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许多人在谈影视行业的寒冬期现象,所以我们特别策划了一期推送——同剧本超市的创始人王鹤鸣先生聊一聊“影视寒冬期“这一话题;他从编剧经纪的角度出发,将这个话题延伸到了fa融资、制片人等方面。

首先,王鹤鸣对于所谓的“影视行业寒冬期”并不意外:“所谓寒冬不是特别现象,而是阶段性的、季节性的事件”,他认为这就是影视行业的自然现象,是一次市场对于内容生产者的挑选,通过这次物竞天择将市场中的劣币淘汰掉,会留下一些优秀的内容生产者。因此,他认为这是一件好事,能挺过寒冬的会是优秀的创作者,而那时就会是一个影视行业的春天。继而,当我们谈到“是什么造成了影视行业的这次寒冬”时,王鹤鸣表示说,有人认为始作俑者是那些非专业的投机者,这是片面的认识,他们可能既不懂市场,又不懂得创作,但是他们也没有错——投资方的职业就是赚取收益,这种环境变化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因素构成的,不能简单的归咎于某个人或集体。你可以说,许多影视制作者只注重投资者的想法,只顾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是盲目的行为——不利于在寒冬期的生存。“你不要为了为了钱而做事,要为了自己的信仰”,王鹤鸣坚信作为艺术行业的人就要去坚持艺术创作,本职工作都不认真对待是不行的,就此,他提到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在他去看张艺谋的《影》时,张艺谋说过一句话:“这么多年,我见了那么多人入行,但没见过有人出行。”他解释说,那些人都是因为热爱电影并且沉淀下来了,所以才能有这样的地位,你不专心做内容是无法度过寒冬期的,更不可能成为了那么优秀的创作者。
关于影视寒冬期的问题,王鹤鸣以编剧行业作为例子,进一步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多人“出行”。他说,编剧行业的根结就在于其剧本运营方式,应该由委托创作向著作权转让迈进,而非如今的委托创作占据主流。如今,委托创作让大部分的编剧们处于弱势地位:既没有话语权,又没有合理的报酬。说到这,他举了个例子,“我曾经问编剧行业里的资深专家,这行到底有多少人?他说,‘充其量不到2000人’,一个行业呀,一个行业都只有2000人!”对这种糟糕的现状,他表示并不是没有方法改变,方法就是通过专业的行业架构把著作权转让这种合理的方式运营起来就可以。因为,这种办法是经得起市场检验的,在日、韩、欧、美这些国家,都是用的这种运营方式:编剧都是甲方,当他们写出一个艺术作品以后,他们会委托给一个运营公司去运作,而非自己冒着被抄袭的风险去投给制作公司或者导演、制片人。不仅如此,国内的大编剧也给出了一种专业的态度,他们先收定金,然后经过一段创作期后直接交稿,这就意味着他们不允许自己的作品被轻贱的对待,应该通过正规方式进行版权买断。对此,王鹤鸣特别呼吁:“我们要找到类似于出版社这样的机构,要找到剧本超市这样的机构,甚至很多类似于剧本超市这样的机构,共同来帮助编剧运营他的剧本。”
剧本超市深耕编剧经纪与剧本版权交易这片空白区域,就是为了从行业的根本痛点出发,解决编剧与剧本的生存危机。
换到专业的角度来看,剧本超市是为了解决影视公司上下游的关系问题,它的上游就是编剧,就是剧本;它的下游就是融资。上游通过推广著作权转让的运营方式解决,而下游则通过fa融资应对。
fa融资(financial adviso)是一种独立的行业,它可以帮助创业公司高效地梳理、孵化项目,从而快速融资。王鹤鸣举例说:“我们在为影视项目搭建平台时,会发现一些戏的盘值不对。一部戏原本融资1000万就能很快启动,有些人偏要融资3000万;有的戏要5000万才可以,有些人只融资了3000万便要启动。”出现这样的情况的话,投资方不容易进入,项目也会陷入困难。王鹤鸣表示,谈项目就谈到电影团队中管理项目的人——制片人,制片人就如同翻译官一般,他要将艺术对接艺术,将商业对接商业,具体来说就是:见到导演、演员等创作人员要聊如何让这个戏变好;见到投资方就要聊运作、风险与管理。他要用不同的语言面对不同的人,这就意味着扛着项目前进的制片人既需要懂艺术,又需要懂商业——这也解释为什么有些项目采用的是制片人中心制。
王鹤鸣表示,以上谈到的诸多问题都在制约着内容生产,延长着影视寒冬期,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规范,虽然艺术作品是非标准化的,但是电影、电视都在工业体系中,因此这些作品不工业化就无法发展起来,他们的发展应该是规范化的。就像是紫砂壶,每个紫砂壶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但是通过包装、宣传、推广就能推向市场,而这个过程就是标准化的过程,于是工业化的程度在此种运作上提高起来。“因此,影视行业在迎来一个什么时期呢?”王鹤鸣最后说,“就是如何把一个非标化的产品——艺术作品,用一套标准化的运营体系给他结合起来,这就是剧本超市一直在做的事情。”
影视寒冬期并非什么洪水猛兽,而是正常的发展阶段,在这个时候,我们始终要坚持内容为王,还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让著作权转让成为主流,从而保障编剧的利益与剧本的安全,推动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