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哈佛學長LEO:聊聊學英語關于背單詞“說什麼”遠比“發音好不好”重要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

作者:學長LEO
哈佛學長LEO:聊聊學英語關于背單詞“說什麼”遠比“發音好不好”重要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

這是個老得有些古董味的話題。

近代以來,英語便雄霸國際第一語言的寶座。一口流利的英語,實在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是以,也難怪幾百年來,為英語哭為英語笑為英語癡狂為英語折腰的人手拉手站成一排,估計能組成一堵長達數光年的人牆了。

我9歲開始在中國學abc,18歲以全額獎學金入讀耶魯,過去三年每天工作都要用英語,是以同english打交道也有十五六年了。對于如何把英語學好,我講不出系統的長篇理論,謹借這篇小文,分享自己同英語打交道的一些心得。

單詞是英語最基本的元素,也是很多人頭痛的源頭。從學英語伊始的apple, dog這類“幼齒”單詞,到大學四六級詞庫,再到托福雅思的幾千單詞、gre和sat的近萬單詞,“vocabulary”永遠伴随左右。

為了讀懂長篇大論,為了寫出英文佳作,單詞是一定要背、并且要背紮實背牢靠的,沒有妥協餘地。

我見過不同版本的“快樂背單詞法”,簡直把背單詞描述成了滑滑梯過家家那般的簡單美好。可我覺得,這不現實。要想把單詞背好,就沒有捷徑可尋。除非你想糊弄自己,除非你隻是想和單詞們“混個眼熟”而不求甚解,否則還是得咬咬牙讓自己苦逼一把。

怎麼背單詞?我有以下拙見:

背單詞,不是把“單詞”孤立出來逐一攻克,而是一個把單詞融在句子和段落中立體學習和記憶的過程。

一些朋友說我要背單詞啦,然後拿出單詞表,上面有且隻有單詞和對應的中文意思,密不透風幾大頁。接着開始從左上角的第一個單詞硬記到右下角的最後一個單詞。幾小時後頭暈眼花地仰天長嘯一聲:我背完啦,噢耶!

結果,等玩回來以後再拾起單詞表,傻眼地發現好多單詞都似曾相識,卻怎麼也想不起什麼意思了。更糟的是,即使記住了單詞的中文意思,也基本不知道如何遣詞造句。

這種孤立背詞法,和揠苗助長無異。

其實,單詞和句子是相輔相成的。脫離了句子和段落的單詞,猶如離開了水的魚。是以,我認為的最有效的(唯一)記詞法,是:

1. 把生詞放到句子中去了解和記憶;

2. 同時記憶一個生詞的其他形式(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等)

舉個例子,記“fantasy”(名詞:“幻想;想象;幻想物”之意)這個詞,知道了中文意思和單詞發音後,我接下來的兩大步驟是:

1. 看例句,加深印象:

the high school students always live in a world of fantasy. (高中生總是生活在幻想中。)

i sometimes can’t distinguish between fantasy and reality. (我有時不能區分幻想和現實。)

2. 其他形式的單詞記憶:

動詞:fantasize(幻想;想象;或者用流行語來說就是“yy”)

i want her to fantasize about me. (我想讓她對我産生幻想。)

形容詞:fantastic(極好的,令人難以置信的,幻想的)

we are going to watch a fantastic movie tonight. (我們今晚會看一部超贊的電影。)

這種方法,乍一看比簡單粗暴隻背中文意思的方式要麻煩不少,但實際上是以生詞為中心線索,舉一反三地學習和吸收多種表達方式(固定搭配/句型)的過程。假以時日,不但是詞彙量的拓寬,更是英文用法的多元度深化。這對長期學好英語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

總而言之,背單詞,不應抱着太大的功利心,不要想着輕松走捷徑,而是應該潛心把這個學英語的第一步走好。

除此之外,朋友們可以嘗試一些背單詞的小技巧。比如,可以在睡前放着音頻複習一天中背過的單詞。我的實戰經曆證明,從聽覺和視覺角度雙重刺激大腦記憶區域,再配上一晚好眠,一定可以顯著加深對單詞及其用法的印象。

很多同學把擁有一口道地的發音看作是學英語的頭等大事。有些朋友認為,會多少單詞、能拽出多高難度的句子都不是最重要的,而能把美音的饒舌兒化或英音的厚重頓挫說好,才是王道。

“能說一口加州腔或倫敦音,那多酷啊!”

從學英語第一天開始,我就是口音的崇拜者,從好萊塢明星嘴裡流出的如鋼琴曲般優美的英文尤其讓我着迷。

想讓自己的發音道地固然沒錯,但“學英語= 模仿和學會口音”的觀念,我覺得有問題。

如果把道地的發音比作女人的化妝品和衣服,那麼由文法、詞彙、句子和文段組成的英語基本功,就應該是女人的“素顔”。沒有漂亮的素顔打底,再驚豔的妝容也難把東施變成西施。

我曾在一次國際友人酒會上遇到過一位國内大學女生。女生外表出衆高挑,自信大方地以一口繞着彎兒的美語作自我介紹,小小驚豔了我們幾個一同聊天的中外男生。一個美國男孩問她的美式發音從何而來,女生說她沒去過美國,也不是英文專業,但她覺得學英語很easy,隻要聽katy perry和taylor swift的歌,模仿她們就行了。

