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日本可真是禍不單行。前有因為海洋污染導緻的“爆發史上最強赤潮”,“赤潮”危機已經導緻超4600條鲑魚,數十噸将近90%的海膽已經死亡,甚至一直都持續着别的大量水生物死亡,沒有停止的趨勢。都在争議日本是不是将無魚可吃的時候,近期日本又有更大規模的“災難”席卷而來!

據近日日本富士電視台報道:一直以來困擾日本的一種外來鹿科生物“靈獸”依舊沒有解決。在已經持續每年超5000頭的獵捕數量下,今年看趨勢還是沒有控制到,并且還越加猖狂了。據悉,目前“靈獸”已經在日本首都圈也大量繁殖,總數量超過了4.4萬頭,甚至直逼東京。
外來物種“靈獸”究竟是何生物?為何能在大量捕殺的情況下還大量繁殖?這些珍稀的“靈獸”專挑雌性的幼體大肆捕殺,這樣真的好嗎?它們帶來的危害又有多嚴重、損失有多大?帶着這些疑問,下面讓魔方來具體解答。不過在那之前,我們還是先來了解一下“靈獸”究竟是何生物。
小麂,又稱“靈獸”。它是一種小型的鹿科動物,外觀上頭部呈現鮮棕色,體毛呈現棕褐色,頸背部比較深然後逐漸漸變到腹部變成白色。很有特點的是,這一物種成體和幼獸有點不一樣,幼獸體毛上會有像梅花鹿一般的斑點,不過成年後就逐漸沒了。此外,小麂還有一個十分有特質的點。那就是,據悉小麂受驚的時候會發出短促宏亮的吠叫聲,聲音十分像狗,讓人恍惚、驚歎這究竟是一種多麼的奇特生物。
一般來說,小麂身高隻有50厘米左右,體長大概在90厘米左右,體重30多斤,最重的也才40斤左右。小麂的尾巴非常短,幾乎沒有。雄性會有鹿角比較短小,而雌性則是完全沒有。本性上來說,它們喜歡生活在灌木叢或者雜草叢中,性格怯懦并且孤僻,喜歡獨居。膽小的它們十分機警,隻要聽到任何風吹草動就能迅速逃避敵害。沒有專屬的強有力進攻武器,它們卻有獨一無二的逃脫技巧。
不過它們種群内還是偶有争鬥,那就是每當求偶的時候。小麂性成熟十分早,還不到一歲就會開啟全年繁殖。在繁殖季節的時候雄性的争偶現象嚴重,會發出“嘎,嘎”的聲音,甚至打鬥。不過總體上來說,一方面分布上散布于我國長江以南各省。但另一方面,不過盡管分布廣,其實數量并不多。是以一直以來都是當成珍稀的野生物種進行保護。
據悉,為了控制小麂種群數量,日本僅一個縣就每年獵捕超5000頭,無奈卻越捕越多,如今在日本首都圈更是大量繁殖,數量已經高達4.4萬頭。為何小麂如此多呢?它們都是哪裡來的?
追溯“靈獸”小麂的來源發現,其實也和日本自身有關。在1980年左右房總半島南部的一家動物園内的幾隻小麂逃脫,它們逃到了野外,後面就逐漸野生化。如今40多年後小麂“王者歸來”,直接率領了大部隊在當地大量繁殖,行迹直逼臨近的日本首都東京。據統計,日本每年都在獵捕小麂,甚至專門挑雌性的幼年小麂。但無奈小麂們太機警了,獵捕的難度非常大。是以總體上來說,當地人獵捕可謂用有心無力來形容。
那麼問題來了,目前來說小麂為了追尋更好的生存環境在日本逐漸擴散,越來越多。而日本則因為小麂也遭受了巨大損失,就比如讓當地群眾十分頭疼的“喜歡吃蕃薯葉”這一特質。因為蕃薯葉都被吃了,地裡的蕃薯都長不大了。每年給當地造成的損失超過了120萬日元,折合約人民币6.8萬元。那麼這兩者生存都面臨着窘境,誰才是最大的“冤家”呢?
值得注意的是,其實日本不僅是獵捕小麂這一物種。此外,在日本的野生動物獵殺行動還有很多。其中作為典型之一的就是在福島地區泛濫的30000多頭野豬,因為福島核電站核洩漏事件後當地居民搬離當地,但是以野豬為首的野生動物數量卻逐漸多了起來。因為擔心影響健康,這裡的野豬肉是無人敢吃的。為了驅趕野豬,日本還曾重金懸賞獵捕獵人,給出賞金計劃各級疊加起來一頭就高達人民币1000元。
在日本靜岡也有梅花鹿泛濫的現象,在我國野生梅花鹿是極其稀有的野生物種,位列一級,甚至還需要人工繁育。但是在日本靜岡縣的伊豆地區卻正在遭遇着梅花鹿泛濫成災帶來的不良影響。為了将高達2.53萬頭的野生梅花鹿減少控制在最高環境容納量5000頭内,甚至官方出辦法:開設狩獵學科。
此外,在日本的鲸魚捕殺也十分猖獗,可以用恐怖來形容了。鲸魚是海裡面最大的哺乳動物,在日本常年捕殺及利用的經驗之下,鲸魚可以說是全身是寶。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加工成衣服,而油脂還是很好的燃料或者潤滑劑,内髒更是可以做成保健品或者藥品。早在2018年的時候,日本就宣布退出國際捕鲸委員會,自此開啟了“根據自己需求到海裡捕殺鲸魚”,誰也無法阻攔的行為。
據相關統計,自從二戰結束之後,貧窮的日本人為了補充蛋白質就會靠海吃海,鲸魚成為了它們絕佳的捕捉對象。在國内曾捕殺吃過大量鲸魚肉,據統計當時全日本46%的肉制品都是鲸魚肉。而就拿上文的野豬來說,如果不是擔心核污染導緻的野豬dna變異可能會影響健康,說不定也不會嘴下留情的。但是如此頻發的野生保護動物獵殺行動,真的是好事嗎?它的危害究竟有多大?
魔方認為主要還是有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就生物多樣性上來說,無論是鲸魚、野豬還是此次的“靈獸”小麂,它們都是數量稀有的珍稀野生保護動物,它們其實更應該得到保護,控制一定數量即可,沒必要大肆屠殺,不然這樣十分傷害生物多樣性。此外,就是食物鍊的完整性了。生物圈都是“此消彼長”的态勢,沒有了這一物種,另一物種也會快速增長,這樣反而無形中增加了物種局部泛濫甚至大範圍泛濫的風險性。
最後,就人類自身健康來說。日本很多獵殺動物的行為最終獵殺結果都是用來食用。生物圈就是一個圈,人類是其中一環,但是或許局部泛濫的物種就是基因突變的結果呢?貿然為了吃或者别的目的就采取獵殺,是完全違背科學原理的。
确實,野生動物泛濫帶來的影響是雙面的,一方面會給農業、經濟産業造成很大威脅及損失。而另一方面如果專門狩獵也會帶來上述的一系列壞處。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辦呢?仿佛已經陷入了兩難的境遇。其實這個複雜的問題說來也簡單,可以從以下兩方面着手。首先,我們其實應該找準這一情況出現的症結所在,從源頭治根。其次,就是要把控好“度”。
總而言之,不管是任何物種都有生存的權利,在物種增長形成泛濫趨勢的明面問題上,我們也應該反思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形。給它們留一線生機,也給我們人類多一絲生态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