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所認識的劉平

作者:華夏時報
我所認識的劉平

劉平(左)與兆豐(右)

兆豐

東南大學2014年出版的《峥嵘歲月·紅色官窯》一書中,披露過這麼一段故事:197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通知江西省委,訓示景德鎮為毛澤東主席研制一套瓷器餐具和文房用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等古代稱頌的瓷器的最高境界為标準。中共景德鎮市委、市革命委員會将這項光榮而又艱巨的任務交給了輕工業部陶瓷工業科學研究所。

所謂“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罄”是對景德鎮瓷器的最高評價。“白如玉”,指瓷質白度;“薄如紙”,指瓷胎厚度;“明如鏡”,指釉質透明度和滋潤感;“聲如罄”,指瓷質的音樂感。

接受任務後,部所抽調出40多名技術骨幹,組成攻關小組,負責具體實施。許多著名陶瓷藝術家,當年都參與過這項任務。其中,包括王錫良、汪桂英、劉平、徐亞鳳、戴榮華、李雨蒼、舒惠娟、彭兆賢、張炳祥、洪國忠等。此任務以“7501”為代号。“7501”也是以載入中國現代瓷器史冊。

我所認識的劉平

本文主角劉平,就在上述名單中,位列第三。劉平,1944年7月出生于江西鄱陽,安徽省黃山市人。“珠山八友”之一劉雨岑的後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景德鎮珠山書畫院副院長。1997年江西省政府授予劉平“工藝美術大師”。其父劉雨岑(1904——1969)是景德鎮陶瓷藝術名家、國畫家,景德鎮“珠山八友”之一。劉平1994年被景德鎮市政府授予“陶瓷世家”,景德鎮市政府專業技術拔尖人才,獲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江西省美術協會會員,江西省工藝美術系列進階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景德鎮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景德鎮市美協中國畫藝委會主任。由此可見,他在中國、在江西、在景德鎮陶瓷藝術圈子裡的地位。

他31歲時就被抽調出來,與其他陶瓷藝術大師一起,參與“7501”任務,足見組織對他政治上的信任和陶瓷技藝的肯定。他也不負衆望,在“7501”研制過程中,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

我認識劉平,是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是2019年1月13日,我随幾位朋友,也是陶瓷愛好發燒友,利用周末時間一起到景德鎮去“淘寶”。說起來,這已經成了我們的傳統,每年都抽出時間聚合在一起,到景德鎮踏青、訪師、尋寶、吃土菜、喝新茶。其中,考察陶瓷制作技藝,走訪陶瓷名家,學習鑒賞知識是主要内容。

瓷器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征,反映了中國人的審美情趣、審美觀念、審美追求和審美價值。國人喜瓷、品瓷、藏瓷的嗜好由來已久,中國的瓷器制作工藝堪稱世界一流,而且,通過古代陸海絲綢之路,早已傳遍世界。

我對瓷器的認識,最早來源于國中的英語課堂。中國在英語裡叫“china”,“china”是中國。瓷器也叫“china”,中國與瓷器密不可分,瓷器也成了國家的名片。及至學習地理,知道了景德鎮是中國的“瓷都”。在我兒時的記憶裡,我家床底下就有一個大竹筐,内有幾件平時用草繩捆綁的很結實的瓷盤、瓷碗,每到過年過節時,家父才拿出來用一用,然後又小心翼翼地收藏起來,我印象很深是青花瓷器。後來才知道,那是家父收藏的晚清、民國初期的景德鎮産的瓷器。由此也逐漸對瓷器發生了興趣。但以前工作忙,家務事又多,顧不上這愛好。這幾年,受愛好此道的幾位朋友的影響,興趣慢慢點燃,跟随他們到景德鎮幾次,參觀了不少瓷器博物館,私人收藏,走訪了不少大家名師,确實增長了不少知識,對中國這一傳統文化加深了感情,提高了文化自信。這其中,走訪劉平大師家那一次印象尤為深刻。

