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深圳市寶安純中醫治療醫院 梅全喜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三卷 貝母善治惡瘡疾

貝母治惡瘡。唐人記事雲: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以酒滴口中,其面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多則膊内肉脹起。或不食,則一臂痹焉。有名醫教其曆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無所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關于貝母治瘡疾,在《本草綱目》中還記載有這樣一個傳說:
唐代,在江左有位商人,因長年累月在外跑生意,受熱毒侵襲而緻胳膊上生出一塊小瘡。初時不在意,後愈長愈大,竟長出如茶杯口大小,形狀猶如人面的一塊怪瘡,瘡面凸凹不平,口、臉、鼻、眼之形狀皆可看出。此瘡雖形态怪異,但商人并未感到有什麼痛苦,加之生意繁忙,無法顧及。一日,商人在旅店飲酒,忽覺瘡面發癢,商人戲以所飲之酒滴入瘡的“口”中,瘡面顔色立即變赤,似人醉酒,又以下酒菜飼以瘡口中,此瘡亦能食之,多飼則多食,多食則胳膊内肉脹起,一二天後臌脹才能慢慢癟下來,再飼食亦又脹起,十分怪異。商人不知何瘡,頗感恐懼,便四處求醫,諸醫皆束手無策,不知怎治。一日,商人偶遇一名醫,告知詳情,以求醫治。名醫教其一個方法,就是用所有的藥物-一味味來試瘡,看看瘡究竟怕那種藥,再用該藥治之必愈。商人按名醫所教方法将藥店中所有的藥物全部買回家,研成粉末後,一味味飼入瘡“口”中。曆試金石草木之類藥數十種,皆無所惡,當将貝母飼入瘡“口”中時, 此瘡竟聚眉閉口。商人大喜, 即用小蘆葦筒硬插入瘡“口”中,将貝母粉末全部灌入瘡“口”中,數日後此瘡成痂遂愈。從此,人們便知道了貝母善治惡瘡的功效了。
貝母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青貝母、卷葉貝母、棱砂貝母和浙貝母的地下鱗莖。前三者統稱為川貝母,主産于四川、雲南等地;後者稱為浙貝母,主産于浙江。本品作為藥用最早記載見于(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名醫别錄》載其能“療....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安五髒”。貝母藥用,古代未分品種,直至清代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時始将川貝與浙貝明确分開。
貝母功能清熱化痰止咳,用于治療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外感風熱咳嗽或痰火郁結、咯痰黃稠等,有顯著療效,為化痰止咳之要藥,是川貝止咳露、蛇膽川貝末(液)、複方川貝片等治療咳嗽痰多之著名中成藥中的主藥。貝母不僅有顯著的化痰止咳作用,而且有較好的清熱散結作用,臨床應用于治療瘰疬瘡瘍腫毒及乳癰、肺癰等症也有較好療效,故貝母亦是治瘡之要藥。在臨床上川、浙貝雖均具清肺化痰止咳作用,但川貝性涼而甘,兼有潤肺之功,而浙貝母苦寒較重,清火散結力強。故前者多用于肺虛久咳,痰少咽燥;後者多用于外感風熱或痰火郁結之咳嗽、而在治瘡癰方面因浙貝母清熱散結力優,故浙貝多用于治瘡癰。二者在中醫臨床和民間應用均十分廣泛。
現代研究表明,川貝母含有川貝母堿、去氫川貝母堿等;浙貝母含有浙貝母堿、去氫浙貝母堿等。二者均有鎮咳、祛痰、平喘、鎮靜、鎮痛、降壓及抗菌等藥理作用。除了治療急慢性支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結核等引起的咳嗽外,還可用于其他多種病症的治療。
1、治療癰毒腫痛
用浙貝、連翹、栀子等水煎服。
2、治療瘰疬
用貝母、皂角等分研末,黃酒沖服。
3、治療吐血衄血
用貝母(炮黃)為末,不計時候以米湯調服,每次6克。
4、治療小兒鵝口瘡
用貝母加水蜜煎煮取汁塗擦患處,日 4~5次,均有較好療效。
5、治療痙咳期百日咳
有人以2.5克浙貝粉末摻入雞蛋,煮熟日服 1枚,連服數天,治療 58例,有效率達 86%。
6、治療肺熱咳嗽多痰,咽喉中幹
貝母(去心)一兩半,甘草(炙)三分,杏仁(湯浸去皮、尖、炒)一兩半。上三味,研為細粉,煉蜜丸如彈子大,含化咽津。
7、治療前列腺肥大
浙貝母、苦參、黨參各25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治療27例,治愈11例,有效13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為88.89%。
8、治療乳汁不通
牡蛎、知母、貝母,三味藥物搗細粉或切細片,同豬腳一起炖湯服。
9、治療乳癰(乳腺炎)初發
貝母研粉,每服6克,溫黃酒調服。
貝母植物圖
中藥圖
不宜與烏頭類藥材(川烏、草烏、附子、天雄)同用。脾胃虛寒及有濕痰者慎用。
歡迎大家底部留言,說說看完中藥故事的啟發。
以上為“藥品安全合作聯盟”志願者的原創作品,如若轉載請注明作者和來源!
【藥盾公益】以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中國藥學會,中華醫學會等共同發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組織——psm藥盾公益(公衆号:psmchina),廣彙資源,凝聚力量,促進公衆用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