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譜牃學家學者王鶴鳴:幫國人尋找家譜是我的心願王鶴鳴簡介:

作者:索索利夫

家譜又稱族譜,是中國特有的文化遺産。家譜之于中華民族的曆史文化研究,之于海内外華人的尋根問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

在中國,許多專家緻力于家譜的搜集工作。2009年,《中國家譜總目》正式出版;2011年,中華尋根網正式上線;它們為全球華人尋根提供了更完整的“路線圖”。本報專訪了這兩個項目的負責人,為您講述他們的家譜人生。

王鶴鳴,74歲,上海圖書館研究員。他主編了長達十卷的《中國家譜總目》,首次将全世界的中國家譜彙編成目。對王鶴鳴來說,家譜幾乎是他全部的生活。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譜牃學家學者王鶴鳴:幫國人尋找家譜是我的心願王鶴鳴簡介:

1995年被調到上海圖書館後,王鶴鳴專注研究家譜文化近20年。

心願

王鶴鳴小時候,哥哥就告訴他,家裡有家譜。但他一直沒有看到過。文革時家譜被沒收了,尋找家譜也成了他的心願。

一位白發蒼蒼的老人,突然在上海圖書館家譜閱覽室嚎啕大哭。

王鶴鳴在旁邊陪着,也不說話,就慢慢等着老人情緒平複下來。“我終于找到自己的家譜了。”哭過後,老人興奮地對王鶴鳴說。這種情況王鶴鳴見得不少。

1995年,王鶴鳴被調到上海市圖書館任黨委書記兼曆史文獻研究所所長。次年,在他主持下,上海圖書館開放家譜閱覽室。從那時起,王鶴鳴有事沒事都要到家譜閱覽室轉轉。一來作為家譜研究學者他要經常過來翻閱相關資料,二來他一直有一個心願——找到自己的家譜。在此過程中,他也接待了不少讀者。

王鶴鳴1940年出生于江蘇江陰。小時候,哥哥就告訴他,家裡有家譜。但他一直沒有看到過。文革時家譜被沒收了。尋找家譜便成了他的心願。

調到上海圖書館以後,他離自己的夢想近了一步。上海圖書館藏有家譜1.8萬餘種,是中國收錄家譜最多的圖書館。王姓是大姓,但王姓家譜比較難查。王鶴鳴在上海圖書館查到江蘇江陰王姓家譜大概有20部,但沒有找到他的家譜。他把搜查的範圍擴大到江蘇無錫,仍然沒有找到。後來機緣巧合,他在昆山地區的王姓家譜中找到了自己家的脈絡。翻開家譜才知道當年老祖宗是從昆山遷到江陰的。王家的始遷祖最早是山西人,後來遷到了山東,又遷到江南地區。

斷斷續續用了6年的時間,王鶴鳴終于找到了自己家的家譜——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譜,十多本,鉛字印刷,上面已寫有王鶴鳴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在王鶴名兒時記憶中,這樣的家譜每房一部,因為沒有祠堂,家人把家譜存放在祭祀祖宗牌位的神龛旁邊。他在家譜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還有他哥哥、弟弟、妹妹等其他親戚的名字。

“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我非常高興。”時隔12年,王鶴鳴接受記者采訪時,仍難掩興奮。“我趕快告訴了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親戚。他們都很高興。家譜原原本本記載了我們王家的來曆。我們家族也出了一些名人,為國家做了一些貢獻,我們很為此感到驕傲。”王鶴鳴介紹,通過這部家譜,好多平日不聯系的親戚開始互相走動了。

王鶴鳴記憶中印象深刻的一個故事是,時任國家副主席的榮毅仁在1997年5月5日,饒有興緻地翻閱了館藏同治、宣統、民國三部榮氏家譜。“特别是上世紀30年代編修的家族世系表,他更是一頁一頁翻閱,當查到榮氏第三十一世‘毅仁,民國五年出生,第四子,聖約翰大學畢業’時,他興奮不已。”

王鶴鳴說:“當我表示要把世系表影印一份給他時,榮老非常高興。”

心痛

“在聽了顧館長的介紹後,看到那麼多家譜堆在角落裡,我感覺很心痛。”

