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谱牃学家学者王鹤鸣:帮国人寻找家谱是我的心愿王鹤鸣简介:

作者:索索利夫

家谱又称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谱之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研究,之于海内外华人的寻根问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中国,许多专家致力于家谱的搜集工作。2009年,《中国家谱总目》正式出版;2011年,中华寻根网正式上线;它们为全球华人寻根提供了更完整的“路线图”。本报专访了这两个项目的负责人,为您讲述他们的家谱人生。

王鹤鸣,74岁,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他主编了长达十卷的《中国家谱总目》,首次将全世界的中国家谱汇编成目。对王鹤鸣来说,家谱几乎是他全部的生活。

上海图书馆研究员谱牃学家学者王鹤鸣:帮国人寻找家谱是我的心愿王鹤鸣简介:

1995年被调到上海图书馆后,王鹤鸣专注研究家谱文化近20年。

心愿

王鹤鸣小时候,哥哥就告诉他,家里有家谱。但他一直没有看到过。文革时家谱被没收了,寻找家谱也成了他的心愿。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突然在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嚎啕大哭。

王鹤鸣在旁边陪着,也不说话,就慢慢等着老人情绪平复下来。“我终于找到自己的家谱了。”哭过后,老人兴奋地对王鹤鸣说。这种情况王鹤鸣见得不少。

1995年,王鹤鸣被调到上海市图书馆任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次年,在他主持下,上海图书馆开放家谱阅览室。从那时起,王鹤鸣有事没事都要到家谱阅览室转转。一来作为家谱研究学者他要经常过来翻阅相关资料,二来他一直有一个心愿——找到自己的家谱。在此过程中,他也接待了不少读者。

王鹤鸣1940年出生于江苏江阴。小时候,哥哥就告诉他,家里有家谱。但他一直没有看到过。文革时家谱被没收了。寻找家谱便成了他的心愿。

调到上海图书馆以后,他离自己的梦想近了一步。上海图书馆藏有家谱1.8万余种,是中国收录家谱最多的图书馆。王姓是大姓,但王姓家谱比较难查。王鹤鸣在上海图书馆查到江苏江阴王姓家谱大概有20部,但没有找到他的家谱。他把搜查的范围扩大到江苏无锡,仍然没有找到。后来机缘巧合,他在昆山地区的王姓家谱中找到了自己家的脉络。翻开家谱才知道当年老祖宗是从昆山迁到江阴的。王家的始迁祖最早是山西人,后来迁到了山东,又迁到江南地区。

断断续续用了6年的时间,王鹤鸣终于找到了自己家的家谱——那是一套修于1949年的家谱,十多本,铅字印刷,上面已写有王鹤鸣的名字以及出生日期。在王鹤名儿时记忆中,这样的家谱每房一部,因为没有祠堂,家人把家谱存放在祭祀祖宗牌位的神龛旁边。他在家谱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还有他哥哥、弟弟、妹妹等其他亲戚的名字。

“看到自己的名字在上面,我非常高兴。”时隔12年,王鹤鸣接受记者采访时,仍难掩兴奋。“我赶快告诉了兄弟姐妹和家中其他亲戚。他们都很高兴。家谱原原本本记载了我们王家的来历。我们家族也出了一些名人,为国家做了一些贡献,我们很为此感到骄傲。”王鹤鸣介绍,通过这部家谱,好多平日不联系的亲戚开始相互走动了。

王鹤鸣记忆中印象深刻的一个故事是,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在1997年5月5日,饶有兴致地翻阅了馆藏同治、宣统、民国三部荣氏家谱。“特别是上世纪30年代编修的家族世系表,他更是一页一页翻阅,当查到荣氏第三十一世‘毅仁,民国五年出生,第四子,圣约翰大学毕业’时,他兴奋不已。”

王鹤鸣说:“当我表示要把世系表复印一份给他时,荣老非常高兴。”

心痛

“在听了顾馆长的介绍后,看到那么多家谱堆在角落里,我感觉很心痛。”

王鹤鸣科班出身,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一直在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但社科院当时只把家谱作为一般史料用。1995年10月他被调到上海图书馆后开始大量接触家谱。

