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上人才輩出,,真正的人才,經得住曆史考驗。他們以文字形式流傳後世的思想,産生的影響極大。毛主席最佩服的曆史人才不多,但最佩服的還是西漢的賈誼,在1954到1964的短短十年時間内,他曾寫過兩首詩,對這位曆史上的傑出人才作出評價,對賈誼人生的遭遇發出感歎。

第一首《七律.詠賈誼》(1954)
少年倜傥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
第二首《七絕.賈誼》(1964)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惜懷吊屈文。
梁王堕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
賈誼,西漢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他生于公元前200年,故于公元前168年。賈誼天資聰穎,18歲便以善寫文章名傳郡裡。21歲便得到漢文帝賞識,任博士,一年後又升任太中大夫。但英才遭妒,權臣周勃和灌嬰極力排擠他,被貶到長沙為長沙王太傅。三年後又被召回長安,任梁懷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師,梁懷王是文帝的小兒子。不幸的是,梁懷王一次騎馬上早朝時不慎從馬上摔下來死了。這對賈誼打擊很大,寄仕途升遷,一展雄才抱負于梁王的賈誼從此得了抑郁症,且日益沉重,33歲時便死了。
賈生才調世無倫
賈誼是大才,他留傳後世的《過秦論》、《陳政事疏》、《吊屈原賦》等政論文章和詩賦,都展現出他的治世思想和文學才能,對後世産生極深刻的影響。大文學家司馬遷的《史記》,本來都是為王候将相立傳的傳記文體,但卻破例地把屈原和賈誼合在一起寫成《屈原.賈生列傳》,由此可見,在司馬遷的眼裡,賈誼是有着極高的曆史地位的。
賈誼文章對後世的影響,魯迅先生的評價最為精準,他認為賈誼與晁錯的文章“皆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魯迅把賈誼和晁錯相提并論,認為他們的文章是鴻篇巨制,其思想如水般澆溉後人,其潤澤的功能是久遠的。
李白以狂傲著稱,他佩服的人不多,但對賈誼卻佩服有加。李白寫有《田園言懷》一詩對賈誼作以評價:
賈誼三年谪,班超萬裡侯。何如牽白犢,飲水對清流。
李白的詩一般,沒有評到點子上。引用巢父牽白犢河邊飲水的典故,認為賈誼不夠清高,末免偏離了賈誼作為人才的本質。看來,不是李白的功力不足,他隻是個詩人而已,缺乏對賈誼作為政治家的卓識更深刻的了解。但李白的眼裡是有賈誼的,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
劉長卿塑像
再看一看劉長卿在《長沙過賈誼宅》一詩中是怎樣評價賈誼的:
三年谪宦此栖遲,萬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獨尋人去後,寒林空見日斜時。 漢文有道恩猶薄,湘水無情吊豈知?寂寞江山搖落處,憐君何事到天涯。
劉長卿的詩,倒是為賈誼鳴了不平,一句“漢文有道恩猶薄”,批評了漢文帝,對賈誼這一大才得不到重用表示遺憾。
相對而言,古人評價賈誼最深刻的詩,還應該是李商隐的《賈生》: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不問蒼生問鬼神
李商隐的這首詩極具諷刺意味,對賈誼遭遇的不公,給予深刻的同情。對這樣一個難得的人才,漢文帝将他請來,卻不是探讨安邦治國大計,而是探讨鬼神之事,真是悲哀啊。
《七律.詠賈誼》
“少年倜傥廊廟才,壯志未酬事堪哀”。此句,毛主席稱贊賈誼少年便是個能匡扶社稷之才,但是遠大志向并未能實作,實在令人感到悲哀。
接下來的“胸羅文章兵百萬,膽照華國樹千台”句,對賈誼的才能作了更形象的描寫,用胸中文章可比百萬雄兵來形容文章的價值。肝膽相照,一心為國,建立起衆多的諸侯國,盡顯賈誼才能。
“雄英無計傾聖主,高節終竟受疑猜”。這樣的英才卻無法得到皇帝的重用和真正的賞識,縱然有高風亮節,最終還是受到猜疑而遭貶。
空白汩羅步塵埃
“千古同情長沙傅,空白汩羅步塵埃”。千年來人們都同情這位長沙傅,竟然步了屈原的後塵。句中的長沙傅,是指賈誼被貶長沙,做了長沙王的太傅,是以被人稱為長沙傅。
《七絕.賈誼》
“賈生才調世無倫,哭泣惜懷吊屈文”。賈誼的才能世間是無與倫比的,尤其是他的《吊屈原賦》,更是和淚寫成的。首句,毛主席化用的是李商隐的“賈生才調更無倫”的詩句,但比李商隐的詩句更進一步突出了賈誼才能的高和大。才調,這裡是指才氣和名聲的意思。
何用哀傷付一生
“梁王堕馬尋常事,何用哀傷付一生”。梁懷王堕馬而死,這本來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何必因這事而糾結,哀傷過度而丢掉性命。梁王堕馬而死,身為太傅的賈誼常懷愧疚之心,因為賈誼把實作政治抱負的希望都寄托在梁王身上。梁王的死,令賈誼的這一希望破滅,是以才抑郁而亡,終年才33歲。
毛主席的詩句,對賈誼之死既懷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同時也認為他的死不值得。對賈誼的才能贊賞,對他人生的胸襟不開闊表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