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8月1日,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将15隻人工繁育的中國巨竹節蟲放歸回其原産地,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該館館長趙力介紹,放歸行動的目的是促進該珍稀物種的基因交流,恢複野外種群。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考察隊員在放歸中國巨竹節蟲幼體

放歸:在成都人工繁育的15隻中國巨竹節蟲“回家”

中國巨竹節蟲(拉丁學名phryganistria chinensis zhao )是2014年由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在廣西發現的新物種,最大個體全長達到了64厘米,是已經被人類命名的80多萬種昆蟲中最長的種類,曾在2017年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證書。該種發現後,成都華希昆蟲博物館對其進行了人工繁育,目前已經繁育出了數十隻個體。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中國巨竹節蟲幼體

該館在對中國巨竹節蟲的研究中發現,由于人類活動影響,該種的分布區被農田、公路和人工林等隔離成數個孤島式分布點,彼此之間缺乏基因交流,種群數量非常稀少,野外累計發現數量僅僅24隻。為了避免該物種在野外滅絕,他們決定啟動野外放歸計劃。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被放歸的中國巨竹節蟲幼體爬向新家園

趙力介紹,對于放歸地點,專家們進行了嚴格的選擇,首先必須是原産地有該種活動的區域,避免放歸個體成為外來入侵物種,其次必須保證放歸後不被人類活動幹擾,保證最大的存活機會。經過對5個初選放歸點的比較,最後他們決定在大瑤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施該計劃。

趙力介紹,放歸的15隻中國巨竹節蟲都是3-4齡幼體,相當于人類十幾歲的少年,選擇這個年齡階段的個體放歸主要是考慮到這個階段的竹節蟲生命力最為旺盛,可以充分适應野外生存環境。

考察:大瑤山區首次發現中國巨竹節蟲存在

在當地政府和保護區的支援配合下,2018年7-8月,華希昆蟲博物館組織的考察隊在大瑤山區進行了細緻的考察調研。終于在河口保護站附近發現了該種活動蹤迹,分别于7月30日白天和31日夜間發現了兩隻個體,其中一隻成年個體全長超過半米。據同行的保護區從業人員介紹,他們每天都在尋山,也從來沒有遇見過如此巨大的昆蟲。金秀縣委宣傳部也證明,這是大瑤山區首次發現中國巨竹節蟲存在。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趙力與在野外發現的中國巨竹節蟲

考察隊長、華希昆蟲博物館館長趙力介紹,之是以出現這種情況,是由于中國巨竹節蟲隐藏在高大喬木的樹冠,身體外形和色彩高度模仿樹枝,加上白天處于靜止狀态,隻在晚上活動,是以極難被發現。

最長64厘米!這種巨蟲在成都人工繁育後放歸故鄉

野生的中國巨竹節蟲成年個體

考察隊在考察過程中還在大瑤山區發現了20多種竹節蟲,其中大多是“拟态高手”,例如模仿苔藓的棘竹節蟲身體表面就幾乎和苔藓一模一樣。但是也有一些竹節蟲不走尋常路,在該保護區聖堂山燈誘時飛來的華枝竹節蟲身體表面就是顯眼的明黃色、嫩綠色和橙紅色搭配,看上去非常妖娆,這并非是竹節蟲想主動暴露自己,其實是模仿當地一種有毒的蝽類。

成都商報用戶端記者 顔雪 圖檔由華希昆蟲博物館提供 實習編輯 劉宇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