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活了33岁的贾谊为何被世人称道?且看他为汉文帝对症下药的谋划。你可曾听过"屈贾之乡"这个说法,屈原是家喻户晓的精神象征,可这个只在长沙呆了不到三年的贾谊,究竟是何方神圣,为何能与三闾大夫并驾齐驱。读到这里,你是不是也跟年轻的我一样产生了好奇心,没关系,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惊才绝艳的少年天才贾谊的传奇人生,领略他作为汉文帝时期真正智囊的风采。
提到贾谊,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当时的汉文帝面临着什么难题。说白了就是"内忧外患":外有匈奴无时无刻不在骚扰边境,内有军功集团与刘姓王爷对权力虎视眈眈。加上国家制度也需要完善,这可真把年轻的文帝给愁坏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21岁的贾谊被举荐为博士,后来很快就被提拔为太中大夫,成为亲随文帝左右、出谋划策的红人。贾谊在处理这几大问题上展现了过人的智慧,先是提出"列侯之国"、"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方针,温水煮青蛙般解决了军功集团与刘姓王爷的威胁。
对付匈奴这帮"流氓",贾谊更是出谋划策,提出了"五饵三表"的怀柔路线。翻白话就是用华夏上乘的礼仪文化和恩泽馈赠,把这些蛮夷的眼睛、嘴巴、耳朵、肚子乃至心灵统统给俘获了,从而化干戈为玉帛。你说这高不高明?
当然,贾谊不只是一枚军师,在调理国家大政方针上也是操了不少心思。比如他就屡次力劝汉文帝以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思想为治国之道,并亲自上书反对汉文帝当时"黄老之治"的一些做法。
况且,贾谊也太给力了吧,从军事、政治到经济,再到文化教育,哪一样不是他的拿手好戏?想当年汉文帝任命梁怀王继承人,贾谊就提出了"扩大梁国和淮阳国的封地,使两国相连"的建议,为避免局势动荡更是操碎了心。
不过这位少年黄口小儿气盛一些,性子太直爽了,老是"一言惊人"、"无视场合"、"拎不清"。汉文帝是真心喜欢他,怕他吃亏,所以不得不屡次把他放了出去避一避风头。
不管怎样,贾谊的《治安策》被誉为西汉第一鸿文也是理所当然。这篇杰作直击问题要害,既揭示了汉朝当时的短板与隐患,又提出了应对之策。贾谊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就在于他言之有物、直抓要点,而非无病呻吟。
话说回来,要是贾谊能多活几年该多好?可惜天妒英才,33岁就英年早逝了,实在是痛失英华啊!李商隐诗中写道"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正是对汉文帝思念这位少年天才的写照。
历史向来就喜新厌旧,贾谊这样的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记或许会随时光流逝而渐渐淡化。但仔细品味,他的传奇人生、非凡智慧和远见卓识,绝对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铭记。
一代贤士就这样离去,着实让人扼腕叹息。但他给汉文帝和西汉王朝留下的理论和智慧结晶,却将永远闪耀史册。就让我们为这位惊艳了一个时代的少年天才喝彩,愿他的故事能在时光的长河中永世流传!#头条首发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