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聯酋《國民報》網站5月7日發表文章稱,“中等強國”将塑造世界新秩序。作者為菲律賓理工大學地緣政治領域學術帶頭人理查德·賈瓦德·海達裡安。全文摘編如下:
随着冷戰的結束,主要思想家争先恐後地定義新的全球秩序。最著名的是,弗朗西斯·福山得意洋洋地預言了“曆史的終結”。不久後,塞缪爾·亨廷頓預言了一場全球“文明的沖突”。不過,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長期研究中美問題的學者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的觀點——中美“兩國集團”将共同主導這個世界——受到很多關注。
然而,仔細研究就會發現,21世紀的地緣政治正變得如此複雜、有争議且不可預測,以至于沒有一個或兩個超級大國能夠主宰這個世界。相反,這個世界的未來将在很大程度上由所謂的“中等強國”來定義。這些國家不僅有足夠的能力來捍衛自身利益,還可以建設性地塑造一個全新的全球秩序。今後幾十年裡,中等強國之間的持續合作對于應對目前氣候變化的加速、技術破壞和超級大國之間對抗的加劇所構成的挑戰至關重要。
傳統上,這個世界通常被分為大國和其他國家。希臘曆史學家修昔底德曾經哀歎:“強者為所欲為,弱者逆來順受。”但對世界的這種二進制描述既過于簡單化,又具有誤導性。中國古代聖人孟子的觀點更恰如其分。他認為東方中等規模王國可以在遏制強大諸侯國擴張行為方面發揮關鍵作用,有時甚至可以防止針對較小王國的暴行。
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加拿大和澳洲等國完全接受了它們作為“中等強國”的地位,它們展現出了在經濟一體化和裁軍等關鍵問題上左右全球議程的能力;幫助遏制超級大國之間的破壞性對抗;有時甚至影響到各自地區的地緣政治。
最近,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南韓和阿聯酋等也被描述為中等強國,因為它們在塑造各自地區的地緣政治方面發揮着越來越大的作用,而且在解決沖突、文化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為全球倡議作出了貢獻。
通常日本、印度、巴西和德國等更大或更有财力的國家也被稱為中等強國或“新興超級大國”。
不同規模的“中等強國”都有共同之處,即它們具備自衛和力量投射能力、聯盟建設和對國際和平與發展的建設性貢獻、在外交和軟實力方面的可靠性和創造力。
在21世紀,中等強國之間的合作對維護全球和平與繁榮不可或缺。正如資深外交官、著名地緣政治思想家納伊姆·莫伊塞斯指出的,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有(太多)參與者擁有足夠的權力來阻撓其他所有人的倡議,但沒有人有權力強行實施其偏好的行動方針”。
目前存在三個挑戰,使得中等強國可以對戰略前瞻性和制度化合作産生巨大影響。
第一個領域是美國和中國之間正在醞釀的所謂“新冷戰”。鑒于它們與敵對雙方相對牢固的關系,以及它們對國際法和全球化的承諾,從德國到印度尼西亞等中等強國能夠而且應該在防止爆發全面沖突和推動這兩個大國走向對話和接觸方面發揮關鍵作用。
第二個令人擔憂的領域是技術幹擾,尤其是随着所謂的第四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機器學習和人工智能甚至威脅到了會計、律師和新聞等白領工作。新技術往往能創造新的就業崗位,但開發中國家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人口尤其容易受到不利影響。中等強國可以為建立替代性數字經濟平台、認知增強技術和全球規則作出貢獻,進而緩解勞動力市場的大規模混亂,保護個人隐私,防止大型科技公司出現完全壟斷的做法。
最後,或許是最重要的一點,中等強國應該積極主動地為有效實施必要的全球機制作出貢獻,包括《巴黎協定》。
與其固守過時的思維模式,或僅從中美競争的角度來看待世界,更重要的是認識到一系列日益重要的全球參與者(即常常被忽視但靈活的中等強國)需要新形式的合作。
來源:參考消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