞尽了脑汁,下了血本。与在传统船台上建造的“武藏”号不同,先开工的“大和”号是在船坞中建造的。船坞本身就可以遮挡住一半舰体,从侧面难以看到舰体全貌。不过这还远远不够,船厂方围着船坞边沿用铁皮板造起围墙,从龙门吊上垂下棕榈网。在船坞上方设置船坞1/4长度的顶盖,以防外界知道舰船的长度,整艘船被遮得严严实实。 除了遮挡措施,参与建造的员工均被要求签署保密书,每人领取一个特别通行证,证件上有唯一编号和本人照片。船厂由宪兵严密把守,没有通行证或者证人不符的话,不论是谁也不得进入。城内遍布便衣警察和宪兵,如发现员工泄密则立即逮捕。此外,船厂可以望见船坞的小山丘也有宪兵把守,禁止无关人等上山。面朝船厂开的窗户一律封闭,在海岸边运行的火车,面向船厂的车窗也被封死。而且还在容易望到军港的公路和铁路沿线两侧设置围墙。所有途经下水作业区域的无关船只绕道航行,港内作业船则在位于港外的海军哨所仔细检查,船厂方面给出通行信号后方可进入。在严密的保密措施下,完成了“大和”号的舰体的建造。 舰体建造完成后,要给船坞内注水使舰体浮起。而后由拖船拉出船坞,整个过程中“大和”号的舰体将去除伪装遮蔽物,完全暴露在外。那怎么解决保密问题呢?海军的解决方法是在下水当天,于吴市内进行海陆空联合军事演习,对市民实施管制,禁止任何人外出。正所谓“要想骗过敌人就要先骗过自己”。在船厂外,“参演”部队并不知道此次“演习”的真正目的。而在船厂内,据下水现场负责人佐佐川清回忆:“船厂里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外头在进行军事演习。”本来“大和”号作为未来日本的国家象征,应该举办隆重的下水仪式,但为了保密也没有对外公布,除了工人外只有100名高官参加仪式,天皇本人也没来。海军大臣宣读舰名时也不得不压低声音,整个下水仪式显得冷冷清清。好在这么一番折腾后,“大和”号舰体终于顺利下水。 不过这只是阶段性成功,之后还需要长时间停靠在岸边进行舾装作业。期间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防止泄密。首先,在一、二号炮塔的底座上安装了一个整体金属顶盖,三号炮塔处也如法炮制。这样从远处看就像是两个巨大的仓库。其次尽可能缩短其它舰船停靠在舰体附近的时间,防止通过对比推算舰体长度。最后,在舰首两侧安装突出船舷的横杆,上面挂有棕榈网,防止推测舰宽。三个措施中对炮塔有关部分的保密措施占到了两个。因为舰宽与炮塔底座的直径相关,在得知炮塔底座的大致尺寸后就可以推算出主炮塔大小,进而推算出主炮口径。视独一无二的460毫米主炮为致胜法宝的日本海军自然对此慎之又慎。在严密措施保护下,“大和”号于1941年12月完工并正式入役。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第三部分 大和之殇

回顾整个1930年代,我们会发现当时的日本海军对战列舰的速度要求,并非是以能够伴随机动部队航空母舰作战为标准,而是遵循传统的教科书式炮战思路,即“以最快速度接敌”来确定的,其目的是尽快抢占t字阵横列阵位。日本海大海战后,“日本马汉”秋山真之参谋所说的“由于联合舰队具有3节速度优势,所以取得了海战胜利”的说法对此后的日本战列舰设计思路影响很大。在海军中这种思想受到海军军令部总长伏见宫博恭亲王、海军大臣大角岑生和舰政本部部长中村良三为首的,拥有一大批可以说都是闻着对马海战的硝烟味成长起来的十九世纪的东洋“80后”们粉丝的死硬“战舰派”的推崇。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山本五十六

