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作者:劉繼興

有“儒将”之稱的葉劍英元帥,其過人之處就是每臨大事有靜氣,能在曆史的大關節處明斷是非,果敢抉擇,且謀慮缜密,老成謀國。 1986年葉帥逝世時,中共中央的悼詞稱他“在重大的曆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地做出正确的決斷”。更為人們傳頌的,是毛澤東送給他的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據有關文獻記載,毛澤東是1962年9月24日在中共八屆十中全會的講話中送葉劍英那兩句話的。原話是:“葉劍英同志搞了一篇文章,很尖銳,大關節是不糊塗的。我送你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諸葛,大家都知道,是諸葛亮,呂端是宋朝的一個宰相,說這個人大事不糊塗。”

另據薄一波回憶,大概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一次中央工作會議上講到舊戲中王佐斷臂“為國家盡忠心,晝夜奔忙”時,毛澤東插話說:我曾送給葉劍英同志兩句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這兩句話,經毛澤東的多次提到,故流傳甚廣,影響甚大。

“諸葛一生唯謹慎”,諸葛指的是蜀漢名相諸葛亮,諸葛之謹慎大家不陌生,諸葛亮的《前出師表》亦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之語。“呂端大事不糊塗”中的呂端為何許人?人們大都知之不詳,許多人都是從毛澤東對葉劍英的這兩句評價之語中,才知道呂端這個名字的。

呂端是宋初人,字易直,幽州人,其祖父是呂兖,曾為晉朝滄州判官,其父呂琦,後晉時官至兵部侍郎。呂端20多歲以父蔭補官,曆任國子主薄、太仆寺丞秘書郎、直弘文館等職。公元960年1月,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改朝換代建立北宋王朝後,呂端曆任成都知府、蔡州知州、樞密直學士,後官至宰相。

呂端是個美男子,宋史《呂端傳》中用“姿儀瑰秀”來描述呂端的長相。

毛澤東評價呂端大事不糊塗,緣于公元995年即太宗至道元年的一件事。當時,太宗趙光義欲立呂端為相,此時當朝宰相為呂蒙正。宋太宗和呂商量,呂蒙正說,呂端為人糊塗,不能為相。宋太宗回答:“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讓呂端為相,并在一次皇宮宴會上作《釣魚詩》雲:“欲餌金鈎深未達,石番溪須問釣魚人。”以表明自己決意讓呂端為相的想法。幾天之後,呂蒙正便不得不交出相位,讓位于呂端。呂端在任上果然為官持重,識大體,并屢屢在大是大非面前堅持自己的主張,常常讓宋太宗“猶恨任用之晚”。

呂端官升宰相後,權傾天下而不居高臨下。當時和他有同樣聲望的還有一位名臣寇準,也有為相的資格。呂端入相後,擔心寇準心中不平,就請太宗頒令下诏,讓身居參知政事的寇準與他同到政事堂議事,得到了太宗的準許。後來,太宗有一天親自下诏:“自今中書事必經呂端詳酌,乃得聞奏。” 可見太宗對呂端的信賴程度。

有一年,朝中大臣李惟清被太宗從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使位子上換下來,去當負責監察百官的禦史中丞,雖然是平調,但實際權力發生了變化,他認為是呂端在中間使壞。于是,李惟清趁呂端有病在家休息,沒有上朝的機會告了呂端一個惡狀。事情傳到呂端耳中後,呂端不以為然,既沒有去對皇帝表白,也沒有去找李惟清算賬,而是淡淡地說:我一輩子行得正;坐得直,沒有做什麼對不起人的事,又怕什麼風言風語呢?這種不與人計較的坦然心态也被人認為是“糊塗”。

在呂端剛剛擔任參知政事(副宰相)的時候,他從文武百官前面經過,一個小官由于平時聽多了呂端“糊塗”的傳聞,對他很不服氣,以很不屑的口吻來了一句:這個人竟也當了副宰相了?呂端的随行人員覺得很不公平,要問那個人的姓名,看看是幹什麼的。呂端制止說:不要問,你問了他就得說,他說了我也就知道了,而我一知道,對這種公然侮辱我的人便會終生不能忘。着意地去報複對我來說是肯定不會的,但以後如果有什麼事涉及他,撞到我手裡,想做到公正對待也一定很難。是以,還是不知道的好。這種君子不念惡,揣着明白裝糊塗的舉動對呂端來說,是一種反映自我修養的高尚境界,但在世人眼中,自然又被看成了“糊塗”。

