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鴨蛙稻共生共長綠色發展 石首“團山模式”國際矚目關注新華網公衆号下載下傳新華炫聞用戶端

鴨蛙稻共生共長綠色發展 石首“團山模式”國際矚目關注新華網公衆号下載下傳新華炫聞用戶端

圖為:石首市團山寺鎮農民在稻田裡趕鴨子。

鴨蛙稻共生共長綠色發展 石首“團山模式”國際矚目關注新華網公衆号下載下傳新華炫聞用戶端

圖為:漁光互補,光伏下養殖小龍蝦。

清涼的晚風,帶來了遠處的蟬鳴。稻香在田野裡彌漫,青蛙叫聲綿綿不絕,好像在說着豐收年。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所描述的“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情景,恰如眼前的影像。

仲夏時節,記者走進石首市團山寺鎮,青蛙與鴨群在田間共生共長,充滿生機;彩色的稻浪随風搖曳,湖光山色,阡陌縱橫,雞犬相聞,令人心曠神怡。

望着豐收景象,長安村6組76歲的老人李新樹歡喜得合不攏嘴。他像往常一樣,打開堤埂上的鴨籠,将一群鴨趕進種植再生稻的田裡,身後響起鴨群的撲騰聲和片片蛙鳴。然後回到家門口與鄰居聊天去了。這位老農,最近一年熟悉了一個詞:“鴨蛙稻”。

如今,在江漢平原,很多人都知道“蝦稻”連作,而“鴨蛙稻”還是鮮為人知。但是,在石首市團山寺鎮過脈嶺、長安和牛頭山等村,已是婦孺皆知,并廣結碩果。

鴨除雜草蛙捉害蟲

團山寺鎮地貌多樣,有湖泊、河流、丘陵、梯田、平原、稻田、旱地、林地、灘塗等,生态條件極好。在發展生态農業和環境保護建設中,團山寺鎮将全鎮注冊的8個湖泊全部收回承包經營權,投肥養魚現象得到徹底遏制,極大改善了水環境品質。

良好的生态條件,吸引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色發展研究團隊的注意:湖水品質改善,形成無公害水源,為青蛙等水生(兩栖)動物的生長提供了保證。2015年11月和12月,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綠色發展研究團隊,兩次到石首市實地調研和評估,最終選擇團山寺秦克湖周邊約28平方公裡閉合區域,列為團山寺鎮綠色發展示範區。

根據專家團隊建議,綠色發展示範區建設采取ppp公司化營運模式,由石首市政府與來自香港、廣州的公司簽訂合作協定,共同注資成立股份公司,具體負責團山寺綠色發展示範區的建設和管理。

2016年,整個鴨蛙稻基地建設中,四生糧食合作社和長生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共同努力,帶動長安村315戶中的170多戶(其中貧困戶27戶),種植鴨蛙再生稻2000畝;過脈嶺村353戶中的128戶(其中18戶貧困戶),種植五彩鴨蛙稻1850畝。

李新樹認為,鴨蛙稻最大的好處是,省力、省工、省投入。李新樹家有6.3畝水田,去年推廣兩畝,今年則全部運用了鴨蛙稻共作技術。

四生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發起人嚴斌種植有1200畝五彩鴨蛙稻,全部選用紫香稻、紫糯稻、紅米稻、黑米稻、餘赤、玉珍香等傳統正常稻。他說,水稻移栽一周後,就将鴨群放進田裡,每畝有15隻到20隻左右。鴨群在田間自由尋蟲、吃草,基本不需要再另外投食。鴨群在覓食過程中,還能起到活泥、保水、健苗的作用,代替了人工除草。

鴨子主要吃食稻田的雜草,雖然也能吃掉一些害蟲,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蟲害問題。而青蛙是捕蟲能手,一隻青蛙一天能捕食七八百隻害蟲。嚴斌說,鴨代替了人工除草,防蟲則“交給”了青蛙。村裡集中建了個20畝的青蛙養殖池塘,到了需要防蟲季節,由村裡集中投放。

團山寺鎮幹部李有斌告訴記者,僅僅靠青蛙除蟲,還是會發生一些局部蟲害,是以,他們在實際生産過程中,再輔之以生物防治加上周邊配套建設的性誘劑、太陽能殺蟲燈等措施,繼續為鴨蛙稻生長保駕護航。