本片中主要的矛盾冲突在日本海军的航母派和战舰派之间展开,为了是要建造航母还是战舰双方有大量的争执。这是基本符合事实的,在1934年10月,日本海军内部针对建造'大和'型战列舰展开论证,以此为契机,一场战舰派和航空派的争论由此爆发,前者依然坚持以战列舰作为海战主力,而后者主张以航空兵取代战列舰作为海军的核心作战力量。 1934年日本海军内部的战舰派和航空派的大论战结果就是“丸三计划”的诞生。“丸三计划”对海军航空兵不可谓不重视,'翔鹤'、'瑞鹤'这两艘太平洋战争中功勋最卓著的日本航母由此诞生,但排在两鹤之前的仍然是超级战舰'大和'、'武藏','航空主兵'派到底还是败下阵来。但以当时种种因素量,'航空主兵'派在没有实际经验证明的情况下,获得论战胜利的机会确实极为渺茫。这需要日本海军完全颠覆其作战理论,需要海军工业体系转型。山本五十六在这一时期无奈的对部下说道:“要改变头脑僵化的铁炮主义想法,除了拿出实绩来没别的办法,诸位应更加努力地训练和研究。” ,源田实甚至不屑地说:“大舰巨炮派反对变革的真实理由还不是担心自己毕生所学沦为无用,没得晋升甚至可能饭碗不保么?”

二战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为了解冲绳岛之围,联合舰队让大和号做主力去参加特战,想让它在冲绳岛搁浅成为永久炮台,可以想象如果大和号真的冲到了冲绳外海,就凭他460毫米的巨炮,登岛的美军伤亡应该会比硫磺岛还要多。但好在大和号没有飞机护航,再大的战舰在战机的围攻下也只有死路一条。大和号被击沉是有一系列原因的,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日本的航空兵经历中途岛、珊瑚岛、莱特湾、马里亚纳一系列战役消耗殆尽,无力补充,所以没有能力再为战舰护航。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美军的水上飞机在救人

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就是美军飞机在攻击大和号被击落后,迫降在海面上,飞行员跳伞后,时间不长就被一架水上飞机之间打捞上来救走了。大和号上的官兵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击落的飞机,还没来得及欢呼雀跃,就又陷入到了沮丧之中。飞机打下来可以再造,但飞行员损失了才是最重要的损失,美国人在进攻的过程中都能有水上飞机进行伴航救助,力量的此消彼长,必定注定了日本人会被消耗战拖死,所以这仗从一开始打就注定输了。

二战结束后,曾经有人对大和号战列舰的得失进行过估算,得出的结论是,日本如果省下建造该舰及其3艘姊妹舰的产能、人力和资金,大约足以能够生 产12艘飞龙级或6艘翔鹤级航母,即便达到这一预想一半的效果,日本联合舰队前期也足以对美军构成压倒性优势。大和号这艘日本倾尽国力所打造的钢铁图腾, 最终却加速了日本的失败,而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日本在太平洋战争中其实是败于那个早已被时代所淘汰的迷梦。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至于片尾所说“建造大和号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在战场上被击沉,给日本以惊醒。”那就是作者给其一个自圆其说和看似挺冠冕堂皇的理由,如果建造大和号的目的真的是为了让美国人干沉,从而让国人警醒的话,早该在中途岛战役中就应该冲到前线去,这样就算被击沉,也算死的体面一些,也能早一些让日本民众清醒,而不是到了最后时刻跑到冲绳去做无谓的自杀冲锋。

玩过即时战略游戏的朋友都应该知道,无论你手里用的是多烂的角色,只要你能有持续爆兵的能力,就算埋也能把对手怼死,二战美国一共造了各式航母155艘,其他各型战舰数量更是不计其数。就算日本不建设大和与武藏两艘超级战舰,而是选择建设更多的航母,美国人只是在战争初期要承受更大的压力罢了,结果还会是一样的。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二战中美国的船厂

好在历史没有如果,从各种拍摄大和号的影片中我们可以依稀看到日本人对于昔日帝国荣光的一种留恋,也是,世界上唯一攻击过美国本土的国家,他们多少还是有一些小骄傲的资本的。但也仅仅是停留在留恋上,一个在政治、军事上被阉割的主权国家,做梦的权力还是有的。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7—日本电影《男人们的大和》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6—美国电影《风语者》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5(下)—美国电影《硫磺岛家书》背后的历史

历史背后的历史系列18—日本电影《阿基米德大战》背后的历史引子影片介绍影片背后的历史后记点击下方链接可阅读更多原创文章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