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画栏人静晚风微。记得去年门巷,风景依稀,绿芜庭院,细雨湿苍苔。雕梁尘冷春如梦,且衔得芹泥,重筑新巢傍翠帏。 栖香稳,软语呢喃话夕晖……楼台静,帘幕垂;烟似织,月如眉。……杜宇声声唤道 :‘不如归!’”
这首《燕双飞》可谓是钱学森和妻子蒋英偕行万里的真实写照。
1947年,36岁的钱学森回国,不久后邂逅了青梅竹马——蒋英,情投意合的二人相爱,并在上海举办了一场令人艳羡的婚礼。一位是划时代的科学家,另一位是同样卓越的声乐学家,世人称之为:“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联姻。”

图|钱学森和妻子蒋英
其实,两人的缘分早已注定,据钱学森本人回忆:“1923年的时候,母亲带回来一个4岁的妹妹,没想到25年后她成为了我的妻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还得从他们的父辈讲起。钱学森的父亲钱均夫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两次出任浙江省立第一中学校长,在教育部供职多年,并当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而蒋英的父亲蒋百里是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秀才。
蒋家世居浙江海宁硖石,是当地的名门望族;而钱家也是浙江的书香名门。当年蒋百里参加桐乡县“观风题”考试,荣获第一,海宁、桐乡两地学子纷纷前来拜访,这其中就包括钱均夫。二人志趣相投,成为莫逆之友,后又一同东渡日本求学,友谊愈发深厚,多年来两家人保持亲密关系,算得上是世交。
1923年的一天,钱均夫与妻子二人受邀来到好友蒋百里家中做客,一进门就看见活泼可爱的五个小家伙。这让膝下只有一子的钱均夫夫妇羡慕坏了,特别是章兰娟,多年来她一直想要个女儿,但至今都没有如愿。
看着一旁正开心逗孩子的妻子,钱均夫心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经过一番思索,钱均夫对蒋百里说:“百里兄,你看你们家这五个孩子,个个都如此聪慧可爱,我们夫妻二人甚是喜爱,能否过继一个孩子给我们?”
其实,钱均夫只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提出这个请求,虽说当时“过继”的情况非常普遍,但毕竟是自己捧在手心的孩子,不同意也正常。可蒋百里竟然痛快地答应了:“你膝下只有一个孩子确实冷清了些,我们夫妇商量一下,佐梅同意的话,你们喜欢哪个孩子便带回家去。”
图|童年时期的蒋英和钱学森
随后,蒋百里叫来妻子佐梅,并向她说明了钱均夫与章兰娟的请求,得知这一切后佐梅说:“我们两家人关系一向亲密,我也清楚你们夫妇二人的人品。如今过继的事情也很常见,刚刚看见你们和我家三妹很合得来,不如你们就带她走吧。”
这个结果让钱均夫夫妇喜出望外,二人当即表示:“我们定当对孩子视如己出,绝不会亏待她。”随后,两家人还办了一个过继仪式,设了几桌酒宴邀请家中长辈和平日交好的朋友吃饭。在众人的见证下,4岁的蒋英改名“钱学英”,成为钱家的小女儿。
钱均夫夫妇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二人把蒋英当成亲生骨肉般疼爱,整日里变着法子给这个小姑娘做好吃的和好玩的。家里所有人都很喜欢蒋英,就连一向沉稳的钱学森也不例外,而蒋英也很喜欢钱学森。住在钱家那段日子里,蒋英成日跟在钱学森身后打转。