1月13日是星期天。我們一行如約到了劉平大師家,那是一座獨立的院落,他親自到大門口迎接我們,一米八幾的個頭,魁梧的身材,爽朗的笑聲,一下子就吸引住我們。品着他煮的好茶,聽他講陶瓷藝術、陶瓷人生。可以看出來,他對陶瓷藝術的鐘愛,對親自參與“7501”任務的自豪。他還特地找出當年“7501”的設計手稿,鋪展在書桌上,一幅一幅地給我們講解當時的設計理念,陶醉在往昔的記憶中。

可以說,一部陶瓷史,萬千陶藝人。從新石器時代的紅陶、黑陶、彩陶,夏商周的灰陶、白陶,戰國秦漢硬陶,乃至戰國原始青瓷、隋唐五代白瓷,宋影青、元樞府,到明清官窯,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錦章華彩。這是陶瓷專家占啟安的評述。我深以為然。那麼到了二十世紀,到了當代,陶瓷的代表作又是什麼呢?對此,我一直充滿好奇。在劉平家中,在他的講述中,我逐漸找到了答案。

當時,為使毛澤東專用瓷達到世界一流水準,“部所反複實驗論證,決定采用以江西臨川優質高嶺土(即滑石子)作基礎配料,用這種高嶺土制作出的半薄胎高白釉瓷器,在光線照射下,呈半透明狀,其通體晶瑩剔透,潔白如玉,美輪美奂。在器型設計上充分考慮毛主席的習慣,例如為了保溫衛生,大部分做了和合器;主席喜歡書法、喜歡抽煙,就設計文房用具和煙具等,做到美觀與實用完美結合。

在選擇畫面設計和顔色基調時,依據當時的時代氣息和毛主席的浪漫情懷,最後确定了選用紅梅釉下彩,同時兼用釉上‘水點桃花’裝飾方案。這些裝飾‘翠竹紅梅’的釉下彩圖案,構圖别緻,花苞姿态各異,形态生動秀美,分水技術熟練,用色濃淡轉折相宜,前後有空間感,把梅竹傲霜鬥豔的精神氣質表現的淋漓盡緻,配合潔白如玉的瓷胎,顯得格外鮮豔奪目,高雅素潔。”

選紅梅作為構圖一點不奇怪。毛主席喜歡紅梅,在六七十年代是家喻戶曉的。1962年冬天,中蘇交惡,國際國内環境艱難。毛澤東作詞一首,《七律·冬雲》:“雪壓冬雲白絮飛,萬花紛謝一時稀。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傑怕熊罴。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以梅花自喻,表達了毛主席面對國内外困難淡定自如,胸有成竹,樂觀向上,豪情萬丈的思想感情。紅梅傲霜鬥雪,不畏嚴寒的性格,恰如其分的反映了毛澤東“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博大胸襟。

而“7501”創作技法上用釉上“水點桃花”裝飾技藝,正是源于劉平的父親劉雨岑的創造發明。這就不得不提到著名的“珠山八友”的故事。

關于“珠山八友”的傳說,我早有耳聞。晚清民國初期,江西景德鎮一帶聚集了不少創作瓷版畫的藝人。1928年的一次偶然機會,一位客商預訂瓷版畫,瓷版畫藝人王琦、王大凡聯絡同好鄧碧珊、汪野亭、何許人、程意亭、畢伯濤、劉雨岑,每人畫一幅瓷版畫,畫完之後,很多人看了都非常驚訝和喜歡,請他們八人繼續畫。這樣他們後來就成立了一個瓷藝社,取“花好、月圓、人壽”之意,雅稱“月圓會”。相約每月望日,月圓雅集珠山,以畫會友,以會聚友,切磋畫藝,稱為“珠山八友”。實際上“珠山八友”前後共有十人,除上述八人外,還有徐仲南、田鶴仙。“珠山八友”以瓷入畫、以胎為紙,在瓷闆上繪畫,進而産生了濃豔潤澤的新粉彩。這些瓷上繪畫瓷闆,汲取了中國畫的營養,繪出的山水人物花卉走獸無不光彩傳神,栩栩如生,其筆法、墨韻、色彩和同時代的海上畫派作品具有異曲同工之妙。景德鎮瓷畫得以進入新的文人畫時代。

