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人才辈出,,真正的人才,经得住历史考验。他们以文字形式流传后世的思想,产生的影响极大。毛主席最佩服的历史人才不多,但最佩服的还是西汉的贾谊,在1954到1964的短短十年时间内,他曾写过两首诗,对这位历史上的杰出人才作出评价,对贾谊人生的遭遇发出感叹。

第一首《七律.咏贾谊》(1954)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千古同惜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
第二首《七绝.贾谊》(1964)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惜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贾谊,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生于公元前200年,故于公元前168年。贾谊天资聪颖,18岁便以善写文章名传郡里。21岁便得到汉文帝赏识,任博士,一年后又升任太中大夫。但英才遭妒,权臣周勃和灌婴极力排挤他,被贬到长沙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又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梁怀王是文帝的小儿子。不幸的是,梁怀王一次骑马上早朝时不慎从马上摔下来死了。这对贾谊打击很大,寄仕途升迁,一展雄才抱负于梁王的贾谊从此得了抑郁症,且日益沉重,33岁时便死了。
贾生才调世无伦
贾谊是大才,他留传后世的《过秦论》、《陈政事疏》、《吊屈原赋》等政论文章和诗赋,都体现出他的治世思想和文学才能,对后世产生极深刻的影响。大文学家司马迁的《史记》,本来都是为王候将相立传的传记文体,但却破例地把屈原和贾谊合在一起写成《屈原.贾生列传》,由此可见,在司马迁的眼里,贾谊是有着极高的历史地位的。
贾谊文章对后世的影响,鲁迅先生的评价最为精准,他认为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把贾谊和晁错相提并论,认为他们的文章是鸿篇巨制,其思想如水般浇溉后人,其润泽的功能是久远的。
李白以狂傲著称,他佩服的人不多,但对贾谊却佩服有加。李白写有《田园言怀》一诗对贾谊作以评价:
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李白的诗一般般,没有评到点子上。引用巢父牵白犊河边饮水的典故,认为贾谊不够清高,末免偏离了贾谊作为人才的本质。看来,不是李白的功力不足,他只是个诗人而已,缺乏对贾谊作为政治家的卓识更深刻的理解。但李白的眼里是有贾谊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刘长卿塑像
再看一看刘长卿在《长沙过贾谊宅》一诗中是怎样评价贾谊的: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寂寞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刘长卿的诗,倒是为贾谊鸣了不平,一句“汉文有道恩犹薄”,批评了汉文帝,对贾谊这一大才得不到重用表示遗憾。
相对而言,古人评价贾谊最深刻的诗,还应该是李商隐的《贾生》: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不问苍生问鬼神
李商隐的这首诗极具讽刺意味,对贾谊遭遇的不公,给予深刻的同情。对这样一个难得的人才,汉文帝将他请来,却不是探讨安邦治国大计,而是探讨鬼神之事,真是悲哀啊。
《七律.咏贾谊》
“少年倜傥廊庙才,壮志未酬事堪哀”。此句,毛主席称赞贾谊少年便是个能匡扶社稷之才,但是远大志向并未能实现,实在令人感到悲哀。
接下来的“胸罗文章兵百万,胆照华国树千台”句,对贾谊的才能作了更形象的描写,用胸中文章可比百万雄兵来形容文章的价值。肝胆相照,一心为国,建立起众多的诸侯国,尽显贾谊才能。
“雄英无计倾圣主,高节终竟受疑猜”。这样的英才却无法得到皇帝的重用和真正的赏识,纵然有高风亮节,最终还是受到猜疑而遭贬。
空白汩罗步尘埃
“千古同情长沙傅,空白汩罗步尘埃”。千年来人们都同情这位长沙傅,竟然步了屈原的后尘。句中的长沙傅,是指贾谊被贬长沙,做了长沙王的太傅,所以被人称为长沙傅。
《七绝.贾谊》
“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惜怀吊屈文”。贾谊的才能世间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他的《吊屈原赋》,更是和泪写成的。首句,毛主席化用的是李商隐的“贾生才调更无伦”的诗句,但比李商隐的诗句更进一步突出了贾谊才能的高和大。才调,这里是指才气和名声的意思。
何用哀伤付一生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梁怀王堕马而死,这本来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何必因这事而纠结,哀伤过度而丢掉性命。梁王堕马而死,身为太傅的贾谊常怀愧疚之心,因为贾谊把实现政治抱负的希望都寄托在梁王身上。梁王的死,令贾谊的这一希望破灭,所以才抑郁而亡,终年才33岁。
毛主席的诗句,对贾谊之死既怀有深切的同情之心,同时也认为他的死不值得。对贾谊的才能赞赏,对他人生的胸襟不开阔表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