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是怎樣煉成的?他是天才嗎?我想,世界上沒有什麼天才,沒有人天生就是大科學家。錢學森能取得偉大的成就,除了他過人的天分和勤奮外,還有不少人深深影響了他,教他做人,傳他知識,這才有了這位為國家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

錢學森
錢學森晚年回顧自己的一生時,列出了一份名單,名單上按時間順序列出了對自己有深刻影響的17個人。研究這份名單,會給人一些啟發。
名單上的前兩位,是錢學森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錢學森的父母是稱職的“第一任老師”,這自不必說。
名單上的最後三位,是毛澤東、周恩來和聶榮臻。錢學森1955年歸國後,在他們的上司和支援下,完成了載于史冊的功績。其中,聶帥是錢學森的直接上司,對錢學森的工作給予了極大的支援。
錢學森手迹
讓人印象深刻的,是中間的那12位。他們有一個共同點:
都是錢學森的老師,從國小到大學再到留學都有;在12人中,有8位是中國小老師,占了三分之二。
可見,一個人中國小時期接受的教育,會影響他的一生。
那麼,錢學森讀國小、中學時的老師,對他有什麼影響呢?我們不妨介紹其中的幾位。
1920年,9歲的錢學森轉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國小校讀書,遇到了他的級任老師(即班主任)于士儉。錢學森認為,他對自己的影響是“廣泛求知、寫字”。錢學森回憶說,于士儉老師教書法課,讓學生們自己選擇歐、顔、柳、趙等人的字帖臨寫,如果看學生寫得不太好,就坐下來一筆一畫地教,“于老師寫什麼體的字,就像什麼體的字,書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愛書法藝術”。于士儉這種耐心地、啟發式的教學方式,豈不是很能培養孩子的求知欲嗎?于士儉教過的學生中,除了錢學森,還有比錢學森小2歲的電子資訊工程專家羅沛霖院士。
在錢學森列出的名單中,有7位是他在師大附中時(1923年至1929年)的老師。
附中主任(即校長)林砺儒。錢學森認為,他對自己的影響是“倫理學(社會發展)”。林砺儒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平民教育、人格教育,主張中學教育的任務是“引導少年人格之放射到各方面去”,倡導中學時期要對學生進行“全人格教育”。錢學森回憶說,林砺儒“确實把師大附中辦成了第一流的學校。這真是了不起!很不簡單!”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林砺儒被推選為第一屆全國政協委員,并擔任了國家教育部副部長。
林砺儒
林砺儒是錢學森父親的朋友,父親帶錢學森到林家,通過嚴格的考試,拜林砺儒為師。學什麼呢?學倫理學。奇怪嗎?“補課”不是為了考級考證,而是學習怎麼做人。錢學森考入附中後,林砺儒又擔任了他的倫理課教師,用自編講義《倫理學要領》為學生們講課,告訴學生“道德生活之内在——良心”,提倡學生培養“節制、勇敢、公正、明德的美德”,引導學生樹立積極正确的人生觀。錢學森晚年回憶說:“林砺儒的課講得好極了.他完全是從唯物史觀來講倫理學的。”
國文(即國文)老師董魯安(又名于力)。他1920年畢業于北京高等師範學校,1919年五四運動時,曾參加“火燒趙家樓”的行動。錢學森認為,董魯安對自己的影響是“國文、思想革命”。他回憶說,董老師“思想進步,常在課堂上議論時弊,厭惡北洋軍閥,歡迎國民革命軍北伐,教我們讀魯迅的著作和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到了高中三年級時,我對用文言寫文章、獨幕喜劇特别感興趣”,“董老師實際上把這個課變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課,講了許多大道理。我們這些學生也就從那個時候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們要感謝董老師”。董魯安還曾斷言,錢學森如果學問,一定能成為大作家。
董魯安
錢學森是理工科“學霸”,卻有着深厚的文史修養,能寫一首漂亮的文章,和董老師的影響不無關系。同時,董魯安還啟發了學生的愛國、救國思想,錢學森的愛國情懷,和董老師的影響也應該有一定的關系。後來,董魯安擔任過燕京大學國文系主任。1937年北平淪陷後,他堅決拒絕與日僞合作,遭到軟禁。1942年化裝離開北平,奔赴晉察冀邊區,加入到抗戰隊伍中去,1953年病逝于北京,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錢學森回憶說:“全國解放以後,我在報紙上見到了董老師的名字,他是河北省委的負責人之一。我1955年回到祖國時,董老師已經故去了,沒有能夠再見到他。”
美術老師高希舜,熟悉國畫界的朋友對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他是著名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同時,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偉人毛澤東在湖南一師的同班同學。他從湖南一師畢業後,又考入北京的國立美術專科學校學習,畢業後到北京師範大學附中任教,成為錢學森的美術老師。錢學森認為,高希舜對自己的影響是“繪畫、美術、音樂”。他回憶說:“我們的美術老師高希舜,暑假裡開辦暑假繪畫訓練班,教畫西洋畫,父親很支援我去。我買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學畫,也學中國畫,後來我畫得還不錯。”那時,錢學森在繪畫上下了很大工夫,他的兩幅畫作還被學校作為“範作”儲存起來。他的族弟錢學文曾在香港一位朋友家看到過一幅他的畫作,當時想高價買下來,但畫主認為那是無價之寶,不賣。
