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作者:行走的洛陽鏟曆史視訊

1986年10月,中國十大元帥之一的葉劍英永遠的離開了,至此十大元帥僅剩徐向前一位。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葉劍英逝世後,中央給出的悼詞是“在重大曆史轉折關頭,敢于挺身而出,毫不猶豫的作出正确的決斷。”

實際上這一段話與毛主席對葉劍英的評價是非常相似的。在毛主席活着的時候,經常用“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這一對聯評價葉劍英。

在十大元帥中,葉劍英絕對是最低調的一個,他資曆老,聲名卻不顯。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1917年,葉劍英進入近代三大講武堂之一的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深造,畢業後又一直在廣東跟随孫中山先生籌建黃埔軍校、北伐等事宜,他曾在孫中山先生面前主動請纓北伐。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被蔣介石、汪精衛之流操控,葉劍英放棄國民黨的身份加入共産黨,繼續自己“天下為公,實作大同”的革命理想。

在剛加入共産黨後,葉劍英便到蘇聯進行學習。1930年,葉劍英學習歸來,被中央委以重任,在這一時期,他接觸到許多人,包括毛主席、朱德等,但“循規蹈矩”的他,沒有給毛主席等人留下深刻印象,直到1935年。

本期為你講述毛主席對葉劍英元帥的高度評價。喜歡的朋友,可以長按點贊,将文章推薦給其他喜歡的人。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紅軍長征初期,因為李德、博古等人犯了嚴重的左傾錯誤,緻使紅軍遭受重大危機,在危難關頭,毛主席挺身而出,力促中央召開遵義會議,及時糾正左傾錯誤。

會議過後,毛主席、周恩來和張聞天組成了新的三人上司小組。之後,毛主席指揮紅一方面軍在中央軍、川軍、黔軍、滇軍的包圍中,不斷遊走。

正在此時,張國焘來電稱,紅四方面軍已經渡過嘉陵江,在川西北地區建立了新的革命根據地,要紅一方面軍和中央機關來此處會合。

收到消息的紅一方面軍絕處逢生,重新煥發鬥志,強渡大渡河、飛奪泸定橋、翻越夾金山,于1935年5月在川西北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此時的紅一方面軍在曆經磨難後,僅剩2萬人,他們風塵仆仆、一臉疲憊的趕來,立刻受到了紅四方面軍的熱情招待,糧食、棉襖等應有盡有,紅一方面軍的戰士們覺得這就是長征中的一大勝利。

然而無比喜慶的場面令毛主席頗為不适,後來在1960年,毛主席在北京接受美國著名作家斯諾的采訪時,當被問道,您一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什麼時候時,毛主席回答,“那是在1935年的長征途中,在草地與張國焘之間的鬥争,當時黨内面臨着分裂,甚至有可能發生,前途未蔔的内戰。”

毛主席為何這樣說,他與張國焘之間又為何發生鬥争?而這一切又與葉劍英有什麼關系?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張國焘和毛主席

張國焘曾是黨的締造者之一,也是引領革命時代潮流的人物,但在大革命之後,逐漸走入錯誤的道路,在黨和紅軍岌岌可危的情況下,仍然争權奪利,企圖奪取黨中央的上司權。

而此時黨内,在經過遵義會議後,毛主席的威望最高,這就成為了張國焘奪取上司權的最大障礙。

是以在與紅一方面軍會合後,手握紅四方面軍八萬人的張國焘不顧革命安危,開始了自己的奪權之路。

毛主席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點,為了不使紅軍分裂,保留革命火種,他與黨中央選擇了妥協。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在1935年8月的毛兒蓋會議上,黨中央接受了毛主席“甯可讓出總政委,不可讓出總書記”的建議,決定改組上司機構,讓張國焘出任紅軍總政委,張國焘欣然接受。

毛主席眼看暫時穩住了張國焘,便接着提出,分兵兩路過草地,他以草地人煙稀少,糧食短缺為理由說服張國焘,将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打亂分成左路軍和右路軍。在分兵後,毛主席趕緊催促徐向前、陳昌浩,讓其帶着右路軍和黨中央通過草地,繼續北上。

在右路軍出發過草地時,張國焘也從當上總政委的喜悅中走了出來,他開始猶豫,是否應該繼續北上,此時的紅軍和黨中央尚不知道在陝北,已經有同志開辟出了新的革命根據地。

就在張國焘猶豫不決時,左路軍又遇到了連續暴雨,地面頓時汪洋一片。

張國焘在估計了左路軍的糧食後,召開了一次幹部級别的軍事會議,在會議上,張國焘說明了左路軍遇到的情況,然後說出了自己的主張——“放棄北上,回成都去”。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他的提議,得到了紅四方面軍幹部的支援,這和張國焘在四方面軍中的威望以及四方面軍大都是四川人有關。

在會後,張國焘便立刻給黨中央發電報,請求右路軍回來與左路軍會合然後南下,結果毛主席沒有同意,反而是對張國焘再次重申,北上抗日是黨中央的決議,你必須要執行。

然而張國焘對于毛主席的勸告無動于衷,他在私下裡,秘密行動,将反對南下的人一一囚禁,這其中包括朱德和劉伯承。

張國焘在左路軍一系列行動後,又聯系自己的得力幹将,右路軍政委陳昌浩,讓他強行率右路軍和黨中央南下,陳昌浩表示同意。然而此時的黨中央尚不知陳昌浩的意圖。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

