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在曆史的長河中,劉邦的子孫,原本是劉氏王朝的延續者,然而卻面臨了種種曲折的命運。子孫們各個不省油,幺蛾子不斷,而劉恒左支右拙的表現讓人唏噓。面對家族的頹勢,一個出人意料的人物,賈誼,竟然憋出了大招。

這個意外的轉折,讓人不禁要深入剖析劉邦後人的命運,探讨劉恒左支右拙的原因,以及賈誼是如何在這個關鍵時刻挽救家族的頹勢。在這個流傳千古的曆史故事中,我們将穿越時空,解密那個被賈誼憋出的巧妙大招,揭示其中的智慧和謀略,以及其對整個劉氏家族命運的深刻影響。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一、劉興居的不滿導火索 引爆齊國叛亂

漢文帝繼位後,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緩解與諸侯之間的緊張關系。讓劉氏子弟取代呂氏成員擔任諸侯王,同時又讓部分老諸侯保持原有特權,并增設新諸侯以示安撫。

這無疑是漢文帝意圖“團結統一,包容萬象”的展現。然而結果卻讓人扼腕——每個人都感到權力的大餅正一點點離自己遠去。這導緻各路勢力更形不滿,暗流湧動。

當時,齊國勢力最為強大。齊王劉襄幾兄弟曾經起兵擊敗呂後,立下汗馬功勞。如今漢文帝表示要封他們為趙王和梁王,卻在得知他們最初并不支援自己登基後大為光火,于是食言将他們封為邊遠的城陽國和濟北國。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這個消息無疑在齊王一脈引發了軒然大波。他們本來就對一個庶出子忽然登上皇位感到憤懑,現在漢文帝又背信棄義。于是齊王幾兄弟開始在暗中密謀,準備發動大規模叛亂。

在這個關頭,身為齊王三弟的劉興居率先站了出來,成為這次叛亂的靈魂人物。

劉興居生于戰國末期,是以從小便經曆了秦朝的殘暴、項羽與劉邦的混戰、以及呂後當政的黑暗時期。如今漢文帝登基,他本以為新的希望終于來臨,卻沒想到漢文帝不僅無德無能,還虛僞陰險。

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和憤懑,讓劉興居内心的怨恨日益增長。終于,他決定親手為母親和兄長們讨回公道!

然而激進的劉興居似乎沒有意識到,他背後的齊國勢力已非昔比。當初助他們起兵的關東諸侯,如今多已覆滅或衰微。就連齊國本身,也已四分五裂。劉興居手中的濟北國,不過是齊國殘缺的一小塊。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可就在叛亂醞釀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匈奴入侵打亂了劉興居的計劃。漢文帝不得不臣服于這個棘手的外患,親自出巡前線。

劉興居眼見漢文帝似要親征,長安防備空虛。他立即判斷這是一個絕佳的進攻時機,于是匆匆啟程西行,直指關中。

然而此時漢文帝并無親征打算,他隻是想借機鞏固統治,而劉興居卻誤判形勢。這名痛失母親的青年人,終将為自己的輕率埋單。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二、劉長的複仇與叛亂 溺愛之子最終害死自己

與劉興居不同,劉長生于後宮深閨,自小便失去母親,卻得到了兩代帝王的寵愛。

劉長的母親趙姬本是漢高祖劉邦的寵妃,卻因趙王劉邦謀反案連累而被處死,年僅3歲的劉長過繼給了呂後撫養長大。

或許正因如此,劉長養成了驕縱的性格。他知道自己的身世後,竟然一心痛恨幫自己求情無果的審食其,而對殺死母親的劉邦和呂後卻無半分怨言,似乎把一切歸咎于審食其“沒有盡力”。

如此荒謬可笑的邏輯,也成為日後劉長鑄成大錯的開端。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漢文帝登基後,由于兩人有共同的父親,對劉長寵愛有加。無論劉長如何驕橫乖戾,文帝都有意地放任縱容。

