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生喘未蘇,賈筆論孤憤。文采風流今尚存,毫發無遺恨。
凄恻近長沙,地僻秋将盡。長使英雄淚滿襟,天意高難問。
這首詞寄調《蔔算子》,乍一看沒有什麼稀奇,仔細看每一句都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句。到底是誰,敢明目張膽地抄襲杜甫作品?首先,要明确一個概念,古人把這種行為不稱作抄襲,而是稱為“集句”。有很多博聞強記的風流才子,喜歡借用前人詩句,湊成一首新鮮作品。借此,賣弄才華。其次,這首《蔔算子》有明确的主題,合乎标準的格律節奏,可以簡單地了解為“二創寫作”。

為了和抄襲劃清界限,這首詞的題目叫《秋晚集杜句吊賈傅》。看見了吧,直接說了集杜甫詩句,悼念賈誼,故此有了這首《蔔算子》。搜集這些杜甫名句的文人叫楊冠卿,生活在南宋時期。他和姜夔是好朋友,精通音律,才華出衆。
想要讀懂這首詞,就要了解賈誼的生平經曆。賈誼是西漢著名文學家、政治家,他少年得志,主張外抗匈奴,内削蕃王權勢,制定嚴明的法律制度。賈誼多次給漢文帝上書,陳奏他的主張,遺憾的是皇帝喜歡跟他談論鬼神。賈誼33歲那年,梁懷王墜馬身亡,賈誼覺得沒有盡到太傅的責任,内疚而死。
楊冠卿集句填詞,從表面上看在憑吊賈誼,事實上他為了借古論今,感慨懷才不遇古今亦然。就像楊冠卿本人,才高八鬥,但報國無門。
戰亂不斷,貧苦百姓想要喘口氣都很困難。如果賈誼還活着,他一定會寫奏折,将這種凄慘悲涼的景象上奏給皇帝。賈誼的才華無人可及,後人都佩服他的卓識遠見。賈誼的政論文章情理并重,沒有一絲一毫的缺憾。楊冠卿呼喚賈誼重生,是為了說明南宋時局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需要有經天緯地之才橫空出世。
無奈的是,賈誼經曆過貶官長沙,他的屍骨已經變成黃土。在古代,長沙算偏遠地區,遠離中原。賈誼遠離朝堂,讓人惋惜他的遭遇。後人想起賈誼所受的不公,都會痛惜落淚。賈誼死于“天意難違”,難道楊冠卿無法為朝廷出力也是“天意”。
讀完這首詞,感覺楊冠卿已經消極到了極點,他甚至開始相信命運。覺得人生不得志,竟然是命運的安排。他試圖勸慰自己,像賈誼那樣的英才都不能擺脫命運的安排。于是,楊冠卿隻能認命了。讀完這首《蔔算子》,楊冠卿和賈誼兩個不相關的文人,竟然有了交集,他們成為懷才不遇的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