蒋百里一家也经常来看望蒋英,一来二去两家人的关系比以前更好了。一日,蒋百里又到钱家做客,席间大人们让钱学森与蒋英这对小兄妹表演个节目,两人合唱了一首《燕双飞》,赢得满堂喝彩。那时众人不会想到,这首《燕双飞》会是他们二人日后结为伉俪的预言,也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
总而言之,蒋英在钱家的日子过得很快乐,但这样幸福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在短短的四个月后蒋英就离开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据蒋英晚年回忆:“过了一段时间,我爸爸妈妈醒悟过来,心中对我很是不舍,于是和钱家商量,说想把三妹接回家。而我自小生活在孩子堆里习惯了热闹,在钱家待着总觉得闷得慌,也是想家了。”
人家父母都开口了,钱家也不能拒绝不是?即便章兰娟心里有一万个舍不得,也还是忍痛将蒋英送回了蒋家。经过这四个月的共同生活,章兰娟早就把蒋英当成亲生女儿,对她有着浓重的感情,在分别之刻章兰娟半打趣半认真地说道:“你们家三妹虽然回家了,但以后也一直是我的干女儿,以后长大了可得当我的儿媳妇。”不料一语成真。
原以为这次的事情会使两家之间产生间隙,没想到两家人的感情反而越来越好。舍不得蒋英的钱均夫夫妇,一有时间就带些蒋英喜欢的吃食去蒋家看望,与当初蒋家夫妇去钱家看望蒋英如出一辙。
随着蒋英日渐长大,两个孩子的感情也有了细微变化,在蒋英读中学时,钱学森偶尔会到学校看她。每次他来,蒋英都会向同学们介绍:“这是我的干哥哥。”起初她也没觉得有什么,后来愈发不好意思。长大后蒋英才明白,自己那会是害羞了,钱学森对此一无所知。
1935年,钱学森决定远赴美国学习。临行前几天,蒋百里夫妇带着蒋英去钱家看望他,毕竟这一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蒋英心里对钱学森很不舍,那天她特地为钱学森弹奏了一曲莫扎特的D大调奏鸣曲。随后还将一本唐诗送给钱学森,后来这本唐诗被钱学森带到了美国,一生妥善珍藏。随着钱学森出国,两人之间也慢慢没了联系。
唯一的一次得知蒋英消息,还是通过她父亲蒋百里。那天蒋百里赴美考核,抽空和钱学森见了一面,期间蒋百里还将蒋英在欧洲的留影拿给钱学森看。照片上的蒋英笑得很甜,比儿时平添了一分温柔,虽然钱学森什么也没讲,但他心里掀起了微澜,一种隐秘的喜悦在脑海中充斥开来。当然这都是后话。
蒋英自小在音乐方面便极具天赋。1936年,蒋百里出访欧美各国考察军事,同行的还有蒋英、五妹以及母亲。在那之后,蒋英就留居在德国柏林一家女子中学学习,后来凭借优异的成绩考入柏林音乐大学声乐系,那段时间蒋英一直在欧洲追逐自己的音乐梦想。
柏林在二战末期时不太平,蒋英逃亡到德国南方,那里紧靠瑞士边界,因此蒋英转入瑞士卢塞恩音乐学院研究生班深造。在这里,她领略到欧洲各国独特的音乐魅力,对音乐艺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并努力汲取其中的营养。
值得一提的是,蒋英在1943年瑞士“鲁辰”万国音乐年会上,荣获女高音比赛第一名,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东亚人。而钱学森自1935年赴美留学后,便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上。获得博士学位后,钱学森还和导师冯·卡门共同开创了举世瞩目的“卡门-钱学森公式”,是当之无愧的科研奇才。
一个在欧洲翱翔于声乐艺术的天空之中;一个在美国苦攻航空机械理论。10多个年头,钱学森与蒋英二人没有任何来往,但缘分总是会在恰当的时机来到身旁。
1946年,学有所成的蒋英回到祖国,并于1947年5月31日,在上海兰心大戏院举办了一场演唱会。这场演唱会由钢琴名家马果斯基教授伴奏,轰动了整个上海滩。各大报社争相报道:“她卓越的‘歌唱艺术’,使人们看到中国一样有优越的艺术天才,良好的资质和聪颖头脑。”