王鶴鳴科班出身,複旦大學曆史系畢業後一直在安徽省社會科學院工作,但社科院當時隻把家譜作為一般史料用。1995年10月他被調到上海圖書館後開始大量接觸家譜。

當時,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帶王鶴鳴等人參觀資料館,大量家譜堆在館裡,很零散,家譜上面布滿灰塵。顧廷龍是著名曆史學家顧颉剛的叔叔。上世紀30年代末,他便與朋友創辦合衆圖書館,專事儲存親朋好友的藏書,以不至流散。這其中就包括對家譜的收藏。但真正大規模收藏家譜,是在建國之後。1958年,前身為合衆圖書館的上海曆史文獻圖書館與上海圖書館合并,顧廷龍擔任館長。從這之後,上海圖書館開始大量收集包括家譜在内的古籍文獻。

“在聽了顧館長的介紹後,看到那麼多家譜堆在角落裡我感覺很心痛。”

王鶴鳴把相關情況上報,1996年開始,他把搶修上海圖書館文獻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做。其中家譜成為工作重點。當時就成立了家譜上司小組。

整個工作曆時20年,分三個階段進行。1995到2000年是整理家譜階段,主要把破損的家譜進行修補,修好後上架、并注錄為讀者提供借閱服務。其間,在1998年,召開家譜研讨會,2000年召開國際家譜研讨會。之後編輯《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目錄提要》。

2001年到2010年是家譜開發階段。2001年,60歲的王鶴鳴卸任黨委書記,他把全部時間、精力,都放在家譜的開發整理上。在這10年共有四個成果:《中國家譜總目》、《中國家譜資料選編》、《中國家譜通論》、《中國祠堂通論》。

從2011年開始,王鶴鳴主要研究少數民族家譜。并準備集中力量做兩件事——一是把少數民族家譜進行目錄整理,另一件是對少數民族的家譜進行研究。

心悅

10年之後王鶴鳴仍能清晰地記起燕女士的話,講起當時的情況仍然感歎不已。“那本家譜是清代的古籍版本,很珍貴的。”

2001年中國家譜總目開始啟動,上海《文彙報》等多家媒體進行了報道。上海圖書館也希望聯合海内外華人的力量盡快完成家譜的編撰。上海圖書館收到各方的積極響應。有人寫信詢問有關情況,有人寫信介紹自己家譜的情況。其中,山東大學教授汪宜訓在美國的報紙上看到了相關報道後。連續寫了幾封信給王鶴鳴,要求到上海圖書館做志願者。他在信中表示“我願意到上海志願幫忙,吃住自己負責,不要一分錢勞務費。編撰全國家譜總目是功垂千古的事情。我願意為此盡綿薄之力。”王鶴鳴和同僚商量以後,覺得汪教授年齡太大,遂寫信婉言謝絕了。

2009年《中國家譜總目》在上海出版,時隔六年之後,王鶴鳴對當年編撰該書的情景都記憶猶新。項目啟動時,王鶴鳴得到美國猶他家譜學會的支援,當時上海圖書館出資260萬元人民币。美國猶他家譜學會贊助了120萬元人民币。時任猶他家譜學會副會長的薩其民(音)向王鶴鳴提供了1.7萬冊中國家譜的縮微膠卷。少年時曾在中國留過學的薩其民熱愛中國文化,對中國的家譜尤其感興趣。在合作編撰《中國家譜總目》的過程中,他與王鶴鳴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後來還赴上海看望王鶴鳴。王鶴鳴到美國參觀時也去看望了薩其民。

《中國家譜總目》出版時,王鶴鳴給薩其民寄去一套。薩其民非常高興。彼時,他已經從猶他家譜學會退休并在大學裡教書,為美國學生講解中國家譜。“他說要把這套書當做他的教材。”王鶴鳴說。

不隻家譜研究者熱衷參與《中國家譜總目》的編撰。2003年,定居美國的上海英語學院退休教授燕蘇聯回國探親。她主動帶了一部燕氏家譜來到上海圖書館。“聽說你們在編家譜,我希望你們把燕氏家譜也編進去。這部家譜免費送給你們。把它捐給上海圖書館供讀者閱覽。我想這是這部家譜最好的歸宿。”10年之後王鶴鳴仍能清晰地記起燕女士的話,講起當時的情況仍然感歎不已。“那本家譜是清代的古籍版本,很珍貴的。”王鶴鳴說。

“上海市圖書館是一個事業機關,級别也不高,能夠把把兄弟機關、世界其他各地的圖書館聯合起來。憑什麼呀?一方面上海圖書館有家譜收藏的基礎,另一方面大家都是本着弘揚中華文化的目的來做事的。”編撰《中國家譜總目》是王鶴鳴引以為豪的經曆。已經退休的他目前仍在研究家譜。

肖禹,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館地方文獻組組長,已與家譜朝夕相伴近6年時間。他近日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表示,家譜的收集和編纂已進入數字化的軌道,他希望利用各種管道收集到更多家譜,通過數字化的方式讓全球華人共享資源。

