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頭條帶你看河北##2021我為河北文旅代言##河北文旅看圖識景#
no.4
我作為中國人的後裔
寫出它是我的責任
張純如,
1968年生于美國紐澤西州普林斯頓,
祖父是抗日國軍将領張鐵軍。

她本有着優裕和安甯的生活,
曾在美聯社和芝加哥論壇報當記者,
後開始全職寫作和演說,
1994年12月,
她看到了幾張南京大屠殺時的照片:
“數百名中國平民的屍體飄滿江面,
還有被砍掉的頭顱,
被割開的肚腹,
以及裸體的婦女,
她們的臉扭曲變形,
帶着讓人無法忘記的
痛苦和恥辱的表情。”
這些景象,
在她學校的圖書館裡,
在市裡的公共圖書館裡,
在她所學的世界曆史教材裡,
什麼都找不到,
甚至她的老師對此都一無所知。
她說,納粹屠殺猶太人,
全世界家喻戶曉,
但是在西方,
南京大屠殺的事實無人知曉,
我作為中國人的後裔,
寫出它是我的責任。
她為此耗掉整整三年,
在南京、北京、上海、杭州等地
一次次地調查。
她搜求和挖掘了
浩如山海的檔案史料,
包括從未出版的日記、筆記、
信函、政府報告、
東京戰犯審判記錄稿
以及與二戰日本老兵的書信等原始材料。
在此期間,
她還意外地找到“中國的辛德勒”
約翰•拉貝先生
詳細記錄南京大屠殺的《拉貝日記》
以及另一份珍貴史料《魏特琳日記》。
約翰·拉貝和魏特琳
但寫作是噩夢一般的曆程,
她不僅要面對、還要一一叙述出來
那些令人發指的暴行:
“砍頭、活埋、活焚、挖心、
分屍,在糞池中溺淹……”
她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
體重減輕,頭發掉落”。
1997年12月,
在無盡的内心磨折和悲痛之後,
她的書
《南京大屠殺:被遺忘的二戰浩劫》
在美國正式出版。
此書的出版發行
給她帶來極高的學術榮譽,
哈佛大學曆史系主任
威廉•柯比教授為其作序時
稱這是“第一本充分研究
南京大屠殺的英文著作”。
但她的生活也從此
陷入無窮無盡的恐懼。
日本右翼勢力的報複和騷擾
也随之而來,
她隻能經常變換電話号碼,
從不敢随意透露
丈夫和孩子的資訊。
2004年11月9日,
因罹患憂郁症
而心力交瘁的張純如,
在加州蓋洛斯
自己的車内飲彈自殺,
年僅36歲。
她最愛的兒子,剛滿2歲。
張純如的父親與她的銅像
她在死前留下一張紙條,
要求家人記住她生病前的樣子:
“我曾認真生活,
為目标、寫作和家人
真誠奉獻過。”
2014年12月13日,
習近平總書記
在國家公祭日上擲地有聲地說:
“自古以來,
和平就是人類最持久的夙願……
弱肉強食不是人類共存之道,
窮兵黩武不是人類和平之計。
和平而不是戰争,
合作而不是對抗,
才是人類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
沒有誰可以是一座孤島,
整個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
在重大災難面前,
愛好和平的人民唯有守望相助,
付出勇氣、決心、關愛,
才能照亮所有的至暗時刻。
銘記,
不隻是民族的悲怆,
還有落後必亡的訓誡。
紀念,
不是為了宣揚複仇的怨念,
而是為了許下複興的心願:
銘記曆史,珍愛和平。
(轉自:北洋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