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态屹立東方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态屹立東方

制圖:張玉佳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态屹立東方

201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鄧小平同志的巨幅畫像,在群衆簇擁下出現在遊行隊伍中。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隽輝/攝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态屹立東方
中國以改革開放的姿态屹立東方

制圖:張玉佳

1987年10月25日召開的中國共産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為中國往後的改革之路定下基調。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至90年代初,是中國經濟社會演變的特殊時期,新舊體制轉軌,改革加快深化。

十三大報告勾勒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輪廓,指明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明确了路線圖和時間表。報告特别強調,“改革是振興中國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不可逆轉”。

出席大會的正式代表有1936人,特邀代表61人,代表全國4600多萬黨員。還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數百名記者,他們共同關注着、讨論着一個中心議題“改革”。

“改革、開放、透明,是十三大的基本特色。”彼時采訪十三大的中國青年報記者馬役軍回憶起那次大會時說:“這也是粉碎‘四人幫’後中國第一次有這樣的‘新姿态’,鄧小平以改革開放總設計師的形象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告訴世界中國的姿态。”

“巨輪”的跨世紀“三步走”

“中國猶如一艘航行在茫茫海洋上的巨輪,這艘巨輪正是通過不斷制定新的戰略目标,并不斷推動戰略目标的實作,一程一程地駛向美好的彼岸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副研究員鄢一龍曾這樣形容中國的幾次規劃。

十三大提出的“三步走”戰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跨世紀的規劃。在此之前,中國在1964年提出的“四個現代化”戰略隻規劃到20世紀末。

1979年12月6日,來華通路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向鄧小平提問:中國在本世紀末實作四個現代化究竟意味着什麼?

鄧小平沉思片刻後回答,我們要實作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即使到了本世紀末,國民平均收入也還是很低的。要達到第三世界國家中比較富裕一點的國家水準,比如國民平均收入達到1000美金,我們也還得付出很大的努力才行。就算是達到那樣的水準,同西方來比,也還是落後的。“我隻能說,中國也還是一個小康的狀态”。

這是中國第一次提出小康的目标。後來, 鄧小平考慮到20世紀末中國人口将會增長到12億,國民生產毛額翻兩番達到1萬億美元左右,人均國民生產毛額就是800美元多一點。鄧小平特地對“小康社會”作了一個說明:“所謂小康, 就是到本世紀末,國民生產毛額人均達到800美元。”他一再強調,這個目标并不高,隻是達到第三世界比較富裕一點國家的水準,與發達國家比較起來還是落後的。

從規劃的調整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發展的情況令鄧小平懷有信心。到了1984年,他将目光投向下個世紀中葉,形成了初步的“兩步走”:一萬億美元是一個很好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再發展30到50年,力争接近世界發達國家的水準”。

有統計顯示,1987年同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無論是國民生產毛額、工業總産值、國家财政收入還是城鄉居民平均收入水準都大體翻了一番。截至十三大召開,1978年到1987年的9年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發展最旺盛、國力增長最迅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最多的時期。

1987年4月30日, 鄧小平在會見西班牙副首相格拉時, 第一次系統闡述了我國現代化建設分“三步走”的戰略。以1980年的人均國民生產毛額250美元為基數,第一步是在80年代翻一番,達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本世紀末,再翻一番,達到1000美元,步入“小康社會”。更重要的是第三步,在下世紀用30到50年再翻兩番,大體上達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這一步,中國就達到中等發達國家的水準。“三步走”的設想在十三大中以檔案的形式正式确立。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而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看來,中共之是以能不間斷地制定長遠的發展規劃,是因為中共不僅僅是一個執政黨,更是一個使命黨。

一切工作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

中國到底處在社會主義坐标軸上的哪個位置?這個問題各有各的觀點。

經濟學家馮蘭瑞在1978年中央召開的理論務虛會上稱,從無産階級取得政權後至共産主義進階階段到來之前,社會的發展必然要經過幾個階段;我國目前處于不發達的社會主義階段。在1959年年底,毛澤東在杭州集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談話中也說過這個概念。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經濟學家董輔礽曾稱中國處在“從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時期”;時任國務院政治研究室負責人于光遠認為應該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葉劍英在1979年指出,“社會主義制度還處在幼年時期”“在我國實作現代化,必然要有一個由初級到進階的過程”。

一些争議聲漸起。有人認為我國現在已經建立了社會主義社會,已經屬于共産主義社會的初級階段了。還有人否認堅持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否認我國已經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

事實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表述在十二大及之前就出現過,隻不過都在陪襯位置。1986年10月下旬,十三大報告起草組在京陸續召開理論座談會。于光遠強調:“處在什麼發展階段, 從來都是最重要的問題。挑明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時候了,要把初級階段的特征搞清楚。”

幾個月後,鄧小平明确指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産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一切都要從這個實際出發……十三大要根據這個實際來制定規劃。”

這一實際,關乎“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我國曾有過一段頭腦發熱,要“跑步進入共産主義”的時期,并蒙受了脫離實際帶來的巨大損失和災難。以史為鏡,中國人口多、底子薄,生産力落後而又發展不平衡,經濟、政治制度還不成熟、不完善等現實國情必須得到正視。

十三大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漸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制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作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階段。“一切工作都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 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當代中國的最大國情、最大實際。”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立足于此,謀劃長遠。

改革是主旋律

十三大制定了進一步開放和搞活的基本方針和行動綱領,第一次提出“全方位開放”“開放格局”“外向型經濟”等新概念,向世界展示了堅定改革開放的中國姿态。

在鄧小平看來,十三大還要幹一件“都不容易,但非幹不可”的事,那就是随着經濟體制改革深化,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改革政府工作機構和幹部人事制度,進一步下放權力,“黨上司一切,不要包辦一切。要搞成一部機器,一個合唱隊,各幹各的不行”。

政治體制改革之初,在位于中國東北邊境的遼甯省丹東市,一些基層機關曾經搞過民意測驗,98%的人都舉雙手贊成。然而,改革一旦觸及切身利益,一些人則惶惶然不安、不滿起來。

彼時的十三大代表、丹東市委書記劉仲文告訴馬役軍,人的觀念的變革,是政治體制改革順利開展的首要前提。“理順人的思想,遠比制定出一個美妙動人的改革方案更為艱難”。

劉仲文談到機構改革的具體做法時表示,一方面要告訴人們,改革是一個艱難而又複雜的曆程,改革,就要打破壇壇罐罐,付出一定的犧牲;另一方面,要先立後破,實踐造就人,要比靠說教造就人紮實、迅速得多。

實踐證明,先立後破的改革能夠使人破釜沉舟,激發出更大的向上動力。

對政治體制改革而言,還要做的一件大事是使黨和國家的上司層逐漸年輕化,提拔培養成千上萬的中青年幹部,保證黨和國家的活力,為改革任務護航。

時任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宋德福曾對馬役軍說,黨和人民總是把自己的最大希望,寄托在代表未來的蓬勃向上的青年身上。

回顧30年多年的改革開放曆程,十三大的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到十七大時,這幅國家藍圖上多了“和諧”二字,到十九大時,又多了“美麗”二字,“現代化國家”也朝着 “現代化強國”更進一步。

“字面上的變化放到實際中,改革帶來的變化清晰可見。”馬役軍感慨,“中國将以什麼樣的姿态屹立在世界東方,就是這樣的姿态”。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藝 尹希甯 來源:中國青年報 ( 2021年03月30日 03 版)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