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带你看看茅台酒的三个时期发展

作者:茅品视界

说到贵州大家不免想到酒,否则怎么会有这句“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的名句流传了出来。前一句说的是名,后一句说的是地,这所谓的地呢就是指的“赤虺河”。

赤虺河指的是哪儿你知道吗?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赤水河。

至于赤水河为什么会得这个名呢?这是因为我们的赤水河在端午时节的时候水流会变得很急,从而变成红色的。于是当时的人们便把它称作了赤虺河。

“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带你看看茅台酒的三个时期发展

说到赤水河的美酒,那是远名在外的自然是指的“茅台酒”了。今天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来谈一谈茅台的发展历史。

一、茅台酒的萌芽期:最早的茅台酒烧坊

说到最早的茅台酒酒坊大家可能想到的都是”大和烧坊“,这个是考证茅台杨柳湾一尊建于清嘉八年(1803年)的一所化字炉捐款名单所发现的。

但其实”偈盛酒坊“,这是在茅台至县城的三百梯段出道的路碑上发现的,碑上刻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茅台偈盛酒号。

根据种种迹象茅台酒的大约发展于汉代,直到清乾隆初,用了一千多年时间初步臻于完备,并产生出一个独树一帜的酒体。不过此时的茅台酒是属于那时的资本主义的产物。

二、茅台酒的发展期:贵州总督开辟赤水河道

乾隆六年(1741年)的时候,清政府将茅台划为了川盐入黔四大口岸之一。

乾隆八年(1743)当时贵州总督张广泗感觉川盐运输非常的艰难,特别是“滇铜黔铅每岁由陆路运输进京,节节皆崇山峻岭,乌道羊肠,驮运艰难,脚费浩大”。

于是他便想疏通赤水河发展航运,下令让地方官员对河道进行调查,举贤征工,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后。乾隆十年(1745年), 赤水河中下游航运终于畅通了,在这之后茅台才日渐成为川盐在贵州集散的一个重要地。

这之后茅台陆续也来过几位诗人,在品尝到茅台酒后都夸赞不已,于是茅台酒的名号便渐渐的传了出去。

都珍诗云:”蜀盐走贵州,秦商聚茅台”描述了当时山西、陕西盐商,积资巨万,在这里设号经营,过去的渔村很快变成热闹非凡的商业集镇。

盐运商业中迅速发展的资本主义趋向,助长着茅台镇酿酒业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育。郑珍诗云:“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 正是当时茅台镇上盐运、酸酒业中两株资本主义幼芽联袂竞长的写照。

三、茅台酒的成熟期:茅台春、茅台烧春

到清嘉庆八年(1803年)时,可以肯定的是”类似于捐修杨柳垮化字炉“的”大和烧房“的酿制酒坊和作坊已不止一家两家。

他们所制的美酒,经秦商、盐工船夫们带出外地并加以宣传,在省内外声名昭著。

迨至清道光时,产自茅台镇的“茅台春”、“茅台烧春”、“回沙茅台”等名牌酒年产量已达170吨以上。

在乾、嘉、道三朝近百年间茅台酒的发展,不仅是茅台酒酿造工艺的发展有了进步,酒业内部生产方式的同样也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四、中国被迫改革:茅台酒三家烧坊逐渐成立

直到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至同治三年(公元1864年)十年间,贵州各族人民为推翻封建制度,反抗外国资本的入侵,阻止中国殖民地化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举行了黄、白号军农民武装起义。

他们攻克湄潭,进逼遵义,势震乌江以北。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也于1858年5月至11月间由四川移师黔北地区,“取道仁怀县,.....无意攻城,绕由钟山茅台村,过黔西毕节而去”。

由于反动的清政府阻击太平军翼王石达开部入川和镇压贵州苗族黄、白号的起义,茅台镇遭受兵赘,成了废墟,这些烧房也全部被焚毁,于是茅台镇的酿造就中断了。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咸同农民起义失败后,茅台酿酒业正是遵循这个规律前进的。

它依照资本主义原始积累阶段必然出现的资本集中这个法则,原有的二十多家烧房(工厂或作坊),通过“变卖”、“恢复”等各色途径,逐渐由成义、荣和、恒兴三大酒厂所取代。

由华柽坞、石荣霄、王立夫、局秉衡、赖永初等批由原来的商人或地主转化的民族资本家投资经营。

原来矮小的酒作坊转化成了较具规模的酒厂,成为黔北地区早期的新式工业厂家,并作为贵州的民族资本主义,开始了初步的发展。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