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晚,昆劇《瞿秋白》在昆山文化藝術中心成功上演。該劇由江蘇省演藝集團出品、江蘇省昆劇院創排演出。既是2021紫金文化藝術節參評劇目,亦是第八屆中國昆劇藝術節開幕式演出。
昆劇《瞿秋白》以中國共産黨早期主要上司人之一、中國革命文學事業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瞿秋白為主人公,講述其被捕之後,面對國民黨或禮或兵、再三勸降,卻始終堅守初心、不為所動,直至最後舍生取義、以身殉節的事迹。
該劇特邀江蘇省戲劇文學創作院院長、著名編劇羅周創作,梅花獎獲得者、著名導演張曼君執導,梅花獎獲得者石小梅和昆曲表演藝術家趙堅擔任藝術指導。白玉蘭主角獎獲得者、國家一級演員施夏明飾演瞿秋白,優秀青年演員周鑫飾演宋希濂,梅花獎獲得者孔愛萍飾演金璇,梅花獎獲得者柯軍飾演魯迅,梅花獎獲得者單雯飾演楊之華,優秀青年演員孫晶、趙于濤、錢偉飾演王傑夫、蔣冰、陳建中。
昆劇《瞿秋白》是近年來江蘇省昆劇院創排的第三部昆曲現代戲。從回溯年少澄澈之情、細剖一代平劇大師心路成長曆程的《梅蘭芳·當年梅郎》,到聚焦當下疫情執行個體、描摹平凡人之愛與暖的《眷江城》,再到追溯革命先輩風骨懷抱、點燃理想信念之光的《瞿秋白》,江蘇省昆劇院以備受業内外贊譽的作品,向這個時代證明,昆曲不僅能演好現代戲、當代戲,也能開掘出不同主旋律題材作品中蘊含的獨特價值,以真情寫真人,将極簡、極淨、極美的南昆風度,如春風化雨般,融入或纏綿、或堅毅、或細膩、或恢弘的文本創作、舞台排程、表演藝術等環節中。
昆劇《瞿秋白》被譽為當代戲曲的“高峰”之作,亦離不開上述所提三個主要環節的相得益彰。
劇本,乃一劇之本。縱觀全劇,令人耳目一新、别具匠心的亮點便是文本獨特的結構方式。劇目由《溯源》《秉志》《镌心》《取義》四折構成。其中,每一折都分為“晝”“夜”兩部分。“晝”對應瞿秋白被捕後之現實空間,在這裡,完成了他走向死亡的最後曆程,具體由國民黨的“三次勸降”與“秋白之死”構成。“夜”則對應瞿秋白遊走于現實世界後的心理空間,是劇作家在翻閱大量瞿秋白事迹資料,對人物深入了解後,對其内心的開掘與探究。
若說“晝”之呈現的現實真事,為冰山一角。那麼,隐藏在這背後的“夜”之心理空間,則是茫茫汪洋中,主人公那更廣袤、更無際、更幽深的情感。在劇中,分别展現在瞿秋白與母親金璇“念念思歸鄉”的母子情中、展現在瞿秋白與友人魯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的知己情中、展現在瞿秋白與夫妻楊之華“印之在掌,镌之入心”的夫妻情中。
劇作家羅周在其百餘部的劇本創作中,已然形成鮮明的創作風格,并通過大量的實踐搬演,被成功驗證并形成理論體系。在談及戲曲差別于話劇、電視劇等其它藝術形式的獨特價值時,羅周曾表達:“中國戲曲最大的優長,便是對情感的豐富性和層次性作出極緻的凝注與表達,它将情感噴薄的瞬間凝固、放大,進而完成對人類精神的剖析,這是其它藝術樣式所難以達到的。傳承戲曲,當放大這種獨特的情感表現力。”這個創作思路,在《瞿秋白》一劇中被展現得淋漓極緻。全劇無一處刻意雕琢、無一處糅雜繁複,如靜水、似璞玉,以中國戲曲本體中最獨特之魅力,吸引當代觀衆走進劇場,流連忘返。
也正因于此,導演張曼君以“心劇”定義昆劇《瞿秋白》。她在導演闡述中寫道:“這是面對生死命題展開的一部戲劇,在幾乎是終極的陡峭情境中,展開人物心靈心境的訴說,容量廣闊而且深邃。這樣的‘心劇’,使昆曲走入現代生活,甚至作為一個載體去表達現代性的追索,可以說這是戲曲現代性的高段位抒寫的一次嘗試。”
身為當代傑出導演藝術家,張曼君導演曾創排一批具有裡程碑式意義的舞台劇目,在一度文本到二度舞台呈現的過程中,賦予作品獨特的美學追求。在《瞿秋白》中,展現在簡明大氣的舞美設計上、展現在似真似幻的燈光轉景中、展現在将古典與現代巧妙融合的導演排程裡。
舞台之上,天幕之下,一黑一白兩個巨幅景片靜靜凝立。“晝”與“夜”、“陰”與“陽”、“生”與“死”,都蘊含其中。全劇沒有紛繁的道具,沒有瑣碎的排程,一張審訊桌、一張監獄床,便代表瞿秋白所處之環境了。當不依靠外在形式的支撐,無疑對二度創排、對導演深挖角色人物内心之開闊精神,有了相當高的要求。而也正是這份挑戰,更令導演在創作中有不斷探索、前行的動力。張曼君導演曾說:“現代戲曲應該‘退一進二’,也就是退回中國的古典審美精神,進到現代觀念對人的新的認知,樹立新的賦形坐标,赢得當代。在傳統的土壤上進入現代戲曲的主旋律,重整對藝術本體的認識,即對人的認識。”
誠如此言,《瞿秋白》做到了。
這同樣離不開演員們對角色的精心塑造,從手勢、眼神、身段、台步,每一個人物的塑造皆是惟妙惟肖。一身風骨的瞿秋白、糾結不忍的宋希濂、堅韌剛毅的金璇、洞達聰慧的魯迅、溫婉知心的楊之華、老辣狠厲的王傑夫、愚勇讷拙的蔣冰、谄媚狡黠的陳建中……劇中人仿佛隔着百年時光,從曆史的甬道中相繼走來。
當演出進入尾聲,江蘇省昆劇院院長施夏明飾演的瞿秋白,哼唱着俄文版的《國際歌》,在一片象征着鮮血的花瓣之中,安然端坐于刑場上時,台下一片寂靜,靜到那座中觀衆們低低的啜泣之聲,都能聽見。在這一刻,無人不被動容,又無人忍心破壞這份高貴、甯靜與悠遠。
“生如夏花紛燦爛,死似秋葉意自恬。沐風霜、正百年,報與先生共相勉。”一曲水磨,餘音缭繞,斯人若聞,亦當欣慰。
通訊員 俞思含
校對 盛媛媛
來源:紫牛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