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家譜到祠堂——記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先生

文/施宣圓 來源:文彙讀書周報

從家譜到祠堂——記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先生

中國家譜通論

他在家譜的海洋中,對古往今來有關家譜的論著、論文、論述,盡可能搜集、浏覽和閱讀。以論文為例,資料顯示:從1850年至2008年有關家譜、宗譜、族譜、譜牒的論文達兩千一百多篇。王先生自認為是家譜研究的後來者,是以,對這些論著、論文、論述特别重視,從中進行分析、比較,去粗存精,去僞存真。

王先生沉到家譜的海洋中,嘗到了甜頭。他認為,要完成論述中國家譜史的任務,光沉下去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從前輩和先行者的家譜研究成果中吸取營養,形成自己系統的看法,從分散的論文發展到學術專著的撰寫,都意味着自己家譜研究的升華和飛躍。是以,不僅要善于沉下去,而更重要的是要勇于浮出水面,從宏觀的視野把握中國家譜曆史的發展規律。這樣,才能寫出一部超出前人、有所突破、有所創新的中國家譜史。

那幾年,他“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攻讀譜牒書”,心情特别愉快,經常是到了廢寝忘食的地步。他說:“有時尋覓到一條重要的資料,就如叫花子突然撿到一塊金磚那樣,心情無比激動,無比興奮。”

十年磨一劍。2010年初,《家譜》問世了。在家譜的研究中,該書是開拓性的學術著作,其特點:一是,抓住中國家譜發展沿革的四大關鍵問題,即家譜體例、内容、功能和編修方法作為重點進行論述,并以此為線索,揭示中國家譜五千年的軌迹。二是,全書采取縱橫交錯的論述方法。即,一方面,從縱的角度論述中國家譜的發展沿革,包括家譜定義、家譜起源、誕生、興盛、轉型、完善、普及以及家譜新修等專題;另一方面,從橫的角度,論述中國家譜的體例、内容和家譜的數量、姓氏、體魂、圖像、功能等有關專題。三是,将一個時期的家譜放在當時特定的曆史社會環境中加以考察,即與當時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民俗和社會主流意識等聯系起來進行分析,這樣的論述有血有肉,有深度、有廣度。四是,運用曆史學、經濟學、社會學、人口學、民俗學、民族學、遺傳學等綜合研究方法,多學科、多視角地探索中國家譜曆史的發展規律。

功夫不負苦心人。在王先生帶領下,同仁們同心協力,他主編的十卷本《中國家譜總目》2010年榮獲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圖書獎、上海市第十一屆圖書獎特等獎和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二等獎;《家譜》 出版後次年再版,并入選國家第三屆“三個一百”原創出版工程(人文社科類)。王先生說:這是對他“十餘年來從事家譜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的最好鼓勵與鞭策”。

從家譜到祠堂——記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先生

中國祠堂通論

“通論”祠堂文化

在農耕社會,一個家族最重要的事是修譜與建祠,家譜是記載宗族世系和事迹的曆史圖籍,是家族曆史記憶的文本載體;祠堂則是家族祭祀祖宗或先賢和神靈的房屋建築,是家族曆史記憶的實物載體。在家譜中,豐富的祠堂資料是家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祠堂裡,議論修譜、藏譜和驗譜是祠堂的重要功能之一。是以說,家譜與祠堂,是中國農社會家族凝聚族人的兩大支柱。

王先生在《家譜》脫稿之後,立即投入《祠堂》一書的寫作。該書的另一位作者王澄先生是譜牒研究的“後起之秀”,長期在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從事編輯出版工作,業餘時間緻力于譜牒和文史研究,曾發表多篇論文。他協助王鶴鳴先生搜集整理祠堂資料,在拍攝祠堂照片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王鶴鳴先生是位有心人,因為家譜的資料中存有大量的祠堂資料。他的目光早就瞄準到這些祠堂資料,并且進行了專題整理。他搜集影印的祠堂資料堆起來有等身之高,特别是他負責編撰的《中國家譜資料整理》 中的《圖錄卷》,一百萬字,其中就有四十萬字是祠堂的資料。經過三年時間的辛勤寫作,《祠堂》又問世了。

《祠堂》與《家譜》的體例大緻相同,主體分為經編和緯編。經編從縱的方面論述中國祠堂的發展線索,即祠堂起源、周代誕生、漢代墓祠、唐代家廟、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當代祠堂等; 緯編則從橫的方面論述中國祠堂種類、祠堂建築、祠堂祭祀禮儀、祠堂祭田、祠堂管理、祠堂文化以及祠堂功能等。

中國祠堂曆史悠久,雖然近三十年來全國各地在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出版了一批圖書,但大多屬于介紹性的知識讀物,或旅遊方面著作,至今尚沒有一部有分量的學術論著。王先生的《祠堂》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尤其是該書第一次提出将五千年的中國祠堂發展沿革分為七個階段:祠堂起源、周代誕生、漢代墓祠、唐代家廟、宋代家祠、明清祠堂以及當代祠堂。其中關于祠堂沿革、祠堂定義、祠堂祭祀、祠堂文化、祠堂價值等論述,都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有所發展,有所突破,有所創新。

在不久前的《祠堂》新書首發式會上,許多同仁指出《祠堂》與《家譜》一樣,是一部資料翔實、體系完整、觀點清晰、分析精當的著作。對于進一步開發中國祠堂文化資源,傳承中華傳統曆史文化,具有學術開創性的意義。尤其是該書對當代祠堂具有的文物價值、教化價值、尋根價值、旅遊價值、文化娛樂價值等幾個方面,作了比較充分的論述,很有現實意義。近幾十年來,在中國城鄉各地,特别是海峽兩岸興起了修家譜、建祠堂的熱潮,該書的出版,不僅讓人們了解中國祠堂發展的曆史軌迹,以曆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認識祠堂的價值,而且對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為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前來大陸尋根谒祖,提供了可靠而翔實的資料依據。

王先生現在已經進入古稀之年,但他依然孜孜不倦,勤奮耕耘,在家譜的海洋裡遊泳。去年又與王澄合作出版 《中國家譜史圖志》,該書集學術性、知識性、通俗性于一體,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如今,他正在與同仁們編纂一部大型文化工程:《中國少數民族家譜通論》,我們期待她早日問世。

從家譜到祠堂——記上海圖書館研究員王鶴鳴先生

中國少數民族家譜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