高希舜
在高希舜等老師的影響下,錢學森對音樂也很有興趣。那時,老師會在音樂課上用手搖機械唱機給學生們放唱片,教大家欣賞各種樂曲、學唱中外名曲。他回憶說:“後來,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聲響,一直在我心中激蕩。”錢學森寫過不少關于藝術、關于藝術與科技結合的文章,倡導用藝術修養打開人的思維。1994年,錢學森出版《科學的藝術與藝術的科學》一書,提倡用高新技術為文化藝術活動服務,展現了這位大科學家在美學、藝術領域的探索。沒有深厚的藝術修養,是很難寫出這樣的著作來的。
錢學森是大科學家,他深厚的科學功底也是在中學時期奠定的。在對他影響最深的7位中學老師中,有4位是理工科老師。
傅仲孫
幾何老師傅種孫,講課非常言簡意赅、深入淺出,給學生們留下深刻印象。錢學森認為,傅種孫對自己的影響是“幾何(數學理論)”。比如,傅老師告訴學生,公式公理,定義定理,是根據科學、根據邏輯推斷出來的。在課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國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是如此!數十年後,錢學森回憶起當年在傅老師課堂上的情景,他說:“他把邏輯推理講得透徹極了,而且也現代化”,“聽傅老師講幾何課,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麼是嚴謹科學”。
生物老師俞君适,培養了錢學森的動手能力。俞君适在教錢學森之前,先在家鄉江西任教,教過的學生有方志敏、邵式平等著名革命家。錢學森記得,俞老師喜歡帶學生到野外去,捕捉動物、采集标本,并教他們如何解剖青蛙、蚯蚓等。有一次,俞老師給了錢學森一條蛇,讓他制成标本,并對他說,制标本的事,第一要膽量,第二要技術。
1985年錢學森給俞老師的親筆信
新中國成立後,俞君适在江西大學生物系任教,與錢學森常有書信往來。1982年2月5日,錢學森在給俞老師的信中,還回憶起半個多世紀前的情景:“随老師到北京天壇采昆蟲标本;在老師住所槐廬吃飯有蛋和豆腐羹;蒙賜玻璃酒精瓶裝蛇等。我對老師的教誨是感激不盡的!我若能為國家為人民做點事,皆與老師教育不可分!”
化學老師王鶴清,教給了錢學森化學知識和注重科學實驗的思想。半個多世紀後,錢學森還記得王鶴清講的“化學鍵是由原子外殼層形成的”等知識,在20世紀20年代,這算是最“現代化”的化學知識了。王鶴清在給學生們講授原理的同時,特别注重培養學生做實驗能力。錢學森回憶說:“當時師大附中很窮,但是化學實驗做得很多,化學實驗室對學生随時開放。”由于經費不足,錢學森做化學實驗的試劑不純,濾紙也隻能用北京人冬天糊窗戶用的“高麗紙”。在簡陋的化學實驗室裡,錢學森養成了對科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形成了理論必須與實驗結果互相印證的思想,這個習慣他保持了一生。
博物老師李士博,同樣喜歡帶學生去郊外實地考察,采集礦石标本。這雖然不是什麼學術研究,卻也能讓學生們親身體會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培養出對科學的興趣。李士博還注重講課的趣味性。比如,他把礦物的硬度,編成了合轍押韻的順口溜,讓學生一下子就記住了。1982年,錢學森出席北京師範大學建校80周年大會時,還當場把李老師編的順口溜背了出來。他說:“這是誰教給我們的?是我們的李士博老師,他編了這個詞,我到今天還背得爛熟。”
在師大附中讀書時的錢學森
1917年到1929年,錢學森在京師女子學堂附小、北京高等師範學校附小、師大附中度過了12年的求學生涯。特别是師大附中的6年,為錢學森創造一生業績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晚年回憶說:“這是我一輩子忘不了的6年”。
那個時代,正是軍閥混戰、國無甯日的時代。錢學森是幸運的,他在一個混亂的時代,上了一所校風、學風優良的學校,遇到一群不敢國家沉淪、抱有教育救國志向的好老師。他在晚年曾告訴記者,北師大附中的6年中,“我遇上了一個特别優良的學習環境”。
從錢學森對老師們的回憶中,我們不難看出,他們有的對錢學森的人格發展和文藝修養做了良好的熏陶,有的對啟發他的科學興趣作了良好的引導,有的傳授給他一生難忘的知識。應該說,錢學森的成就,也應該有這些老師的一部分功勞。是以直到晚年,錢學森對這些曾經啟發、教育自己的中學老師,仍舊念念不忘。
晚年的錢學森
錢學森晚年,對教育作了很多思考,提出了一個著名的問題:“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個問題,被稱為“錢學森之問”。
現在,中國教育的社會環境和硬體設施,比起近百年前錢學森上學的時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我想,著名的“錢學森之問”得到解答的時候,應該不會太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