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活了33歲的賈誼為何被世人稱道?且看他為漢文帝對症下藥的謀劃。你可曾聽過"屈賈之鄉"這個說法,屈原是家喻戶曉的精神象征,可這個隻在長沙呆了不到三年的賈誼,究竟是何方神聖,為何能與三闾大夫并駕齊驅。讀到這裡,你是不是也跟年輕的我一樣産生了好奇心,沒關系,讓我們一起走進這位驚才絕豔的少年天才賈誼的傳奇人生,領略他作為漢文帝時期真正智囊的風采。
提到賈誼,我們得先了解一下當時的漢文帝面臨着什麼難題。說白了就是"内憂外患":外有匈奴無時無刻不在騷擾邊境,内有軍功集團與劉姓王爺對權力虎視眈眈。加上國家制度也需要完善,這可真把年輕的文帝給愁壞了。
就在這個節骨眼上,21歲的賈誼被舉薦為博士,後來很快就被提拔為太中大夫,成為親随文帝左右、出謀劃策的紅人。賈誼在處理這幾大問題上展現了過人的智慧,先是提出"列侯之國"、"衆建諸侯少其力"的方針,溫水煮青蛙般解決了軍功集團與劉姓王爺的威脅。
對付匈奴這幫"流氓",賈誼更是出謀劃策,提出了"五餌三表"的懷柔路線。翻白話就是用華夏上乘的禮儀文化和恩澤饋贈,把這些蠻夷的眼睛、嘴巴、耳朵、肚子乃至心靈統統給俘獲了,進而化幹戈為玉帛。你說這高不高明?
當然,賈誼不隻是一枚軍師,在調理國家大政方針上也是操了不少心思。比如他就屢次力勸漢文帝以仁義禮智信的儒家思想為治國之道,并親自上書反對漢文帝當時"黃老之治"的一些做法。
況且,賈誼也太給力了吧,從軍事、政治到經濟,再到文化教育,哪一樣不是他的拿手好戲?想當年漢文帝任命梁懷王繼承人,賈誼就提出了"擴大梁國和淮陽國的封地,使兩國相連"的建議,為避免局勢動蕩更是操碎了心。
不過這位少年黃口小兒氣盛一些,性子太直爽了,老是"一言驚人"、"無視場合"、"拎不清"。漢文帝是真心喜歡他,怕他吃虧,是以不得不屢次把他放了出去避一避風頭。
不管怎樣,賈誼的《治安策》被譽為西漢第一鴻文也是理所當然。這篇傑作直擊問題要害,既揭示了漢朝當時的短闆與隐患,又提出了應對之策。賈誼之是以能脫穎而出,就在于他言之有物、直抓要點,而非無病呻吟。
話說回來,要是賈誼能多活幾年該多好?可惜天妒英才,33歲就英年早逝了,實在是痛失英華啊!李商隐詩中寫道"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正是對漢文帝思念這位少年天才的寫照。
曆史向來就喜新厭舊,賈誼這樣的人物給我們留下的印記或許會随時光流逝而漸漸淡化。但仔細品味,他的傳奇人生、非凡智慧和遠見卓識,絕對值得我們反複學習和銘記。
一代賢士就這樣離去,着實讓人扼腕歎息。但他給漢文帝和西漢王朝留下的理論和智慧結晶,卻将永遠閃耀史冊。就讓我們為這位驚豔了一個時代的少年天才喝彩,願他的故事能在時光的長河中永世流傳!#頭條首發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