太陽能殺蟲燈這些設施,都是一次性投入建設,資金由鎮上提供,并配套安裝。包括青蛙養殖、投放,都是免費提供給村民。全年田間無化學肥料、農藥投入,真正實作了綠色栽培。

鴨蛙稻共生循環,生産原生态農産品,獲得豐厚回報。去年第十三屆武漢農博會上,四生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生産的五彩米每市斤30元,再生稻米每市斤8元,仍供不應求。

杜絕農藥禁施化肥

團山寺鎮黨委書記張道忠說,在農藥未被廣泛使用時,青蛙就是水稻等作物除蟲的最主要方式。但由于曆史的原因,農藥和化肥被廣泛使用,現在水稻田中已很少見到青蛙,缺少了青蛙吃蟲這一天然的環節,農業生産中就需要施用更多的農藥,是以形成了惡性循環。

這又使得青蛙越來越少,甚至稻田青蛙絕迹。

鎮上下決心,統一将古蕩湖、秦克湖、豬來湖等8個注冊的湖泊全部收回承包經營權,鎮政府出台措施保護水質,域内所有湖泊不準投肥養魚,一旦發現給予重罰,徹底遏制了投肥養魚現象。水質不斷好轉,解決第一道水源的灌溉問題,然後通過24小時視訊監控,嚴格杜絕了農藥、化肥的使用,這就為鴨子和青蛙的生長創造了條件。

另外,鴨子的品種選擇也有講究。為避免鴨吃秧苗和壓苗情況,主要培育體型較小的品種。一般選擇野鴨和家鴨的雜交品種,或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适體型的鴨品種。

張道忠說,鴨喜歡吃禾大學以外的植物和水面浮生雜草,但有時也吃幼嫩的禾大學植物。同時,鴨在稻田活動過程中,它的嘴和腳還能起到除草的作用,是以能夠比較幹淨地除去稻田中的雜草。

鴨也非常喜歡吃昆蟲類和水生小動物,能基本消滅稻田裡的稻飛虱、稻蝽象、稻象甲、稻縱卷葉螟等害蟲。

此外,稻鴨共作時期内,一隻鴨排洩在稻田裡的糞便約l0公斤,相當于:氮47克,磷70克,鉀31克。每50平方米放養1隻鴨,所排洩的糞便足夠稻田的追肥了。

同時,鴨在稻田裡不停地活動和遊泳,産生中耕渾水效果。水的攪拌使空氣中的氧更容易溶解于水中,促進水稻的生長;泥土的攪拌産生渾水效果,會抑制雜草的發芽。鴨在稻株間不停地活動,鴨嘴在水稻植株上尋找食物,這種刺激能促進植株開張和分蘖,促使水稻植株發育成矮而壯的扇形健康株型,增加抵禦強風的能力。

為了避免鴨吃稻穗,水稻開始抽穗時就要将鴨從稻田裡及時收捕。張道忠介紹,稻田裡生長的鴨子,吃草、吃蟲,自然成長,很受城裡歡迎,他們計劃在武漢開兩家銷售門店。

團山模式國際矚目

在四生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田頭,嚴斌将五彩水稻在田中拼出了“五彩鴨蛙稻”的圖案。田埂上,有一座座尖頂的草棚。那就是鴨舍,随着即将開鐮收割,伴随水稻一起生長的鴨子也将進入市場。

在去年3000多畝的基礎上,團山寺預計今年生産鴨蛙再生稻、五彩米4800噸,銷售麻鴨25000隻,可創收1130萬元,帶動周邊農戶850多人就業,特别是帶動貧困戶60多戶脫貧。

鴨蛙稻共作,改變了生産勞動方式,改善了村民生活,更大改變了農村生态與居住環境,赢得各地遊客以及外賓的稱道。

2016年,古蕩湖生态農莊承辦了“中國欠發達地區綠色發展及全球性含義”國際研讨會,30餘位來自美國、德國、瑞士、法國、荷蘭、尼泊爾等國家,以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機構的學者,舉行了一場國際學術研讨會。今年6月20日-23日、7月10日-13日,又有分别來自商務部研修學院、北大南南學院碩博班的埃塞俄比亞、剛果、尼泊爾等38名外國官員,赴團山寺鎮調研參觀,了解團山寺綠色示範的理念、思路和具體設想。

今天的團山寺鎮就像一個美麗的大花園。這些外國友人,還入住利用閑置房屋改造的農莊,在民宿中接觸真實的鄉村文化,感受村民的熱情和純樸。

石首市委書記劉忠誠介紹,石首正在全力打造濱江工業城市、生态旅遊城市、現代物流城市。團山寺鎮綠色發展示範區建立工作,為中部傳統農區提供了綠色發展的成功模式,呼應了廣大群衆對生态、環保生活的期盼。