呂端的“糊塗”,還展現他的不置産業。他不僅為官非常清廉,A錢受賄之事從來沒有,就是應得的那份俸祿也常常分出一些周濟照顧别人。家鄉有個朋友馮道,其兒子因病癱卧在床,呂端每月将自己的俸銀分一部分給他。由于清廉而又好施,以至于後來呂端去世後,他的兩個兒子竟因生活困難,沒錢結婚,隻好把房産抵押給别人。真宗皇帝知道這個事情後,很受感動,從皇宮的開支中支出了五百萬錢把房産贖了回來,另外又賞了不少金銀和絲綢,替呂家還清了舊賬。以宰相之尊,而後人貧困至此,在常人的眼裡又是多麼“糊塗”。

呂端這種對自身名利淡然處之的“糊塗”,确實難能可貴。他經曆了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是個很能幹的人,在内政、外交等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和卓越的建樹;北宋的開國宰相趙普曾這樣評價呂端:得到褒獎不曾高興,遇到挫折不曾害怕,具有宰相的氣度。劉繼興認為,真正使呂端光耀史冊的,還是由于他的“大事不糊塗”,主要表現在他對當時的兩件事的處理上。

一是妥善安置李繼遷的母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李繼遷是黨項族人,曾歸順北宋,後來叛宋,在西北部邊境上屢次騷擾。一次在與宋軍的交戰中,他沒有保護好他的母親,其母被宋軍俘虜了。這個消息報到朝廷後,太宗就想處死這個老太太,以懲戒那些與朝廷作對的人。當時寇準正擔任掌管全國軍事的樞密副使,太宗單獨召見了寇準,跟他商量此事,準備在邊境上大張旗鼓地把李繼遷的母親殺掉。

寇準從太宗處回去時,經過宰相的辦公地,呂端猜想可能是要與他商議大事,就對寇準說:邊境上的日常事務,我沒必要知道。如果是軍國大事,我位居宰相,你應該告訴我。雖然不是軍國大事,但寇準也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呂端說:這樣做好像不太合适,請你暫緩處理,我去找皇帝說說。他來到太宗面前說了一通道理:從前楚漢相争時,項羽抓住了劉邦的父母,想要把他們在陣前用鍋煮了,可是劉邦說如果你一定要煮,那麼分我一杯肉湯喝吧。做大事的人不會顧慮到他的父母,更何況李繼遷這樣的蠻夷叛亂之人呢?陛下今天殺了老太太,明天就能捉住李繼遷嗎?如果捉不住,那隻能結下怨仇,更堅定他的反叛之心。

太宗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就問他:那你說應該怎麼辦呢?呂端說:不如在延州(陝西延安)妥善安置老太太,對李繼遷實行攻心戰,雖不一定能招降,但他母親總還在我們的掌握中。太宗連連說好:多虧了你,幾乎誤了國家大事。後來,李母病死在延州,而李繼遷則在1004年攻打吐蕃的時候中箭身亡,他的兒子歸順宋朝。呂端對此事的高瞻遠矚,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是力保太子(宋真宗)繼位。公元997年,宋太宗病危。由于在太祖與太宗的交替過程中,曾出現了“燭影斧聲”的千古疑案,是以在太宗病危的敏感時期,呂端每天都陪着太子(宋真宗)到太宗的床前探望。當時得寵的宦官王繼恩擔心太子繼位後對自己不利,就先串通好了皇後,再暗中勾結了參知政事(副宰相)李昌齡、殿前都指揮使(掌管禦林軍)李繼勳、知制诰(管草拟诏書)胡旦等人,圖謀擁立楚王趙元佐(太宗的長子),一場宮廷政變在緊鑼密鼓地展開着。太宗一咽氣,皇後馬上就派王繼恩召見呂端,計劃逼着呂端同意立楚王為君。其實在他們剛開始謀劃的時候,呂端已經有所耳聞了,現在聽到皇後召他人宮,知道局勢可能有變,就果斷地把王繼恩鎖在了自己家的書房中,派人嚴加看守,然後人宮晉見。果然,皇後對他提出了立楚王的問題,呂端毫不客氣地頂了回去:先帝在的時候已經明确了太子,我們怎麼能不聽他的話呢?由于謀變的關鍵人物王繼思已經被控制了起來,皇後一時也沒了主意。呂端趁熱打鐵,率領大臣共同保太子(即後來的宋真宗)繼位。宋真宗登基後,坐在大殿上垂簾接受群臣的朝拜,呂端平立殿下不拜,先讓人卷簾,走過去确認是太子,這才降階,率群臣拜呼萬歲。此足見其大事之精明到何等地步。接着,又把那幾個犯上作亂的分子發配到外地,徹底平息了這場争端,確定了大宋政權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

呂端一生經曆了北宋的三代帝王,在40年的宦海生涯中幾乎沒有受到什麼沖擊,最後軟着陸得以善終,這在“伴君如伴虎”的封建王朝中着實不多見。這與他在大局、大節問題上毫不糊塗,但在事關個人利益的問題上卻能“糊塗”了事的行事方式是有分不開的。(劉繼興)

毛主席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毛主席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毛主席為何說呂端“大事不糊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