終于一日,劉長乘文帝召見之機,前往審食其家中将其活活打死,并當着文帝的面坦白此事。

可想而知,文帝對這場鬧劇感到極為頭疼。一方面他明白劉長的所作所為完全背離了道義法度;另一方面,他又實在舍不得責罰自己的幼弟。

于是,文帝做出一個詭異的選擇——他不但并未處罰劉長,反而對他加以贊揚,宣稱這是“替天行道”。

文帝的決定無疑讓劉長大為鼓舞。從此,他在長安簡直橫行無忌,連太子太後的權威都無法制約他猖獗的行徑。

然而,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劉長的命運已然注定。縱容和溺愛讓他膨脹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竟然與丞相柴奇密謀在長安谷口發動叛亂,意圖推翻文帝。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幸而,劉長的野心終究還是過于年輕稚嫩。在謀反尚未實施之時,他的計劃便敗露于朝廷。老謀深算的文帝立即出手,将劉長和同黨一網打盡。

這一次,文帝再也顧不上兄弟情分。面對大逆不道的劉長,他隻得剝奪了他的王位,并将其流放蜀地。然而今非昔比,當年那個單純的少年王子已經蕩然無存。

文帝似乎意識到自己終究要為劉長的悲劇背負責任。是以即便判決已經做出,他仍心存僥幸——希望劉長到了蜀地後能懸崖勒馬,重新走上正途。

正因為如此,當押解劉長的車隊行至半路,文帝才會突然下令将他關進密不透風的辎重車内。

然而殊不知,這一出似乎對劉長施以恩典的決定,終将害死自己最疼愛的弟弟。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三、賈誼獻策無果 曙光熄滅未見曙

在文帝處理諸侯的道路上,賈誼可謂功不可沒。

賈誼本就是一名隐士,他曾在長沙國任官,後來辭職隐居。漢文帝登基後邀請他出山,擔任重要謀臣。

或許正因脫離仕途已久,賈誼能跳出條條框框,深刻洞察治國之道。他提出的《治安策》,深入剖析了匈奴、制度以及諸侯三大棘手問題,為漢文帝指明了正确的道路。

針對棘手的諸侯問題,賈誼提出一個令人拍案叫絕的政策:“衆建諸侯而少其力”。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所謂“衆建諸侯”,就是指大量分封諸侯王;“少其力”則是通過讓諸侯國世襲制被逐漸瓦解,最終自動消亡,以減弱諸侯對朝廷的威脅。

賈誼設想,如果每代諸侯去世後,都由其長子、次子、三子等多人共同繼承,那麼一個大的諸侯國會被逐漸分割為越來越小的國家,它們之間互相牽制,終将失去對皇權的威脅。

這個政策無疑堪稱政治智慧的結晶。它既沒有激烈的社會動蕩,又能漸進削弱諸侯勢力,可謂穩中求勝之道。漢文帝對此推崇備至,立即答應在齊國和淮南國實施此法。

然而誰知,賈誼的政策就如脆弱的曙光,在現實的陰霾下轉瞬即逝。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文帝雖然心悅誠服,卻也深知這是一個漫長過程。它需要在諸侯強大的反對聲中堅持實施,才能逐漸見效。

而漢文帝作為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的幼子,其統治地位原本就岌岌可危。他必須小心翼翼地維系諸侯與皇室間微妙的關系,這已然是他的極限。

于是,賈誼的政策就這樣在漢文帝痛苦的抉擇下,隻實作了第一步,很快便隐匿在重重陰雲之後。

作為漢文帝在位時期最後一位大反叛者,劉長無疑承載了太多的象征意義。

劉邦子孫各個不是省油的燈,劉恒左支右拙,逼得賈誼出大招

結語

他的悲劇不僅預示着漢文帝漸弱的皇權和日益嚴峻的諸侯問題,也昭示着漢初以來君主對宗室子弟溺愛縱容的惡果已然昭然。

匈奴的威脅、天下的動蕩,這些外部與内部的雙重壓力将在文帝駕鶴西去之後,迎來整個西漢的第一個大危機。

然而即便處于這般困局之中,漢文帝作為一位明君,還是盡己所能地為社稷計。他沒有高祖劉邦那般英明神武,但求穩健中變,可謂用心良苦。

西漢初年那些似錦還鄉卻最終隻能以死相送的諸侯,都讓人不禁唏噓——他們都是曆史的受害者,亦是漢文帝心中那道永遠無法彌合的傷痕。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