心潮

肖禹帶領團隊建設了面對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中華尋根網,“讓更多人接近家譜,讓更多人參與修家譜的過程”。

肖禹在大學讀的是與計算機相關的專業,進入中國國家圖書館後,将古籍以數字化的資料呈現成為他擅長且樂此不疲的工作。自2008年進入地方文獻組後,他帶領團隊在家譜數字化服務的道路上打開局面,建設了面對全球華人尋根問祖的中華尋根網,用肖禹的話來說,就是“讓更多人接近家譜,讓更多人參與修家譜的過程”。

2011年中華尋根網正式上線提供服務,而在這之前的策劃準備工作持續了3年時間。為了科普,網站還有一個小的維基百科系統,内容包含與譜牒相關的概念和詞條,以及與姓氏相關的資料。中華尋根網成長的6年時間也是肖禹和他的團隊成長的過程,不斷面對創新和挑戰。一些使用者掌握很多關于家譜的資料資源,非常迫切将資源上傳到網站,對網站建設提出了很多回報,這也督促着肖禹和團隊進一步完善網站,更加關注使用者體驗。

中華尋根網在二期規劃程序中,繼續擴大家譜目錄資料的收集。肖禹告訴記者,經過這些年的收集,國家圖書館新增的8000種家譜中,與《中國家譜總目》的重合率低于30%,這标志國家圖書館至少有5000種家譜是未被《中國家譜總目》收錄的新家譜。肖禹說,這一部分新家譜已認證中華尋根網被大家共享,成為《中國家譜總目》的重要延續。

“除了繼續收集家譜,我們也希望将修譜的技術難度降到最低”,在二期規劃裡,中華尋根網更加注重網站的參與性,肖禹和他的團隊還在努力開發離線家譜編輯工具,通過網站設立的模闆和工具,友善使用者編輯家譜。肖禹對記者描述未來的圖景,即個人使用者在家中就可以編輯家譜,編輯完後即可放到網站上分享或者收藏。

“對于每一個修譜人而言,工具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是以我們希望在這方面多做一些事情”。雖然通過網絡和實地搜集到的家譜都是碎片化資訊,但肖禹與他的團隊通過數字化系統,将紙本文獻變成所有人都可享用的資料。“這是我們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我個人的樂趣所在”,肖禹說道。

“家譜更多展現了一個家族的曆史,作為圖書管理者,我的任務就是搜集和整理,将家譜本身的客觀性揭示給讀者是最重要的”,肖禹稱在與家譜打交道的同時,與家譜相關的人群組織逐漸建立了聯系。

為了讓私藏變為公藏,獲得更好的保管和收藏,肖禹與同僚廣泛聯系書商搜集家譜。他告訴記者,這是搜集家譜的主要途徑,需要一級一級書商委托,才能從小村鎮将家譜搜集起來。這種搜集方式現在愈加困難,據肖禹介紹,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家譜已不輕易示人,這就增加了書商搜集的難度。加之市面上1949年之前的家譜數量不多,每多收藏一部就少一部,如果遇到價錢合适的,國家圖書館也會通過古籍拍賣市場收購家譜。

“我們最基礎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搜集家譜,尤其是1949年以前的家譜,可能更迫切,如果能搜集起來做更好的保護,就可以使家譜得到更好的流傳”。肖禹說,國家圖書館收集家譜的工作持續了很多年,雖然搜集的内容并不系統,但在目前的階段,擴充家譜藏量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研究員,1964年7月大學畢業于複旦大學曆史系,1967年7月研究所學生畢業于複旦大學曆史系中國近代史專業,師從胡繩武先生。1968年5月至安徽省圖書館、1983年7月調任安徽省社科院曆史研究所所長,1995年9月起任上海圖書館黨委書記兼曆史文獻研究所所長。

國家“十五”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中國家譜總目》主編,上海海峽兩岸學術文化交流促進會副理事長,上海市曆史學會副會長,市老科協上科院工作委員會上圖上情所分會主任,是老科協科普講師團成員。1992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主編《中國家譜總目》、《中國家譜資料選編》《中國譜牒研究》、《中華譜牒研究》、《上海圖書館館藏家譜提要》、《解凍家譜文化》等多部家譜專著,目前主持”十一五”國家社會科學基本項目《中國家譜史》的撰寫工作。

主要專著合著作品:《中國家譜通論》、《中國少數民族家譜通論》、《中國家譜史圖志》、《中國祠堂通論》、《中國寺廟通論》等多部。

本文轉載自:歐洲時報英國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