就在危機關頭,葉劍英參謀長突然從徐向前、陳昌浩的前敵總指揮部跑了過來,向毛主席告知了陳昌浩和張國焘的密電,即“南下,徹底展開黨内鬥争。”

毛主席深知事态的嚴重性,他讓葉劍英先回去,裝作什麼事都沒有發生過。

當天晚上,毛主席抱着最後的希望來見陳昌浩和徐向前。他先去見陳昌浩,問他紅軍應該北上還是南下?陳昌浩答,紅軍行動應該聽總政委的。毛主席沒說什麼,轉身找到徐向前,詢問他的意見。

徐向前從大局出發說,“主席,兩大紅軍主力會師了,就别再分開。”毛主席聽完後,明白了兩人的選擇,回到了自己的住處。

當天夜裡,在毛主席的建議下,黨中央和右路軍的一、三軍團連夜悄悄北上,在距離右路軍剩下部分僅一夜的路程處,紮營靜待陳昌浩和徐向前的選擇。

天一亮,紅四方面軍的人,發現了情況,趕緊向陳昌浩和徐向前發電請示,中央走了,還對我們警戒,打不打?徐向前立刻回道“哪有紅軍打紅軍的道理。”

後來黨中央得知陝北有新的根據地後,便一路轉戰陝北。張國焘在與陳昌浩等會合後,更加猖狂,直接另立中央,率軍開始南下,結果沒多長時間便遭到了川軍的打擊,遭受重創,沒有辦法的他,又率領紅軍再次來到川西北,電令賀龍的紅二方面軍來此會合。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晚年葉劍英

葉劍英在關鍵時刻,挺身而出,給毛主席留下深刻印象,後來毛主席多次在衆人面前稱贊葉劍英,并送他“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的評價。這兩句話也成為了葉劍英元帥身上最耀眼的标志。那麼這兩句話究竟什麼意思?

實際上這兩句話也并非毛主席所作,它是明末思想家李贽的自題聯語,意在借諸葛亮和呂端的為人行事之風自勉。

諸葛亮在治理軍事、政務上,向來謹慎,這一點為史學家的共識。呂端的“大事不糊塗”,知之者甚少。在《宋史》中說,宋太宗想要讓呂端出任宰相一職,反對者紛紛上言說呂端處事糊塗,宋太宗不為所動,認為“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呂端小事上确實糊塗,他和北宋名臣寇準同為參知政事(注:處理政務,職權相當于副宰相),排名還在寇準的前面,卻奏請皇帝,請求居于寇準之下。

後來呂端升任宰相,又奏請皇帝,把宰相權力分與副相。呂端雖然如此,但在大事上,他卻從不糊塗,堅守原則。

在宋太宗死後,大太監王繼恩擔心太子即位後,危及他的權力,于是想要與李皇後合謀,另立皇帝。

呂端察覺到陰謀後,讓人将王繼恩監禁,然後說服李皇後不要改立。後來太子繼位,垂簾召見大臣,在所有人都跪拜時,唯獨呂端不拜,堅持讓人打開簾子,在看到是真的太子後,才跪拜。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毛主席在評價葉劍英的時候,以諸葛亮和呂端比喻,正是看到了葉劍英在大事上的作為。

而事實也是如此,在毛主席去世後,國家在新時期的轉折關鍵,葉劍英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不僅如此,在葉劍英的一生,至關重要的抉擇上,他總能做的很好。

在1922年,陳炯明叛變革命時,他率部保衛孫中山。1926年,在蔣介石委任他為嫡系師長時,他毫不猶豫就拒絕了。1927年,蔣介石叛變革命時,他又義無反顧的加入共産黨。

毛主席對葉劍英的評價并不止于這兩句話,對于葉劍英的文采,也是頗為贊揚的。

1975年,毛主席在主持最後一次中央會議時,講到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時,令葉劍英當場背誦全詞,然後毛主席接着說“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當今惜無孫仲謀。此人(指葉劍英)有些文化。”

毛主席對葉劍英高度評價:諸葛一生唯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

葉劍英和毛澤東

1976年,毛主席彌留之際,葉劍英來到病榻前看望,此時的毛主席意識還清醒,但已說不出話來。葉劍英看到自己追随一生的偉大領袖如此,不僅熱淚縱橫。

毛主席在看到站在床前的葉劍英時,努力的擡起手臂,輕輕的招了招。

可是傷心的葉劍英并未察覺,等到他走出病房時,看到這一切的護士,跑出來對他說“首長,主席招呼您去!”

葉劍英再次站到病床前,輕聲問毛主席還有什麼吩咐,毛主席竭力想要發聲,卻無論如何也說不出來,隻能緊緊握着葉劍英的手,不停的晃動,過了一會,毛主席累了,閉上了眼睛,葉劍英隻好走了出來。

毛主席在去世前無聲的委托,或許就是對葉劍英“大事不糊塗”的最大肯定。

參考資料

黃子雲.葉劍英與孫中山[j].黨史縱覽,2019,(第12期).

楊帆.葉劍英與毛澤東的詩友情[j].軍事曆史,1998,(第2期).

陳晉.毛澤東看葉劍英的“大關節”[j].福建黨史月刊,2009,(第3期).

李智舜編著. 毛澤東與十大元帥.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 1994.01.

百度百科

繼續閱讀