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帶你看看茅台酒的三個時期發展

作者:茅品視界

說到貴州大家不免想到酒,否則怎麼會有這句“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的名句流傳了出來。前一句說的是名,後一句說的是地,這所謂的地呢就是指的“赤虺河”。

赤虺河指的是哪兒你知道嗎?其實說的就是我們的赤水河。

至于赤水河為什麼會得這個名呢?這是因為我們的赤水河在端午時節的時候水流會變得很急,進而變成紅色的。于是當時的人們便把它稱作了赤虺河。

“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帶你看看茅台酒的三個時期發展

說到赤水河的美酒,那是遠名在外的自然是指的“茅台酒”了。今天我就帶着大家一起來談一談茅台的發展曆史。

一、茅台酒的萌芽期:最早的茅台酒燒坊

說到最早的茅台酒酒坊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大和燒坊“,這個是考證茅台楊柳灣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一所化字爐捐款名單所發現的。

但其實”偈盛酒坊“,這是在茅台至縣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發現的,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

根據種種迹象茅台酒的大約發展于漢代,直到清乾隆初,用了一千多年時間初步臻于完備,并産生出一個獨樹一幟的酒體。不過此時的茅台酒是屬于那時的資本主義的産物。

二、茅台酒的發展期:貴州總督開辟赤水河道

乾隆六年(1741年)的時候,清政府将茅台劃為了川鹽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乾隆八年(1743)當時貴州總督張廣泗感覺川鹽運輸非常的艱難,特别是“滇銅黔鉛每歲由陸路運輸進京,節節皆崇山峻嶺,烏道羊腸,馱運艱難,腳費浩大”。

于是他便想疏通赤水河發展航運,下令讓地方官員對河道進行調查,舉賢征工,在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後。乾隆十年(1745年), 赤水河中下遊航運終于暢通了,在這之後茅台才日漸成為川鹽在貴州集散的一個重要地。

這之後茅台陸續也來過幾位詩人,在品嘗到茅台酒後都誇贊不已,于是茅台酒的名号便漸漸的傳了出去。

都珍詩雲:”蜀鹽走貴州,秦商聚茅台”描述了當時山西、陝西鹽商,積資巨萬,在這裡設号經營,過去的漁村很快變成熱鬧非凡的商業集鎮。

鹽運商業中迅速發展的資本主義趨向,助長着茅台鎮釀酒業中資本主義生産方式的發育。鄭珍詩雲:“酒冠黔人國,鹽登赤虺河”, 正是當時茅台鎮上鹽運、酸酒業中兩株資本主義幼芽聯袂競長的寫照。

三、茅台酒的成熟期:茅台春、茅台燒春

到清嘉慶八年(1803年)時,可以肯定的是”類似于捐修楊柳垮化字爐“的”大和燒房“的釀制酒坊和作坊已不止一家兩家。

他們所制的美酒,經秦商、鹽工船夫們帶出外地并加以宣傳,在省内外聲名昭著。

迨至清道光時,産自茅台鎮的“茅台春”、“茅台燒春”、“回沙茅台”等名牌酒年産量已達170噸以上。

在乾、嘉、道三朝近百年間茅台酒的發展,不僅是茅台酒釀造工藝的發展有了進步,酒業内部生産方式的同樣也是有了一定的發展。

四、中國被迫改革:茅台酒三家燒坊逐漸成立

直到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争後,由于外國資本主義的侵入,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清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十年間,貴州各族人民為推翻封建制度,反抗外國資本的入侵,阻止中國殖民地化而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舊民主主義革命運動,舉行了黃、白号軍農民武裝起義。

他們攻克湄潭,進逼遵義,勢震烏江以北。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部也于1858年5月至11月間由四川移師黔北地區,“取道仁懷縣,.....無意攻城,繞由鐘山茅台村,過黔西畢節而去”。

由于反動的清政府阻擊太平軍翼王石達開部入川和鎮壓貴州苗族黃、白号的起義,茅台鎮遭受兵贅,成了廢墟,這些燒房也全部被焚毀,于是茅台鎮的釀造就中斷了。

十九世紀六十年代鹹同農民起義失敗後,茅台釀酒業正是遵循這個規律前進的。

它依照資本主義原始積累階段必然出現的資本集中這個法則,原有的二十多家燒房(工廠或作坊),通過“變賣”、“恢複”等各色途徑,逐漸由成義、榮和、恒興三大酒廠所取代。

由華柽塢、石榮霄、王立夫、局秉衡、賴永初等批由原來的商人或地主轉化的民族資本家投資經營。

原來矮小的酒作坊轉化成了較具規模的酒廠,成為黔北地區早期的新式工業廠家,并作為貴州的民族資本主義,開始了初步的發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