当时,上海图书馆馆长顾廷龙带王鹤鸣等人参观资料馆,大量家谱堆在馆里,很零散,家谱上面布满灰尘。顾廷龙是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的叔叔。上世纪30年代末,他便与朋友创办合众图书馆,专事保存亲朋好友的藏书,以不至流散。这其中就包括对家谱的收藏。但真正大规模收藏家谱,是在建国之后。1958年,前身为合众图书馆的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与上海图书馆合并,顾廷龙担任馆长。从这之后,上海图书馆开始大量收集包括家谱在内的古籍文献。

“在听了顾馆长的介绍后,看到那么多家谱堆在角落里我感觉很心痛。”

王鹤鸣把相关情况上报,1996年开始,他把抢修上海图书馆文献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做。其中家谱成为工作重点。当时就成立了家谱领导小组。

整个工作历时20年,分三个阶段进行。1995到2000年是整理家谱阶段,主要把破损的家谱进行修补,修好后上架、并注录为读者提供借阅服务。其间,在1998年,召开家谱研讨会,2000年召开国际家谱研讨会。之后编辑《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目录提要》。

2001年到2010年是家谱开发阶段。2001年,60岁的王鹤鸣卸任党委书记,他把全部时间、精力,都放在家谱的开发整理上。在这10年共有四个成果:《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国家谱通论》、《中国祠堂通论》。

从2011年开始,王鹤鸣主要研究少数民族家谱。并准备集中力量做两件事——一是把少数民族家谱进行目录整理,另一件是对少数民族的家谱进行研究。

心悦

10年之后王鹤鸣仍能清晰地记起燕女士的话,讲起当时的情况仍然感叹不已。“那本家谱是清代的古籍版本,很珍贵的。”

2001年中国家谱总目开始启动,上海《文汇报》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上海图书馆也希望联合海内外华人的力量尽快完成家谱的编撰。上海图书馆收到各方的积极响应。有人写信询问有关情况,有人写信介绍自己家谱的情况。其中,山东大学教授汪宜训在美国的报纸上看到了相关报道后。连续写了几封信给王鹤鸣,要求到上海图书馆做志愿者。他在信中表示“我愿意到上海志愿帮忙,吃住自己负责,不要一分钱劳务费。编撰全国家谱总目是功垂千古的事情。我愿意为此尽绵薄之力。”王鹤鸣和同事商量以后,觉得汪教授年龄太大,遂写信婉言谢绝了。

2009年《中国家谱总目》在上海出版,时隔六年之后,王鹤鸣对当年编撰该书的情景都记忆犹新。项目启动时,王鹤鸣得到美国犹他家谱学会的支持,当时上海图书馆出资260万元人民币。美国犹他家谱学会赞助了120万元人民币。时任犹他家谱学会副会长的萨其民(音)向王鹤鸣提供了1.7万册中国家谱的缩微胶卷。少年时曾在中国留过学的萨其民热爱中国文化,对中国的家谱尤其感兴趣。在合作编撰《中国家谱总目》的过程中,他与王鹤鸣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还赴上海看望王鹤鸣。王鹤鸣到美国参观时也去看望了萨其民。

《中国家谱总目》出版时,王鹤鸣给萨其民寄去一套。萨其民非常高兴。彼时,他已经从犹他家谱学会退休并在大学里教书,为美国学生讲解中国家谱。“他说要把这套书当做他的教材。”王鹤鸣说。

不只家谱研究者热衷参与《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2003年,定居美国的上海英语学院退休教授燕苏联回国探亲。她主动带了一部燕氏家谱来到上海图书馆。“听说你们在编家谱,我希望你们把燕氏家谱也编进去。这部家谱免费送给你们。把它捐给上海图书馆供读者阅览。我想这是这部家谱最好的归宿。”10年之后王鹤鸣仍能清晰地记起燕女士的话,讲起当时的情况仍然感叹不已。“那本家谱是清代的古籍版本,很珍贵的。”王鹤鸣说。

“上海市图书馆是一个事业单位,级别也不高,能够把把兄弟单位、世界其他各地的图书馆联合起来。凭什么呀?一方面上海图书馆有家谱收藏的基础,另一方面大家都是本着弘扬中华文化的目的来做事的。”编撰《中国家谱总目》是王鹤鸣引以为豪的经历。已经退休的他目前仍在研究家谱。

肖禹,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地方文献组组长,已与家谱朝夕相伴近6年时间。他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家谱的收集和编纂已进入数字化的轨道,他希望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到更多家谱,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全球华人共享资源。