在“珠山八友”中,劉平的父親劉雨岑是年齡最輕、也最有才華的藝術家之一。早年畢業于江西陶業學校,以瓷闆繪畫為生。解放後,作為景德鎮老藝人,被邀進入輕工業部陶瓷研究所從事陶瓷藝術創作。

行家評論,劉雨岑的瓷畫在取材、構圖、設色上别具一格。把文人畫風吸收進陶瓷藝術領域,整個作品将詩、書、畫、印融為一體,使陶瓷藝術作品從晚清陶瓷裝飾的繁瑣之中脫穎而出,成為有情趣、有生命、有新意的藝術品。特别是劉雨岑在粉彩技法上的革故鼎新,創立“水點技法”,直接用“玻璃白”點出花朵形象,然後以含色料的水筆加以點染,色彩濃淡自如,花頭更顯活潑自然,在粉彩花鳥藝術上産生了極大的影響。這種技法的創立,不僅是工藝技巧的創新,而且對粉彩花鳥藝術提出了一個嶄新的命題,即中國寫意畫紮實的功底,與粉彩陶瓷工藝技巧相結合的創新。

正是師承其父,得到真傳。劉平在參與創作“7501”過程中,在繼承發揚父親劉雨岑“水點桃花”的基礎上,不斷開拓創新。使作品不論從意境的探求上,審美情趣的品味上,以及藝術形式的運用上都有了新的提升。“7501”作品顔色清新雅麗,畫面充滿了韻律感,洋溢着靈動的氣息,引人入勝,呈現出美妙祥和的景象。并且在這一創作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玩瓷器的人都知道,景德鎮的瓷器分官窯、民窯之說。所謂“官窯”,是指自元代的統治階層在景德鎮設官辦陶瓷機構始,确立了皇家對景德鎮瓷器的需求,進而改變了宋代從民間挑選進貢的方式。再至明清兩朝,随着皇家需求的不斷變化,及官窯制度的不斷完備,國家力量的巨大投入,奠定了官窯基礎和陶瓷生産結構,進而泾渭分明的将景德鎮出産的瓷器作了二進制劃分——官窯、民窯。官窯是服務于皇家需求的,是以官窯出品嚴苛,民窯的生産則松散許多,沒有太多的條條框框。

民國之後,雖然沒有了“官窯”一說,但以“官窯”冠名的瓷器,代表着高貴、華美、稀有、品質上乘的寓意仍在。“7501”也是官家督造,算得上是現代“官窯”了。

“7501”除了有完美的藝術效果,還有嚴格的衛生安全保證。釉下新瓷器經過1400度的高溫燒制而成,釉面耐磨損,抗腐蝕能力強,而且無鉛毒危害,讓主席能夠安全使用。它代表了上世紀我國制瓷工藝的最高水準,它是高科技成果與最高工藝水準的有機結合,是景德鎮千年制瓷史累積下來的精湛藝術成就的再現。是以,它也被譽為陶瓷中的“一代天驕、瓷中瑰寶”,冠以“紅色官窯”美稱。

告别劉平大師,我們愉快地踏上歸程,但大師最後一席話卻是意味深長。他說,一件好的瓷器要經過選料、造型、拉胚、晾曬、素燒、上釉、自然窯變等等72道工序,才能成型,無論哪道工序稍有不慎,便會前功盡棄。“做瓷器就象做人,每一步都必須走得踏踏實實”。做人如做瓷啊!值得我們深思。

2020年1月7日于北京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程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