一開始我暗自佩服女孩的語言慧根。可大家一聊起來,她的口語卻狀況頻出。先是文法混亂,基本沒有人稱和時态之分,再就是用詞詭異,同為中國人的我還能大概猜出女孩想表達的意思,可幾個美國哥們就隻能尴尬得一頭霧水了。最替她着急的是,女孩即使在用詞上卡殼或出錯,還惦念着把美音的“彎兒”發準。

“more and more happy”… (“越來越開心”,此為錯誤說法。正确說法應該是happier and happier)女孩說“more”的時候,恨不得把舌頭繞成直角。

“道地”英語,首先要做到措詞道地,而不是發音道地。”說什麼”,遠比“發音好不好”要重要。

我在美國讀書和工作時結交了幾位新加坡和印度朋友。全世界英語口音最獨特而自成一派的地方,我認為非這兩個國家莫屬。

“hey leo, do you have dime (time)? i nee do dog do you. (i need to talk to you.)” (leo你有時間嗎?我需要跟你聊幾句。)我的印度朋友總是操着濃厚的南亞口語親切地同我對話。

即使印度人和新加坡人的口音在國人聽來有些“銷魂”,可他們用詞準确道地,表述清晰流利。跟美國英國等傳統英語國家人士交流時,他們鮮有溝通問題。而美國英國人,也并沒有随便嫌棄這些略“詭異”的口音。

是以我想說,口音真的沒有那麼重要,千萬不要成為口音的奴隸。辯證地看,沒有哪種口音是對的或錯的,其實美音、英音和澳音,也都是一種“地域口音”,有人喜歡有人厭,就像北京話,上海話,四川話一樣。

是以,首先應該好好夯實英文基本功,把詞彙文法聽力等都搞定了,才具備了飙口語炫發音的資本。能學會純正的美音或英音固然好,但那隻是錦上添花。哪怕模仿天賦不足,永遠擺脫不了中國式發音,也沒啥大不了的。說的内容好,寫的文字道地,才是把英語學好的不二名額。

這也許有點老生常談,畢竟“反啞巴英語”運動在國内已經如火如荼開展多年了。但回國後,我還是發現很多朋友羞于開口或壓根不想開口,“啞巴英語”這問題依舊不輕。

究其原因,還是擔心自己說不好。

“我沒學多久英語,說得磕巴,很不好意思啊……”

“我發音很爛,會被别人鄙視的吧。”

“我說不熟練,老出錯,還是别開口掃興了。”

這些顧慮,真的有必要嗎?

上一段裡我說,“口音”真的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麼重要。中國式發音怎麼了?起碼咱們還能勝過一說英語就頭大心慌的日本人吧!

很多時候的顧慮和枷鎖,是我們給自己加上的。不要害羞,不要擔心别人笑話。何況,過去這麼多年同外國人打交道,我還沒碰到哪個英語人士因為一個人的英語發音不好而明目張膽嘲笑他的。

退一百步講,即使說英語時出了糗,也沒關系。别人頂多笑幾秒罷了,根本沒人會往心裡去。

再做個類比。假設我現在是一個單薄的豆芽菜,想舉啞鈴練出點肌肉塊。當我第一次踏進健身房時,可能會被裡面琳琅滿目的肌肉男所震撼。那都是怎樣的壯碩與健美啊!

我想有朝一日成為他們中的一員,是以我必須擺脫自卑,大步向前,在一群舉鐵的壯丁中拿起角落裡最輕的那對啞鈴,開始健身長征第一步。

我嚴格遵照計劃,每周練四次,并逐漸加量。配上科學飲食與充足休息,不出半年一年,我的身形一定會發生跨越式的可喜變化。

練英語口語也是一樣的。關鍵是要get out of your comfort zone (踏出你的舒适地帶),擺脫心理負擔,多說,多說,再多說。

一開始沒法連詞成句,就跟着音頻和電影鹦鹉學舌。總之,得讓聲帶先運轉起來。

有些起色了,就找到口語搭檔經常練。我剛上國中時口語很差,但我決心在一年之内做到用英語“侃侃而談”,是以一有空時就粘着美國和加拿大籍的外教,和他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談天說地。那時的我,肯定犯過不少雷人的錯,但我還是厚着臉皮繼續“談笑風生”。直到幾個月後的某天,外教大叔突然看着我“深情”地說,leo,我發現你的英語表達能力進步了好多啊!

在積極開口說的同時,要注意加強英文基本功,就好比練肌肉時不能光顧着舉啞鈴,還要保證營養供給。隻學英文教材裡的課文不夠,我建議可以訂閱一本适合自己水準的英文雜志,或是下載下傳一個美文閱讀的手機app,每天都用通勤、午休的碎片時間學一點。當可以掌握更難的單詞句子和文法時,說出的英語也會變得更“進階”。

總得來說,學英語的過程有時真的不舒坦。想學好英語,真的得下點苦力。就好比登山時會頭暈缺氧,跑馬拉松時會呼吸困難,舉啞鈴時會累到呻吟。

但幾年後,當你寫的英國文章如行雲流水,當你說的口語堪比老美,當你的生活與工作都離不開英語時,你一定會感歎,當年的痛苦背單詞、痛苦練口語、痛苦學文法,都值了!

哈佛學長LEO:聊聊學英語關于背單詞“說什麼”遠比“發音好不好”重要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不要怕開口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