心潮

肖禹带领团队建设了面对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中华寻根网,“让更多人接近家谱,让更多人参与修家谱的过程”。

肖禹在大学读的是与计算机相关的专业,进入中国国家图书馆后,将古籍以数字化的数据呈现成为他擅长且乐此不疲的工作。自2008年进入地方文献组后,他带领团队在家谱数字化服务的道路上打开局面,建设了面对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中华寻根网,用肖禹的话来说,就是“让更多人接近家谱,让更多人参与修家谱的过程”。

2011年中华寻根网正式上线提供服务,而在这之前的策划准备工作持续了3年时间。为了科普,网站还有一个小的维基百科系统,内容包含与谱牒相关的概念和词条,以及与姓氏相关的资料。中华寻根网成长的6年时间也是肖禹和他的团队成长的过程,不断面对创新和挑战。一些用户掌握很多关于家谱的数据资源,非常迫切将资源上传到网站,对网站建设提出了很多反馈,这也督促着肖禹和团队进一步完善网站,更加关注用户体验。

中华寻根网在二期规划进程中,继续扩大家谱目录数据的收集。肖禹告诉记者,经过这些年的收集,国家图书馆新增的8000种家谱中,与《中国家谱总目》的重合率低于30%,这标志国家图书馆至少有5000种家谱是未被《中国家谱总目》收录的新家谱。肖禹说,这一部分新家谱已通过中华寻根网被大家共享,成为《中国家谱总目》的重要延续。

“除了继续收集家谱,我们也希望将修谱的技术难度降到最低”,在二期规划里,中华寻根网更加注重网站的参与性,肖禹和他的团队还在努力开发离线家谱编辑工具,通过网站设立的模板和工具,方便用户编辑家谱。肖禹对记者描述未来的图景,即个人用户在家中就可以编辑家谱,编辑完后即可放到网站上分享或者收藏。

“对于每一个修谱人而言,工具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希望在这方面多做一些事情”。虽然通过网络和实地搜集到的家谱都是碎片化信息,但肖禹与他的团队通过数字化系统,将纸本文献变成所有人都可享用的数据。“这是我们工作的最高目标,也是我个人的乐趣所在”,肖禹说道。

“家谱更多体现了一个家族的历史,作为图书管理员,我的任务就是搜集和整理,将家谱本身的客观性揭示给读者是最重要的”,肖禹称在与家谱打交道的同时,与家谱相关的人和组织逐步建立了联系。

为了让私藏变为公藏,获得更好的保管和收藏,肖禹与同事广泛联系书商搜集家谱。他告诉记者,这是搜集家谱的主要途径,需要一级一级书商委托,才能从小村镇将家谱搜集起来。这种搜集方式现在愈加困难,据肖禹介绍,在湖南、湖北、江西等地,家谱已不轻易示人,这就增加了书商搜集的难度。加之市面上1949年之前的家谱数量不多,每多收藏一部就少一部,如果遇到价钱合适的,国家图书馆也会通过古籍拍卖市场收购家谱。

“我们最基础的工作是最大限度地搜集家谱,尤其是1949年以前的家谱,可能更迫切,如果能搜集起来做更好的保护,就可以使家谱得到更好的流传”。肖禹说,国家图书馆收集家谱的工作持续了很多年,虽然搜集的内容并不系统,但在目前的阶段,扩充家谱藏量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研究员,1964年7月本科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67年7月研究生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中国近代史专业,师从胡绳武先生。1968年5月至安徽省图书馆、1983年7月调任安徽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1995年9月起任上海图书馆党委书记兼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

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家谱总目》主编,上海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促进会副理事长,上海市历史学会副会长,市老科协上科院工作委员会上图上情所分会主任,是老科协科普讲师团成员。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主编《中国家谱总目》、《中国家谱资料选编》《中国谱牒研究》、《中华谱牒研究》、《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解冻家谱文化》等多部家谱专著,目前主持”十一五”国家社会科学基本项目《中国家谱史》的撰写工作。

主要专著合著作品:《中国家谱通论》、《中国少数民族家谱通论》、《中国家谱史图志》、《中国祠堂通论》、《中国寺庙通论》等多部。

本文转载自:欧洲时报英国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