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他是天才吗?我想,世界上没有什么天才,没有人天生就是大科学家。钱学森能取得伟大的成就,除了他过人的天分和勤奋外,还有不少人深深影响了他,教他做人,传他知识,这才有了这位为国家做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

钱学森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列出了一份名单,名单上按时间顺序列出了对自己有深刻影响的17个人。研究这份名单,会给人一些启发。

名单上的前两位,是钱学森的父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钱学森的父母是称职的“第一任老师”,这自不必说。

名单上的最后三位,是毛泽东、周恩来和聂荣臻。钱学森1955年归国后,在他们的领导和支持下,完成了载于史册的功绩。其中,聂帅是钱学森的直接领导,对钱学森的工作给予了极大的支持。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钱学森手迹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中间的那12位。他们有一个共同点:

都是钱学森的老师,从小学到大学再到留学都有;在12人中,有8位是中小学老师,占了三分之二。

可见,一个人中小学时期接受的教育,会影响他的一生。

那么,钱学森读小学、中学时的老师,对他有什么影响呢?我们不妨介绍其中的几位。

1920年,9岁的钱学森转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读书,遇到了他的级任老师(即班主任)于士俭。钱学森认为,他对自己的影响是“广泛求知、写字”。钱学森回忆说,于士俭老师教书法课,让学生们自己选择欧、颜、柳、赵等人的字帖临写,如果看学生写得不太好,就坐下来一笔一画地教,“于老师写什么体的字,就像什么体的字,书法非常好,使你不得不喜爱书法艺术”。于士俭这种耐心地、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岂不是很能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吗?于士俭教过的学生中,除了钱学森,还有比钱学森小2岁的电子信息工程专家罗沛霖院士。

在钱学森列出的名单中,有7位是他在师大附中时(1923年至1929年)的老师。

附中主任(即校长)林砺儒。钱学森认为,他对自己的影响是“伦理学(社会发展)”。林砺儒是著名的教育家,他提倡平民教育、人格教育,主张中学教育的任务是“引导少年人格之放射到各方面去”,倡导中学时期要对学生进行“全人格教育”。钱学森回忆说,林砺儒“确实把师大附中办成了第一流的学校。这真是了不起!很不简单!”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林砺儒被推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了国家教育部副部长。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林砺儒

林砺儒是钱学森父亲的朋友,父亲带钱学森到林家,通过严格的考试,拜林砺儒为师。学什么呢?学伦理学。奇怪吗?“补课”不是为了考级考证,而是学习怎么做人。钱学森考入附中后,林砺儒又担任了他的伦理课教师,用自编讲义《伦理学要领》为学生们讲课,告诉学生“道德生活之内在——良心”,提倡学生培养“节制、勇敢、公正、明德的美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钱学森晚年回忆说:“林砺儒的课讲得好极了.他完全是从唯物史观来讲伦理学的。”

国文(即语文)老师董鲁安(又名于力)。他1920年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9年五四运动时,曾参加“火烧赵家楼”的行动。钱学森认为,董鲁安对自己的影响是“国文、思想革命”。他回忆说,董老师“思想进步,常在课堂上议论时弊,厌恶北洋军阀,欢迎国民革命军北伐,教我们读鲁迅的著作和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到了高中三年级时,我对用文言写文章、小品特别感兴趣”,“董老师实际上把这个课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讲了许多大道理。我们这些学生也就从那个时候懂得了许多道理,我们要感谢董老师”。董鲁安还曾断言,钱学森如果学问,一定能成为大作家。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董鲁安

钱学森是理工科“学霸”,却有着深厚的文史修养,能写一首漂亮的文章,和董老师的影响不无关系。同时,董鲁安还启发了学生的爱国、救国思想,钱学森的爱国情怀,和董老师的影响也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后来,董鲁安担任过燕京大学国文系主任。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坚决拒绝与日伪合作,遭到软禁。1942年化装离开北平,奔赴晋察冀边区,加入到抗战队伍中去,1953年病逝于北京,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钱学森回忆说:“全国解放以后,我在报纸上见到了董老师的名字,他是河北省委的负责人之一。我1955年回到祖国时,董老师已经故去了,没有能够再见到他。”

美术老师高希舜,熟悉国画界的朋友对这个名字应该不会陌生,他是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同时,他还有另外一个身份——伟人毛泽东在湖南一师的同班同学。他从湖南一师毕业后,又考入北京的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北京师范大学附中任教,成为钱学森的美术老师。钱学森认为,高希舜对自己的影响是“绘画、美术、音乐”。他回忆说:“我们的美术老师高希舜,暑假里开办暑假绘画训练班,教画西洋画,父亲很支持我去。我买不起油彩就用水彩学画,也学中国画,后来我画得还不错。”那时,钱学森在绘画上下了很大工夫,他的两幅画作还被学校作为“范作”保存起来。他的族弟钱学文曾在香港一位朋友家看到过一幅他的画作,当时想高价买下来,但画主认为那是无价之宝,不卖。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高希舜

