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為許多人在談影視行業的寒冬期現象,是以我們特别策劃了一期推送——同劇本超市的創始人王鶴鳴先生聊一聊“影視寒冬期“這一話題;他從編劇經紀的角度出發,将這個話題延伸到了fa融資、制片人等方面。

首先,王鶴鳴對于所謂的“影視行業寒冬期”并不意外:“所謂寒冬不是特别現象,而是階段性的、季節性的事件”,他認為這就是影視行業的自然現象,是一次市場對于内容生産者的挑選,通過這次物競天擇将市場中的劣币淘汰掉,會留下一些優秀的内容生産者。是以,他認為這是一件好事,能挺過寒冬的會是優秀的創作者,而那時就會是一個影視行業的春天。繼而,當我們談到“是什麼造成了影視行業的這次寒冬”時,王鶴鳴表示說,有人認為始作俑者是那些非專業的投機者,這是片面的認識,他們可能既不懂市場,又不懂得創作,但是他們也沒有錯——投資方的職業就是賺取收益,這種環境變化的原因是複雜的、多方面的因素構成的,不能簡單的歸咎于某個人或集體。你可以說,許多影視制作者隻注重投資者的想法,隻顧滿足投資者的需求,這是盲目的行為——不利于在寒冬期的生存。“你不要為了為了錢而做事,要為了自己的信仰”,王鶴鳴堅信作為藝術行業的人就要去堅持藝術創作,本職工作都不認真對待是不行的,就此,他提到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他去看張藝謀的《影》時,張藝謀說過一句話:“這麼多年,我見了那麼多人入行,但沒見過有人出行。”他解釋說,那些人都是因為熱愛電影并且沉澱下來了,是以才能有這樣的地位,你不專心做内容是無法度過寒冬期的,更不可能成為了那麼優秀的創作者。
關于影視寒冬期的問題,王鶴鳴以編劇行業作為例子,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這麼多人“出行”。他說,編劇行業的根結就在于其劇本營運方式,應該由委托創作向著作權轉讓邁進,而非如今的委托創作占據主流。如今,委托創作讓大部分的編劇們處于弱勢地位:既沒有話語權,又沒有合理的報酬。說到這,他舉了個例子,“我曾經問編劇行業裡的資深專家,這行到底有多少人?他說,‘充其量不到2000人’,一個行業呀,一個行業都隻有2000人!”對這種糟糕的現狀,他表示并不是沒有方法改變,方法就是通過專業的行業架構把著作權轉讓這種合理的方式營運起來就可以。因為,這種辦法是經得起市場檢驗的,在日、韓、歐、美這些國家,都是用的這種營運方式:編劇都是甲方,當他們寫出一個藝術作品以後,他們會委托給一個營運公司去運作,而非自己冒着被抄襲的風險去投給制作公司或者導演、制片人。不僅如此,國内的大編劇也給出了一種專業的态度,他們先收定金,然後經過一段創作期後直接交稿,這就意味着他們不允許自己的作品被輕賤的對待,應該通過正規方式進行版權買斷。對此,王鶴鳴特别呼籲:“我們要找到類似于出版社這樣的機構,要找到劇本超市這樣的機構,甚至很多類似于劇本超市這樣的機構,共同來幫助編劇營運他的劇本。”
劇本超市深耕編劇經紀與劇本版權交易這片空白區域,就是為了從行業的根本痛點出發,解決編劇與劇本的生存危機。
換到專業的角度來看,劇本超市是為了解決影視公司上下遊的關系問題,它的上遊就是編劇,就是劇本;它的下遊就是融資。上遊通過推廣著作權轉讓的營運方式解決,而下遊則通過fa融資應對。
fa融資(financial adviso)是一種獨立的行業,它可以幫助創業公司高效地梳理、孵化項目,進而快速融資。王鶴鳴舉例說:“我們在為影視項目搭建平台時,會發現一些戲的盤值不對。一部戲原本融資1000萬就能很快啟動,有些人偏要融資3000萬;有的戲要5000萬才可以,有些人隻融資了3000萬便要啟動。”出現這樣的情況的話,投資方不容易進入,項目也會陷入困難。王鶴鳴表示,談項目就談到電影團隊中管理項目的人——制片人,制片人就如同翻譯官一般,他要将藝術對接藝術,将商業對接商業,具體來說就是:見到導演、演員等創作人員要聊如何讓這個戲變好;見到投資方就要聊運作、風險與管理。他要用不同的語言面對不同的人,這就意味着扛着項目前進的制片人既需要懂藝術,又需要懂商業——這也解釋為什麼有些項目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王鶴鳴表示,以上談到的諸多問題都在制約着内容生産,延長着影視寒冬期,其中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規範,雖然藝術作品是非标準化的,但是電影、電視都在工業體系中,是以這些作品不工業化就無法發展起來,他們的發展應該是規範化的。就像是紫砂壺,每個紫砂壺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但是通過包裝、宣傳、推廣就能推向市場,而這個過程就是标準化的過程,于是工業化的程度在此種運作上提高起來。“是以,影視行業在迎來一個什麼時期呢?”王鶴鳴最後說,“就是如何把一個非标化的産品——藝術作品,用一套标準化的營運體系給他結合起來,這就是劇本超市一直在做的事情。”
影視寒冬期并非什麼洪水猛獸,而是正常的發展階段,在這個時候,我們始終要堅持内容為王,還要及時調整産業結構,讓著作權轉讓成為主流,進而保障編劇的利益與劇本的安全,推動行業的良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