一时之间,蒋英成了上海的红人。也正是这个时期,蒋英邂逅了同样学成归来的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钱学森。36岁还未婚的钱学森让母亲很是着急,这么大年纪还没结婚的可不多。
当时,章兰娟一心想为儿子找个合适的结婚对象,想着蒋英几姐妹身边的年轻朋友多,便将这事拜托给她们。既然接受了任务那就认真去执行,后来蒋英还真给钱学森找到了个合适的相亲对象,但钱学森好像对此事并不在意。
图|钱学森
那次的相亲很尴尬,钱学森就在那里坐着,半天也说不出一句话。蒋英明白他向来不是活泼的人,以为他不好意思便和大家一同劝他,但钱学森仍没有做出什么反应。毫无疑问,这场相亲以失败告终。
经此一事,大家原以为钱学森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不会谈论感情的事,没想到向来内敛的他,竟在不久后为了爱情主动进攻。那是1947年旧历七月初七,说起来这还是钱学森刻意选的良辰吉日,这可是个大日子。(以后不要再说理工男不懂浪漫了)
这天,钱学森一大早就将自己收拾得整整齐齐,随后来到蒋家。由于钱学森没有事先通知,当时时间又很早,所以大家对钱学森的到来都感到很疑惑。不等蒋家人开口发问,钱学森就径直走到蒋英面前。
迷迷糊糊的蒋英听到了这样一段话:“英妹,我们俩分别12年了,同样身处在异国他乡,经历了太多太多。我们非常适合在一起!在国外的这段时间里,我愈发明白自己对你的感情,这次我回来,就是想带你一块到美国去,你愿意吗?”
蒋英被钱学森这番话问懵了,这么多年来自己和钱学森都没有交流,对彼此的印象还停留在小时候,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求婚,蒋英心里既欢喜又慌张。前些日子还和妹妹给他介绍对象呢,如今怎么反倒向我求婚了?于是蒋英婉言道:“我们都这么多年没见了,对彼此都不太了解,我怎么能跟你去美国呢?我们先互相了解一下。”
但钱学森可不管这些,自始至终就是那一句话:“不行,你得跟我去美国。”这话听起来真是让人又好气又好笑。面对如此真挚的钱学森,蒋英的心动容了,她细细回忆这些年二人的过往,竟发现自己对他确实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存在,并确定那不是亲情而是爱情。
经过一番思索,蒋英终于答应了他。一向坚毅内敛的钱学森,此时眼角泛起泪光,足以看出他对蒋英的深情。其实,对于这一局面蒋、钱两家都很震惊,他们没想到这俩孩子会走到一起,对于这个结果大家都很开心。就这样,在一片祝福声中钱学森与蒋英在上海缔结良缘。
图|蒋英
婚后,蒋英便跟钱学森回到了美国,两人在波士顿有了自己的小家。在客厅里,摆放着一架黑色大三角钢琴,这是钱学森送给蒋英的礼物,他知道妻子对音乐有多么喜爱。由于蒋英长期在德国学音乐,对英语还不是很熟练。
为了帮助妻子更好适应美国的生活,工作繁忙的钱学森经常给蒋英补习英语。在蒋英学累了的时候,钱学森还会用英语讲一些笑话逗她开心。不仅如此,钱学森还常常亲自下厨为蒋英烹饪美食,一手好厨艺深得蒋英的心,她时常对朋友们说:“我们家学森的厨艺可好了,平日里我也就只能给他打打下手。”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在这世上,能让钱学森如此温柔以待的,恐怕只有蒋英了。
1950年,钱学森和蒋英决定回国生活,两人买好票,并办好了行李托运及回国的一切手续。就在此时,美国当局却将钱学森拦了下来。这都是因为美海军部副部长下达了一条命令:“无论如何,都不能让钱学森回国 !”
这些年,钱学森一心扑在科研事业上,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如今却不让走了,这是什么道理?恐怕是因为钱学森大脑中有航天科研的“宝藏”!