經過一年多的示範建立,綠色發展的“團山模式”工作機制已經形成,平台已經搭建,10個綠色版塊建設陸續展開,成效初顯,今後将向石首市更大範圍推廣。(文/圖 記者 張歐亞 通訊員 周俊 田孝豔)

點評

推廣鴨蛙稻

團山寺的“鴨蛙稻”共作,內建了傳統的稻鴨共作、蛙稻共作模式,以及現代推廣的“綠(肥)-稻-再(生稻)”等綠色高效種植模式,并配套選擇高檔優質水稻品種與性誘劑、太陽能殺蟲燈實體防治措施,減少了化學肥料和農藥的使用,取得“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糧禽雙赢”的良好效果。

建議在我省條件允許地區推廣這一稻田綜合種養模式,提升湖北稻米等農産品品質,促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湖北省農科院糧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員、水稻專家 程建平

壟上行

漁光互補 農光互補 林光互補

“三荒地”變身立體農業園

楊詩付在20多畝的水塘裡坐着小筏子,劃到水泥柱支撐的光伏闆下面下網籠,捕獲小龍蝦。“這叫迷魂陣,我們放上豬下水、雞腸子、臘肉皮、南瓜皮、西瓜皮作誘餌,晚上蝦子鑽進網籠裡就出不來。一個晚上能捕十幾斤,甚至幾十斤。”

23日,記者見識捕捉小龍蝦一幕。

楊詩付是廣水市長嶺鎮泉水村7組村民,今年60歲。湖北紫昇農業開發公司投資該村後,他成為公司臨時雇工,養蝦、捕蝦、栽樹,外加雜活,一天收入80元,4月份以來賺了3000多元。

公司負責人劉相紅告訴記者,去年他将這片長滿蘆葦雜草的沼澤田流轉過來,改造成水塘,周邊安裝護欄,栽種樹木,建成亭榭,美化環境;水下養殖小龍蝦;水中支起水泥柱子,水上安裝光伏電闆發電。目前開始産生效益了。“3月份投苗,6月底陸續收獲,小龍蝦已經賣了2000公斤。今年行情火爆,均價賣到25元一斤,已有收入10萬多元。”

水塘上一排排光伏電闆也收益不菲。去年下半年建成并網發電280千瓦,預計今年年底發電毛收入在28萬元左右。

這就是劉相紅總結的漁光互補水産養殖新模式。“水上光伏發電不會影響水下養殖嗎?”記者疑惑。“不會,”劉相紅說,小龍蝦是喜陰動物,“還在水裡打洞呢。”這種經營模式既節約土地,又提高了收益,還解決了光伏闆銷售問題,實作了産業融合,幫助當地農民脫貧緻富。

劉相紅本是生産光伏闆的老闆,如今轉而投資生态農業,自然地将兩者結合起來。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這種撂荒的冷浸田用來耕種,一畝最多隻有1000元純收入。他流轉過來立體開發,養殖小龍蝦畝純收入4000元,光伏發電畝純收入2000元,收益增加了5倍。

在泉水村,劉相紅實施漁光互補的同時還搞農光互補。我們跟随他走進剛建好的關聯式溫室大棚,酷熱的暑天,裡面竟然涼飕飕的,與溫室大棚裡悶熱截然不同。原來溫室大棚頂上安裝了光伏闆,陽光熱量轉化為電能了。

他說,光伏溫室适合種植喜陰蔬菜,而通常的溫室則适合喜光、喜熱蔬菜。他的公司目前在該村建設光伏溫室大棚30畝、普通溫室大棚100多畝,主要種植反季節蔬菜和名貴農作物,如當地的“三白”:白茄子、白黃瓜和外青裡白的大白菜。這些蔬菜大棚滿負荷生産,年純收入在150萬元以上。

他還将部分溫室大棚租賃給一家苗木公司,用來培育、繁殖名貴苗木,如美國紅楓、紫薇、櫻桃等,他稱之為林光互補。

1000畝塘堰、荒地、荒坡,經過漁光互補、農光互補和林光互補,科學綜合利用,可實作年收入500多萬元。真不簡單!(記者 劉自賢 通訊員 李明清 祝學斌)

此稿件為延展閱讀内容,稿件來源為: 湖北日報。如發現政治性、事實性、技術性差錯和版權方面的問題及不良資訊,請及時與我們聯系,并提供稿件的糾錯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