在高希舜等老师的影响下,钱学森对音乐也很有兴趣。那时,老师会在音乐课上用手摇机械唱机给学生们放唱片,教大家欣赏各种乐曲、学唱中外名曲。他回忆说:“后来,贝多芬憧憬世界大同的声响,一直在我心中激荡。”钱学森写过不少关于艺术、关于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文章,倡导用艺术修养打开人的思维。1994年,钱学森出版《科学的艺术与艺术的科学》一书,提倡用高新技术为文化艺术活动服务,体现了这位大科学家在美学、艺术领域的探索。没有深厚的艺术修养,是很难写出这样的著作来的。

钱学森是大科学家,他深厚的科学功底也是在中学时期奠定的。在对他影响最深的7位中学老师中,有4位是理工科老师。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傅仲孙

几何老师傅种孙,讲课非常言简意赅、深入浅出,给学生们留下深刻印象。钱学森认为,傅种孙对自己的影响是“几何(数学理论)”。比如,傅老师告诉学生,公式公理,定义定理,是根据科学、根据逻辑推断出来的。在课堂如此,到外面如此,中国如此,全世界如此,即使到火星上也是如此!数十年后,钱学森回忆起当年在傅老师课堂上的情景,他说:“他把逻辑推理讲得透彻极了,而且也现代化”,“听傅老师讲几何课,使我第一次懂得了什么是严谨科学”。

生物老师俞君适,培养了钱学森的动手能力。俞君适在教钱学森之前,先在家乡江西任教,教过的学生有方志敏、邵式平等著名革命家。钱学森记得,俞老师喜欢带学生到野外去,捕捉动物、采集标本,并教他们如何解剖青蛙、蚯蚓等。有一次,俞老师给了钱学森一条蛇,让他制成标本,并对他说,制标本的事,第一要胆量,第二要技术。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1985年钱学森给俞老师的亲笔信

新中国成立后,俞君适在江西大学生物系任教,与钱学森常有书信往来。1982年2月5日,钱学森在给俞老师的信中,还回忆起半个多世纪前的情景:“随老师到北京天坛采昆虫标本;在老师住所槐庐吃饭有蛋和豆腐羹;蒙赐玻璃酒精瓶装蛇等。我对老师的教诲是感激不尽的!我若能为国家为人民做点事,皆与老师教育不可分!”

化学老师王鹤清,教给了钱学森化学知识和注重科学实验的思想。半个多世纪后,钱学森还记得王鹤清讲的“化学键是由原子外壳层形成的”等知识,在20世纪20年代,这算是最“现代化”的化学知识了。王鹤清在给学生们讲授原理的同时,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做实验能力。钱学森回忆说:“当时师大附中很穷,但是化学实验做得很多,化学实验室对学生随时开放。”由于经费不足,钱学森做化学实验的试剂不纯,滤纸也只能用北京人冬天糊窗户用的“高丽纸”。在简陋的化学实验室里,钱学森养成了对科学实验的浓厚兴趣,形成了理论必须与实验结果相互印证的思想,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生。

博物老师李士博,同样喜欢带学生去郊外实地考察,采集矿石标本。这虽然不是什么学术研究,却也能让学生们亲身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出对科学的兴趣。李士博还注重讲课的趣味性。比如,他把矿物的硬度,编成了合辙押韵的顺口溜,让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1982年,钱学森出席北京师范大学建校80周年大会时,还当场把李老师编的顺口溜背了出来。他说:“这是谁教给我们的?是我们的李士博老师,他编了这个词,我到今天还背得烂熟。”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在师大附中读书时的钱学森

1917年到1929年,钱学森在京师女子学堂附小、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小、师大附中度过了12年的求学生涯。特别是师大附中的6年,为钱学森创造一生业绩奠定了坚实基础。他晚年回忆说:“这是我一辈子忘不了的6年”。

那个时代,正是军阀混战、国无宁日的时代。钱学森是幸运的,他在一个混乱的时代,上了一所校风、学风优良的学校,遇到一群不敢国家沉沦、抱有教育救国志向的好老师。他在晚年曾告诉记者,北师大附中的6年中,“我遇上了一个特别优良的学习环境”。

从钱学森对老师们的回忆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有的对钱学森的人格发展和文艺修养做了良好的熏陶,有的对启发他的科学兴趣作了良好的引导,有的传授给他一生难忘的知识。应该说,钱学森的成就,也应该有这些老师的一部分功劳。因此直到晚年,钱学森对这些曾经启发、教育自己的中学老师,仍旧念念不忘。

钱学森是怎样炼成的?钱学森的成就,应该有他们的部分功劳一、17位影响钱学森的人中,8位是他的中小学老师二、他们培养了钱学森的人文和艺术修养三、他们带给钱学森科学知识和研究习惯四、“难忘的六年”和“钱学森之问”

晚年的钱学森

钱学森晚年,对教育作了很多思考,提出了一个著名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个问题,被称为“钱学森之问”。

现在,中国教育的社会环境和硬件设施,比起近百年前钱学森上学的时代,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善。我想,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得到解答的时候,应该不会太远了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