随后,无耻的美国人将钱学森关押在特米那岛的拘留所里,在这钱学森受尽了折磨。后来,美国当局提出交出 1.5 万美元,钱学森便可保释出狱,但前提条件是不能离开洛杉矶。
与钱学森的性命相比,这1.5万美元又算得了什么?蒋英果断拿出这笔钱,将钱学森保释出来。但美国当局仍不肯善罢甘休,隔三差五就派人到钱学森家里捣乱,不是东翻西找就是无故训斥,每次他们来都会将家中搅得鸡犬不宁。
钱学森和蒋英从来不与他们争辩,因为他们明白劝告往往是无效的,对自身也是一种煎熬。待他们离开后,夫妻二人默默将家里重新收拾干净,无论身处何种逆境,他们总是抱着一种乐观心态来面对。
图|钱学森一家
在这长达五年的至暗时刻,钱学森一家过得十分艰难。美国当局对他们的信件进行控制,后来甚至还窃听他们的电话,他们家一举一动都被监视着,一切都要万分小心。饱受折磨的钱学森日渐消瘦,身体状况大不如前,蒋英非常心疼。
她再也顾不上钻研音乐,转而一心照顾家庭,洗衣拖地、擦窗洗碗全都不在话下。以前十指不沾阳春水的蒋英,如今也开始为丈夫做起了羹汤,期盼能稍稍缓解丈夫的苦闷。而钱学森也明白妻子的苦心,也许味道不是那么好,但他总会将饭菜通通吃光。
在妻子的陪伴和支持下,钱学森甚至还完成了个人著作的撰写。在这本著作最醒目的位置,赫然标注着“献给英”三个字,这是独属钱学森的浪漫。
而希望的曙光也终于来临。1955年10月8日,在周总理的帮助下,钱学森夫妇和他们的一双儿女终于回到了祖国,这一刻他们等了太久。还没等好好休息一番,两人便投身到各自的专业领域,兢兢业业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
蒋英最初在中央实验歌剧院担任艺术指导和独唱演员,后来在中央音乐学院任歌剧系主任、教授。她这一生桃李满天下,名下学生曾多次获得国际大奖。而钱学森一心扑在中国航天科技事业上,后来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
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整个70 年代,钱学森的工作非常忙碌,后来更是发展成十天半个月见不到人影。妻子对此十分担心,但钱学森每次都说是工作原因,其实他是去基地出差了,国家要求保密,他不能对妻子说出实情。
有一次,蒋英在家里一个多月都得不到丈夫的音讯,这加重了蒋英的忧虑,她不得不到处询问钱学森的消息。为了让她安心,国防部五院特地回复她:“钱院长在外地出差,他平安无恙,只是工作太忙,暂时还回不来,请您放心。”听到这番话后,蒋英心里那块大石头总算落地。她完全支持丈夫的事业,此后再不过问这些。
图|晚年时期的钱学森和蒋英
正是因为有了蒋英的理解和支持,钱学森才能心无旁骛钻研科学。一个国家如果要想有所发展,首先要保证国防安全。是两弹一星铸就了大陆的核盾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希望发生战争,但是拥有这样的武器,便代表我们在世界范围内拥有话语权,也让中国人更有底气。
1991年10月16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钱学森“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称号。在大会上,钱学森饱含深情地向妻子表达了感激。他表明虽然妻子从事的领域与他的事业方向相差甚远,但两人的精神世界却是相通的。他感谢妻子这些年对自己的艺术熏陶,让他对世界的认识变得不像以往那么单一,学会了从多角度去看待问题,避免机械唯物论,这对自己的科研事业有极大的帮助。
如果说钱学森是一颗闪耀的科学巨星,那这光辉映照下一定有蒋英的身影;如果说蒋英是音乐艺术的一座高山,那么钱学森便是高山上的潺潺流水。两人的婚姻可谓是艺术嫁给了科学,共同谱写了一首精妙绝伦的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