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跟随護林員走進鹦哥嶺,體驗巡山護林生活
秘境藏精靈 寶庫多奇珍
日前,航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鹦哥嶺片區。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海南孔雀雉、海南山鹧鸪、圓鼻巨蜥……日前,位于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鹦哥嶺片區的海南鹦哥嶺動植物博物館内,一個個珍禽異獸的标本吸引着到訪的媒體記者、遊客駐足觀看。
“鹦哥嶺片區植被茂密、物種豐富……”在此紮根11年的科普從業人員麥嚴專注于向人們推介鹦哥嶺這張絢麗多彩的生态名片,在他看來,隻有幫助人們更多地了解鹦哥嶺,才能更有效地促進對這片熱帶雨林的保護,更直覺地感受海南的生态優勢。
為讓媒體記者一行更好地了解鹦哥嶺這一“物種寶庫”的獨特魅力,麥嚴找來護林員,帶着大家從鹦哥嘴開啟了一段巡山護林之旅。
步移景異 靜谧之中蘊生機
“當心,别讓螞蟥鑽進褲腿,快找根繩子把褲腳紮緊點”“别踩空了,也别被樹根絆倒”“盡量弓着身子,才好往上爬”……今年國慶黃金周,秋雨淅瀝,給護林員的巡山工作增加了難度。一路上,麥嚴與護林員一行在前方開路,不時回過頭提醒同行的幾名媒體記者。
踏過崎岖小徑,穿行茂密叢林……一路上,大夥小心翼翼地爬上一個個小山頭,一邊為殼鬥科外向異生的闆根、天南星科巨大的葉子、桑科的老莖生花、木質藤本的漫天飛舞,以及浮生蕨類和蘭花組成的空中花園等奇觀贊歎不已。
海南鹦哥嶺動植物博物館展出的豹貓标本。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
海南日報記者注意到,身旁的灌木叢裡不時傳來鳥獸快速閃過的聲響,可當大夥試圖循聲尋覓時,卻難見着它們的蹤影。
“剛才跑掉的那身影可能是一隻小靈貓”“你看,正在吃樹果的就是赤腹松鼠”……當天随行的護林員符惠全邊走邊給大夥上了一堂生動的雨林科普課,“這個季節,鹦哥嶺的河裡也很熱鬧,有橫紋南鳅、點紋銀鮈、子陵吻蝦虎魚等,有時一兩公裡的河段都能發現有十幾種魚類。”
不一會兒,汗漬浸透了背部的衣裳,大夥遂停在一處山澗旁小憩。記者注意到,眼前的大樹、老藤、岩壁、泉流以及陽光透過枝桠射下的光斑交映成趣,耳邊不時傳來一陣陣悅耳的蟬鳴鳥啼,原本靜谧的熱帶雨林開始熱鬧起來……
幕天席地 一片丹心為山林
符惠全回憶,早些年,大夥巡山遇到暴雨天,沒法繼續前行或後退,夜深了,隻能濕漉漉地躲在石壁深處露宿。下雨使得大夥還沒法生火取暖,也做不了飯,又冷又餓還睡不着,“往往這邊剛幫同伴抓完腿上的螞蟥,卻發現自個的大腿也開始痛癢,撩起褲腳一看,也有好幾隻螞蟥正在貪婪地附在腿上吸血……”
“山裡霧氣重,還會經常下雨,自打來鹦哥嶺這些年來,每回進山林身上的衣裳就沒幹過,濕漉漉地粘在身上,時間一長,啥味道都有……”麥嚴不時插話打趣道。“這幾年好多了,機關都給我們配備了帳篷、睡袋,拉鍊一拉緊就能隔開螞蟥、蚊蟲,換上速幹衣也友善入眠。”麥嚴說。
作為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鹦哥嶺于2004年獲批成為省級自然保護區,并于2014年跻身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海南“最年輕”的國家級保護區。
自2007年以來,包括麥嚴在内,陸續有來自全國各地共計30餘名大學生奔赴鹦哥嶺開展生态科研及科普工作,他們用腳步丈量山嶺,為周邊村民普及生态環保知識,把一批批村民護林員教育訓練成為熱帶雨林的“土專家”,在摸索中建立并不斷完善鹦哥嶺的生态“檔案冊”。
一飽眼福 珍禽異獸館中閱
在雨林中深呼吸、于潺潺泉流邊嬉戲……置身于鹦哥嶺,就能真切地感受到雨林生态的魅力。但受限于各種條件,這般艱辛且愉悅的旅程并不是每個人都有機會體會,如何才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鹦哥嶺蘊藏的寶藏呢?
“科普。”多年來一直用心、用情守護鹦哥嶺的生态科研工作者給出了答案。其中,海南鹦哥嶺動植物博物館是一座集科普宣傳、科學研究、物種繁育、野生動物救護等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宣傳教育科研基地,該館共計珍藏與展出大約1.2萬件的動植物标本,堪稱一個“濃縮版”的鹦哥嶺。
在這裡,人們可以圖文并茂地了解到,海南黃肉牛肝菌、道銀川藻、紅蓋蘭茂牛肝菌、平地小皮傘等一個個“稀奇古怪”的名字均屬于“鹦哥嶺新種”;在這裡,你還能看到十分珍稀的國家Ⅰ級保護植物坡壘、伯樂樹等;在這裡,海南疣螈、海南溪樹蛙、海南湍蛙、海南拟髭蟾等兩栖類海南特有種能讓“動物迷”大飽眼福。
麥嚴介紹,截至目前,鹦哥嶺已記錄有4000餘種動植物,經統計,脊椎動物510種,包括淡水魚類92種,兩栖爬行類119種,鳥類250種,哺乳動物49種,其中,國家Ⅰ級保護動物9種,國家Ⅱ級保護動物65種。此外,還有2323種維管束植物,2078種鄉土野生維管束植物等。
尤其是近年來,鹦哥嶺片區陸續編輯出版《鹦哥嶺蘭科植物圖鑒》《海南鹦哥嶺鳥類圖鑒》《海南鹦哥嶺兩栖及爬行動物圖鑒》等科普讀物,積極組織開展各類科普教育活動走進校園,旨在把鹦哥嶺這片熱帶雨林逐漸“濃縮”為一本大學普讀物,讓更多的雨林科普知識走進千家萬戶。
(本報鹦哥嶺10月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