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歌劇《拉貝日記》德文譯者:讓人性的光輝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歌劇《拉貝日記》德文譯者:讓人性的光輝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羅克在南京和平論壇上發表演講。(資料圖)申冉攝

編者按:侵華日軍在1937年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是人類曆史上的黑暗一頁。84年過去了,曆史真相不會被時間掩蓋,人類對和平的信念與堅守就像穿越時空的火種,跨越地域,代代傳承。不論身處世界何處,不論年齡幾何,他們把傳遞和平火種的信念轉為行動,将對堅守和平的祈盼化成守望,他們是穿越時空的和平守望者。

中新網南京12月12日電 題:歌劇《拉貝日記》德文譯者:讓人性的光輝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記者 鐘升

時至今日,德國人羅克仍不時回憶起歌劇《拉貝日記》的結尾曲。“那首歌歌頌着和平與幸福,告訴我們,南京大屠殺中不分國界的人性光輝,将能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2004年,正在美國求學的羅克被中文老師推薦了張純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殺》。當時的羅克沒有想到,自己有朝一日會和南京大屠殺聯系得如此緊密,并将其作為自己的研究課題之一。

不久之後,羅克踏上了南京的土地,成了南京大學的一名留學生,在此期間,他參觀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白骨累累的萬人坑令他震撼不已。但令羅克困惑的是,“參觀時,我的内心始終有一種‘麻木’的感覺。就像我在德國參觀屠殺猶太人的集中營時一樣”。

如今,當羅克回首這段經曆時,他已經了解了這種情感的由來:“在德國,包括我祖父母在内的很多經曆過戰争苦難的老一輩并不願意提及過去發生的事,使得幾代人之間在曆史記憶的傳承上存在割裂。我們年輕一代知道過去發生了什麼,卻無法很好地了解過去的戰争創傷。而隻有意識到這種創傷,我們才能更好地接近那段曆史。”

在南京的留學生活轉瞬而過,但在紀念館的所見所感卻始終萦繞于羅克的心頭,令他想更加深入地了解南京大屠殺。在英國牛津大學深造時、在日本旅行時,羅克一直不忘抽空采訪中日兩國學生,了解他們對彼此國家的看法、對南京大屠殺的了解,并在海外傳遞着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以南京大屠殺為代表的戰争創傷,則成了他緻力研究的方向,這段曆史在他的心中也随之愈發明晰。

2007年,閉館擴建的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重新對外開放。這一年的12月13日,再度來到南京的羅克參加了向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獻花的儀式。“當我放下鮮花的那一刻,一股哀傷襲向了我。”此時的羅克已不再是一名南京大屠殺的“陌生人”,曾經的“麻木”感也不複存在。

繼續在南京學習、工作的日子裡,羅克成了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研究員,一邊研究南京大屠殺,一邊傳播和平的理念。

2014年,中國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設立為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對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上升至國家層面。對此,羅克表示,中國設立國家公祭日,能夠讓南京大屠殺的創傷為更多年輕人所知,将記憶傳遞下去,也能讓全世界更好地了解南京大屠殺。

歌劇《拉貝日記》德文譯者:讓人性的光輝化作照亮人類未來的明燈

南京大學拉貝與國際安全區紀念館。(資料照片) 泱波 攝

2019年,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的大型原創歌劇《拉貝日記》正式亮相并走出國門巡演。為友善國外觀衆了解歌劇的内容,當年4月,南京大學被委托在一個月内将歌劇《拉貝日記》翻譯成德文版,羅克成了其中的一名譯者。

因為時間緊張,翻譯期間,羅克和其他譯者吃住都在辦公室裡,每天隻有5小時的睡眠時間。他說:“我對拉貝的所作所為感到驕傲,并不因為他和我同為德國人,而是他在宛若人間地獄的南京,做了一個人該做的事,展現了人性的光輝。這種偉大的精神是超越國籍、人種、時空的,也是我們和平學教席緻力于播種、傳播的。”

翻譯工作一結束,羅克就赴德國參加會議。會議期間,他和參會者分享了自己翻譯歌劇《拉貝日記》的經曆和感想。“有些人聽完我的介紹立刻去觀看了。他們說,歌劇給他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德國的媒體也專門做了報道。我認為這是一次很好的向全世界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嘗試,我也很榮幸能參與其中。”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4周年。對于84年前的慘劇,中國人民仍記憶猶新,并努力将傳承曆史記憶、維護世界和平的精神傳遞給下一代、傳播向全世界。包括羅克在内的諸多愛好和平的海外人士也參與進來,把中國人民對和平的祈願播撒開來。12月4日,羅克所在的南京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平學教席參加了2021中日和平學線上交流會。中日兩國的和平學學者、青年學生圍繞“東亞和平學對話的接力”展開探讨,一道留下和平印記、推動和平永不止步。(完)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